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不匹配的原因浅析
2014-04-29胡微吴佩莹
胡微 吴佩莹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分析制约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多重因素,结合社会发展实践,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06-02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深入,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已经很普遍了。高校的扩招,平均教育门槛的降低,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数量激增。在现在“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200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14万人,就业率90%左右,2014年毕业人数达到了720多万人,数量激增的同时,就业率却存在明显的递减趋势。就业的严峻形势可想而知。这些现实问题,让毕业生倍感压力,让家长担忧,同时也让我们困惑。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来说,大学教育应该是人力资本迅速积累和增长的阶段,为什么现实给我们的结论似乎不是那么准确甚至有些误导。为了更好地找到这一疑惑的答案,我们还是需要从人力资本谈起。
2大学生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这个概念,现在应该不算很陌生。最早提出把人力作为资本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道:固定资本中包含所有居民或社会成员获得的有用的能力。这种才能是通过教育、学校和学徒过程中获得的,一般要付出现实成本,因此,它可以被看做固定在个人身上的、已经实现了的资本。真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架构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续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参照舒尔茨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概念,即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高等教育价值凝聚在大学生身上,通过具体劳动,能使大学生在未来可能获得收益的价值总量。
3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现状
大学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并且是一种高成本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高成本这一点毋庸置疑,首先是直接成本——学费。一般来说,一本学费在4500元左右,二本在5000元左右,三本在12000元左右。这对中国一般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除了学费之外,还有间接成本,如生活费用。其他间接成本还有各种考证、学习辅导班的费用。举例说明:了解到的考证,最普遍的是四六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报名了BEC商务英语、托业、教师资格证,甚至是托福、雅思。这些考证的报名费、培训费价格都很高。一个证,需要投入的也许是一个大学生的月生活费,也许更多。第三种成本就是机会成本,大学教育毕竟也是一个不短的周期,在选择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利用这些时间、精力所可能获得的收益。
然而,至于收益,却并不那么让人乐观。正如引言部分提到的,不乐观的就业率是衡量收益的一个指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指标,例如大学生真正在这些投资过程中习得的知识积累程度,人文道德水平。我们必须承认大学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但是我们需要将现在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过去做个比较。撇开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因素不讲,单纯从学术上来看,整体大学生的学术知识能力水平与过去大学生相比层次确实是不一样的。不可否认,随着高校扩招和学校数量的增加,现代的大学教育学术泛化,专业严谨性不够,这也使得大学生在学术知识上的所得收益也是递减的。这是知识积累程度。还有人文道德水平方面,更是让我们无言以对。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从朱令的铊中毒,到复旦投毒案,这些让人惋惜和气愤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学生人文道德的沦丧。
大学生逐步递增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和并不是逐步递增的收益,这种不匹配的现状,有可能是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4投资与收益不匹配的原因
一是大学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根据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理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容纳适龄人口15%以内的为精英化教育阶段;能容纳适龄人口15%~50%的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刚刚由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在很多高校,由于这种匆忙的适应,教育体制上还存在很多漏洞。
二是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还不够,专业设置不科学。面对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都需要改进。作为人力资本的供给方,高校在重视培养大学生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同时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特质,结果造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性,有的甚至磨平了学生个体特性,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下大批量生产出的是 “产品”而非“人才”。社会需要大量的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传统的纯理科和纯文科的专业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学校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避免“学校系统教,学生盲目学”的情况。
三是从政府方面来看,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一方面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导致多数高校不断缩减开支,有些本应该给予学生的指导、学习资源都尽可能的减免了,学生学习资源不足,学术能力发展也一定程度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做得不足。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是很好的就业分流举措,由于政策执行不力、受益面较小等特点,导致很多本来出发点很好的政策到后来成了一纸空文,大学生在辗转之后还是无奈投入茫茫的人海中寻找就业机会。
四是现在大学生的自身原因。在大学里,有两种人最为普遍:一是毫无目标型。从高中的繁忙生活中解脱出来,大学时代的生活自然是乐不思蜀。对自己在大学里需要做些什么完全没有目标,更别说对自己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了。这样的投资,是高风险投资,因为根本没有考虑到它的回报率如何,准确来说,是不在乎它的回报率如何。另外一群人,是属于考证的狂热追随者,哪种证书社会上需要,可能对自己就业有帮助,就趋之若鹜。并不是说证书这种东西不重要,不需要大家去考,但是要为了迎合社会需要去盲目报考,成了考证一族,而忽视大学自己专业的知识学习那就得不偿失了。这些证书说明的只是你的努力,你比其他人多投入的精力,证明的只是你能力价值的一部分。所以说,这样辛辛苦苦的大学生,其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却不高、专业科研能力却不足,是有原因的。这样投资的盲目性,并不能有效地增加其大学期间的资本存量。工具性、功利性的资本积累,不应该是我们大家追捧的投资方式。
五是从家庭的现代教育观来看,很多家长为了子女上大学付出了大量心血,一切事情都是围绕子女考上大学而转。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不足都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往往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盲目且不平衡的教育投资造成了个人自我意识强,缺乏社会性,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样的个体,这样的偏执人际交往思维有时就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
5相关建议
国家和政府要重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合适的途径加以引导。在资金投入方面,应该具有严格的指标分配,保证高校教育的基本资金运转,不至于高校缩减规模、压缩学习资源。另外,虽然国家每年都会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学术创新和研究,但是由于执行不力,审核不严谨,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在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把好学术成果的审核关,提高高等教育的层次水平。
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上要考虑市场、学生的需求。学习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综合学生的个人特质,做到“专业设置科学,教学模式新颖,学习过程高效,知识技能成果双丰收”。
社会和家庭也应重新思考“高考”、“上大学”这两个概念,不要把所有的重心往这两者上集中。“成绩唯上”的观念已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学生个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的模式需要走向社会化。社会大背景和家庭小背景要协调一致,为培养既能独立又善合作、既专于知识又富技能的大学生共同努力。
6结论
通过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是一个国家前进和发展的原动力。大学生正处于资本存量快速积累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合理高效投资,甚至动摇了我们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规律的认识。所以,为了避免 “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不匹配”现象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政府、学校、大学生自身都需要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王翠平,喻入海,谢金桃,等解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调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
[2]王明杰,郑一山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6(8)
[3]刘文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及其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2)
[4]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5]孙贝贝大学生人力资本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
[6]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7]傅恒杰,王自力,安素霞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的因素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9(12)
[8]张宏,陈伟大学生人力资本失灵现象探析——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胡微(1993—),女,汉族,安徽人,安徽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吴佩莹(1992—),女,汉族,安徽人,安徽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