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太阳雪》选段《向远方》的艺术特征及情感处理

2014-04-29王特

北方音乐 2014年3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歌剧

王特

[摘要]《向远方》,是由著名作曲家张千一作曲,秦方作词,由部队青年歌唱家谭晶所演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军旅流行声乐作品。这首作品是军旅题材电视剧《走向喜马拉雅》的主题曲,同时也是歌剧《太阳雪》中重要作品之一、在当代军旅音乐领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从音乐语言、情感的表达还是演员的二度创作方面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音乐作品。立意于此作品作为典型,纵观当代军旅音乐的特征及发展方向,文章将通过对乐曲的艺术特征、情感运用及处理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歌剧;《太阳雪》;《向远方》;艺术特征;情感运用

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并综合舞蹈、诗歌等源于音乐发展而来的舞台戏剧表演艺术,包含多种艺术形式,其中音乐为主干。一部成功的歌剧应该是以音乐作为主要手段,做到与舞蹈、戏剧、音乐等其他表演形式的完美结合,形象而深刻地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真正把观众的情绪引入高潮并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歌剧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中世纪的音乐形式,例如十世纪末的宗教剧也是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这种音乐形式深受人们喜爱,以其独特的魅力渐渐称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重要音乐体裁。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歌剧进入探索期并不断发展至今。新时期,军旅歌剧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歌剧《太阳雪》就是新时期军旅歌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的选段《向远方》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一、《向远方》的艺术特征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元素分析

歌剧《太阳雪》是一部由总政歌剧团根据军旅女作家裘山山的小说《我在天堂等你》创作完成的大型音乐作品。这部歌剧作品以进藏军人与川藏线上凶险自然环境的抗争和白雪梅与辛医生、欧战军可歌可泣的爱情为两条主要线索发展,以史诗般的笔触再现了新中国诞生之初发生在川藏高原上,我军首批进藏先遣部队的女兵运输队爬山涉水,克服重重险阻一步一步走进西藏的全过程,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川藏线是一条通天的路,线上承载着几代共和国军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她们用美丽的生命在雪域高原上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歌剧《太阳雪》中的选段《向远方》是剧中女主人公白雪梅所演唱的主题曲,这首作品是由国家一级作曲张千一所创作完成的,创造性地将美声、流行、民族唱法进行结合,这种创作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达到新的艺术审美。《向远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西藏风情,西藏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为流行音乐的创作发展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带有西藏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与我们今天常听到的流行音乐有所出入,缥缈空灵而又神秘的天籁之声是藏族风格音乐的精髓,但在乐曲的编配上同时具有现代流行音乐的时代气息,仿佛是一首小型的管弦乐作品,令人耳目一新。音乐是一种不分国家、地域、种族的世界语言,张千一在流行音乐这种符合时代潮流的表现形式中加入了鲜活清晰的民族符号,扩大了受众面,也加强了作品的外延性,使作品有了极高的传唱度和影响力。音乐是歌剧的灵魂,在一部优秀的歌剧中,音乐承载着戏剧的发展,为营造氛围和推动剧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作品的曲式分析

歌曲《向远方》在创作风格上结合了汉族音乐和藏族音乐的两种特征,音乐结构为A-B-A'-B,主要由旋律对比鲜明的A与B两部分构成。A部分为歌曲的1-9小节,节奏轻柔缓慢,具有柔美亲切的特征,用充满梦幻色彩的旋律向观众轻声诉说,使情感表达的更显真挚,令人心驰神往。B部分为歌曲的9-18小节。第一句(9-13)小节采用si-#re-#fa的大三和弦,音响效果明亮;下一句(13-18)小节改为si-re-#fa的小三和弦,音乐效果变为抒情。这一部分的音域超过了八度,依次出现了一个五度大跳和八度大跳。提高音区,变化重复了结尾的乐句,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高声呼唤,以高亢明亮的旋律热情地歌颂了美丽庄严的喜马拉雅,使歌曲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犹如登上了喜马拉雅的峰顶,同时更表达了军人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眷恋与热爱,把音乐情绪推向了最高潮。在歌曲结尾最后的四小节中,旋律的创作颇具民间戏剧板腔体的味道,这样避免了旋律过于单调并留给观众无限回味。

