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优化的研究
2016-03-24肖湘霖
作者简介:肖湘霖(1991.7-),女,湖南省常德市,硕士学位,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面对当前的新型城镇化,文章首先介绍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对人力资本需求的特征,紧接着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结构及教育结构方面介绍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现状,指出当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投资总量不足、投资方向单一、权责划分不清等等,最后文章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夯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几个方面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优化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对人力资本需求的特征
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并进行了重点部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建立在我国人多地少、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特殊国情基础上的,它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也不同于我国以前走过的城镇化道路。“新”在于全方位提升城市的内涵,而不再片面的强调扩大城市规模,盲目造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新型城镇化对人力资本需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教育形式——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初等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轨的现象一直存在,近年来甚至愈演愈烈,2009年8月以来广东省等多地开始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另一方面却招不到工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待遇过低,但这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农民工群体无法满足相关的职业技术要求,择业面狭窄。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我国农民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不足30%,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都在70%以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同时也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由于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等特点,能够更快地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使广大农民工能够尽快地满足岗位职业技术要求。因而新型城镇化对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需求就重点表现在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方面。
(二)注重人的身体健康素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体健康素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人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沿海一带的工厂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着盘剥广大民工群体,忽视民工工作环境、身体健康的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对身体健康方面的需求属于较低层次的需求,是应该得到基本保证的需求。农民工在城市得不到基本的健康安全保障,对城市没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因而出现农民工的回流。这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新型城镇化追求的目标是广大农民工群体愿意在城市生活下来,并可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质量水平,即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这就需要新型城镇化把对农村劳动者的卫生健康投资作为一种生产性投入,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三)土地制度改革与人口迁移同步推进
经济条件是制约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追求的是更高的收入水平从而达到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新型城镇化想要达到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目的,土地城镇化是关键:一是要保障农民征地谈判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二是要形成长期保障机制,通过货币、就业、培训、留地、入股、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安置方式,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户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城乡户籍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最显著标志之一,是制约农民市民化的体制障碍。2014年6月30日起我国开始取消农业户口,取消二元户籍制,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一制度变迁将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市民化。
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包括投资主体结构和教育结构等,其中教育结构是推动人力资本结构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现状
1、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结构。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三个方面,大体上由政府统筹规划,政府是主要投资者。
(1)政府方面。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国家财政的着力点在于小学和初中等基础教育方面,对于高等教育却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我国在城乡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的着力点将转向高等教育。
(2)企业方面。企业虽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之一,但它目前发挥的作用却极为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流水线大多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农民工并不需要有太高的职业技术本领,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不会过多关注其经济利益之外的事情,所以企业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农民工。长年累月农民工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自己的劳动要不起价。
(3)个人方面。占人口四分之三的农民对自身及其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最容易见效的一个方面,但是根据马斯洛的人力资本需求层次理论,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种较高级别的需求,人们只有在基本需求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也就是说,只有在农民工经济宽裕有余钱了才会去追求。我国农民工群体目前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淡薄、意识不强,最重要的是经济不宽裕,所以对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量很微弱。
2、农村人力资本教育结构。主要指的是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的比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一直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在德国,只有20%的人进大学,剩下80%接受的主要就是职业教育模式:学生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教学分别在学院和企业里进行。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交学费,而且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我国多年以来对于职业教育一直放在较低的位置,不仅国家财政没有关注到这一块去,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都有一种观念上的偏狭:认为职校就是一种低档教育模式,学不到任何东西。今年3月国家教育部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1999年大学扩招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一改革方向是我国政府应对“用工荒”与“就业难”冰火两重天格局的对策。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强、门槛低、学习周期较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周期短、注重向实践的转化。对于经济并不宽裕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民工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在保证收入的同时学到一技之长,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人力资本优势,在企业中增强自己的要价能力。据调查显示,拥有专业技术的民工比没有技术的收入高16.5%,而受过技术培训的民工收入比没有受过技术培训的高5%;80%的民工表示愿意得到职业培训的机会,67%的民工愿意花钱参加自己想要的培训。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不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GDP增长并不容乐观。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要求的4%的水平,分配到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就更少。总量的不足又直接影响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成,因而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处于低水平。
2、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向单一。地方政府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地方经济的增长,所以对于农村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设方面。但新型城镇化追求的是教育、健康、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全方位人力资本投入,追求的是人的协调发展。其中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是核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基础,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是催化剂。政府应该正确处理好基本建设投入与这三个方面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
3、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权责划分不清。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在主导,没有形成市场机制,未引入多方投资者。政府主导就必然存在着企业搭便车的问题,企业会更加专注于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无暇顾及对民工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政府主导的另一重要问题是投资的针对性不强、效率低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政府不可能清楚地知道每一民工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而只有民工自身及其雇佣企业会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这一问题角度出发也充分说明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能只是政府一个人的独角戏,需要企业、个人等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三、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优化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契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发展,想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他们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明显素质:较好的社会素质,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讲公德、有道德、重美德、尚文明;较高的技能素质,熟悉和会用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新型城镇化是建立在我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特殊国情基础上的,因而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这就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招标引入多方投资者。企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企业掌握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又最能了解员工的需求,通过简单的员工培训就可以达到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去农村投资:建立希望小学,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利用农村宽松的政策、廉价的土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建立乡镇企业,带动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农民带去技术和知识;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增加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切实感受到新型城镇化为农村带去的福利。同时农民也要积极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企业中的民工应该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职业技术培训和讲座,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革新自己轻视教育的传统观念,使自身综合素质能够匹配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下一代的培养教育;锻炼身体,注重饮食结构的优化。
(二)夯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同步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新型城镇化更是突出地强调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我国近些年来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应该继续保持,同时对于“增收学杂费、辍学率反弹”等问题保持高度警惕。普通高等教育对于农民来说机会成本较大,尤其“学历泡沫化”更是打消了农民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的热情。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更具针对性,缩短产学研转化周期,成本更为低廉。可以成为政府、企业、农民三者共同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向。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的,在新的时期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联系城镇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大学生村官由在城市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大学生担任,应该注重从思想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去考核,选拔有利于将城市发展先进理念带到农村去的大学生出任。
2、改善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农村的发展历来相对闭塞,需要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带去新的思想理念,注入新鲜血液。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并不容乐观,滞后于很多工作岗位。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需要地方财政去支持,改善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让他们愿意长久呆在农村,支援农村的发展。
四、结语
面对当前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方面存在的不足,找准突破口。首先,从农民自身角度出发,要重视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注重从内在因素去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国家政策应给予大量支持,这样内外结合,才能最终解决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这一问题,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创建和谐社会。(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研究咨询部[引用日期2013-02-28].
[2]陶小龙:《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结构问题研究》.参考日报出版社.
[3]周其仁:《市场中的企业: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4]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概述.柏加镇信息网[引用日期2012-12-17].
[5]陈兴龙:新型农民是什么样的农民.中央党校网站2007年11月2日发布.
[6]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