APP下载

语文教师要多吃“夹生饭”

2014-04-29蔡衡山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实事学会教材

蔡衡山

教师在教学中最怕吃“夹生饭”,因为“夹生”就说明对教材吃得不透、拿得不准,讲解、教授起来自然也就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在不断的教学中熟背教材、吃透教材似乎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教学也似乎唯有“熟”方能称为成功。但殊不知,熟可生巧,但熟也可生“懒”。由于“熟”,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进入一种吃老本的状态,认为内容都已经烂熟于胸了,闭着眼睛都能讲,便也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而现在的社会发展迅速,新事物层出不穷,特别是语文教学内容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也在迅速发展,从前那种用“熟”的内容吃老本的教学方法是与教学的迅速发展相背离的。所以,“熟”的教学方式必须要被“生”的教学方式取代,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多做“夹生饭”。

一、语文教师要学会多给“生”学生教授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都不愿给陌生的学生授课,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陌生的学生教师对他们了解不多,他们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水平、学习习惯教师都不甚了解,因此授课时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环节或者教学设计的顺畅进行,因此,教师都希望授课前对学生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掌握,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会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授起来课堂环节也就更顺畅一些。教授“熟”学生教师似乎更轻松一些,但因为“熟”,教师也在无意中违背了教育的一个原则,就是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回避对一些学困生的关注,认为这些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是浪费时间,影响课程,他们只是旁听生,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离教育越来越远了。再者,对于上课发言,教师也因为“熟”,总愿意更多关注那些喜欢表现的学生,觉得他们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创造课堂效果,而那些过于沉静的学生也便不知不觉地被忽视了。这样发展下去,教育就出现了不平衡,而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太熟了。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很简单,教师要学会多教“生”学生,当然这个“生”并不仅仅代表陌生,而是指教师要学会不断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同时要学会不断改变学生。大家想想一个每天都在变化的学生不就是一个陌生人吗?而学生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只要教师愿意放弃对“熟”的追求,而从“生”做起,相信教师就会更多地关注不同的学生,教育效果也会更突出。

二、“夾生饭”是指教材要多加“生”

很多时候教师都会说:“这书我都教了几十遍了,早已滚瓜烂熟了,哪还用再去备课。”的确,教师的教授工作似乎就是对一本教材的重复工作,做得次数多了,就会很熟练。熟练是一个好事,至少教师在授课中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但这种“熟”还潜伏着一个很大的危机,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那就是因“熟”而产生的对于教材钻研的懈怠和教学方法的因循守旧,而这一状况的出现往往会无形中影响学生学习思考的深入性,同时从长远看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另外,教师在“熟”的教学中往往形成了按部就班的教学思路,先讲作者,再讲字词,然后分段,接下来分析内容,最后概括中心思想等。可教师现在会发现,分段、概括段意等都成了很可笑的教学过程,因为一篇文章的分段就有很多种方式,怎么统一呢?再者,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要坚决打破,而随着学生在课堂上主角地位的凸显,教师教授课程的方式和内容也必须创新,也就是要求“生”。比如教师可以发挥学生自我赏析能力,由学生自己来分析课文,自己设置问题,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氛围,又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正真处于课堂学习的主角地位,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会使教师教师非常熟悉的教学内容变得无用武之地了,也就是说“生”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教师必须要学会重新调整。但面临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紧张反而应该高兴,越多的“生”问题的出现就证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越强了,而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凸显也正是教师当前教改和今后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说教师教师要学会放弃“熟”,主动加入“生”。

三、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加入课本之外的新内容,也就是“生”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改的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实事。从近些年的高考和中考语文试卷作文内容来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方式和教学思路都将被淘汰,倘若一味坚持,必将带来失败。比如2009年江西的高考作文“以圆明园铜兽首拍卖写议论文”,这篇文章一出,让不少学霸黯然神伤,由于他们全力以赴地备战高考,争分夺秒,书本以外的内容便很少涉猎,什么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统统回避。在埋头苦读的过程中,他们也远离了生活中重要的实事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语文考试中很关键的一部分。其实对于参加考试的学生,他们的苦读行为并无可厚非,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教师应是一个警示。其实,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多加入一些这样有关实事的教学生内容,也就是教材以外的“生”内容,那么这种无奈的尴尬也许可以被有效地控制。

有关社会实事和热点问题的“生”内容教师要学会筛选,毕竟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富余的时间不多,再者他们的社会敏感度不如成人强,筛选阅读起来就缺乏针对性,所以教师教师要多花时间去筛选、准备这些有用的“生”内容。另外,教师在课堂内有效的加入这些“生”内容,也可激发学生对这些有用的“生”内容的关注,进而使他们主动接触,变被动为主动,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促进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实事学会教材
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交通运输部:公布2021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学会分享
“实事”怎能都贴上“为民”的标签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