通过上述对《向远方》的研究,可以看出这首作品无论在曲式结构、演唱方式和情感立意上都给予了表演者进行二度创作的极大空间,形象地展示了这首作品的艺术特征。

二、《向远方》的情感处理

(一)《向远方》的情感体验及二度创作

起初的《向远方》是军旅电视剧《走向喜马拉雅》的主题曲,《走向喜马拉雅》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在被藏胞喻为“通天之绳”的川藏公路上,一群执行高原任务的汽车兵不畏环境的艰苦险恶坚守自己的岗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剧中的老班长为了挽救战友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留下了妻子和刚刚出世的孩子;连长同志为了去救藏族的同胞,自己却被冻死在皑皑白雪里等故事感人至深。作曲家张千一以这部电视剧为背景创作了主题曲《向远方》,这首作品把现代驻守在高原上军人的人生、事业与情感在剧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表达了对军人的无限崇敬与赞美,并由优秀的军旅歌手谭晶演唱。2010年由总政歌剧团打造的中国新歌剧《太阳雪》在解放军歌剧院成功首演,张千一作为该剧的作曲和音乐总监又再次选用了作品《向远方》作为歌剧中的重要音乐选段,可见这位作曲家对这首作品倾注了深深的情感。《向远方》由冯伯鸣重新填词,使音乐情感表达更符合剧情。歌剧《太阳雪》融合了流行、民族、美声、原生态四种唱法,使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这次则是由剧中的扮演剧中女一号女兵运输队中年轻可爱女战士“白雪梅”的冯瑞丽所演绎的。演唱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对表演者有多方面的要求。歌曲的韵味是作曲家无法提供的,这需要由演员去揣摩体会,在作品的装饰音、滑音等细节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就会给作品增添不一样的美感。

(二)歌手谭晶与冯瑞丽演唱的情感处理比对分析

谭晶是中国乐坛不可多得的一位优秀军旅歌手,她在唱法上进行大胆探索,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演唱风格,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她的歌声纯净而饱满。谭晶所演绎的《向远方》恢弘大气,歌曲的前奏由圆号引出,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厚重,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印象。继而展开A段点明主题,进行抒隋咏唱,如涓涓细流般的倾诉。歌词运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描写川藏线是一条充满崎岖的通天路,让听众深切地感受到这条通天之路的迤逦壮美神圣庄严。B段用“啊”字引出乐句表达了很强的歌颂性,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舒展感,谭晶的纵情高歌把全曲引入了一个小高潮。A'段是在重复A段旋律的基础上歌词有所改变,诉说了对那些牺牲战友的缅怀,在给听众带来感动的同时更多的却是心酸,最后重复了B段的内容并倾注了全部情感,使全曲的演绎达到了巅峰状态并逐渐收尾结束,整首作品被生动完整地展现出来。这首作品的艺术特征突出,谭晶的唱法也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亮点,她把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和流行唱法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有民歌声乐精致细腻的声线,也有原生态唱法中扎实嘹亮的真声声质,低声区由真声作为主导,逐渐混入假声。用声音与真挚的情感深刻地体现了当代军人的坚强不屈,不惧牺牲的民族精神,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军人使命深深地感动着听众。在歌曲的情感运用中,听众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谭晶用情感刻画的人物和内心流露出的对军人的无限挚爱。

冯瑞丽是总政歌剧团一名实力派的流行音乐演员,她在舞台上有着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台词语言清晰自然,冯瑞丽也是一位优秀的跨界歌手,用流行唱法演绎歌剧在歌剧的发展史上是一种突破和创新。她的歌声中既有美声唱法的饱满浑厚又有流行唱法的脱俗清新,是一位基本功很深厚的歌唱者,她的演唱可以轻松跨越两个八度。在对《向远方》的诠释中,冯瑞丽对这首歌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用更多女性柔美的情感代替谭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坚毅,所采取的方法是用丰富的气息使气口变长,从而拉长歌曲的线条并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这种处理使歌曲的旋律更委婉,整个歌曲的旋律琅琅上口。流行音乐总是给人一种通俗易懂并且容易唱的表面现象,对《向远方》的理解也是如此。其实不然,无论是从这首作品的语境、风格还是题材上都有不同于其他的通俗歌曲的独到之处,语言简洁明了不落俗套,歌曲风格柔美而又悲壮,题材深刻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为当今这个浮华的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这所包含的不仅流行音乐中的时代气息更有对军人价值的体现,引发社会对军人价值的认知与思考。冯瑞丽对剧中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情感运用也很真切到位,她所饰演的白雪梅热爱战友热爱西藏那块土地更热爱那条神奇的天路,在演唱《向远方》时,用她的动听歌声诠释了对这条川藏线的爱恨交织,这条天路夺走了她爱人的生命可同时她对这条天路又是那么的神往崇敬。听众感受到了辛明和白雪梅之间纯洁而又悲凉的爱情,心酸而又刻骨。冯瑞丽对《向远方》的处理得到了圈内专业人士的认可与好评。

三、结论

在以上的内容中我分别阐述了我对歌剧、歌剧《太阳雪》、选段《向远方》所做的“名词解释”,以及对《向远方》这首作品的艺术特征、情感处理、歌曲结构的深度剖析。军歌是培养我军战斗精神的重要手段,军事题材的文化成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虽然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漫天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在荒凉的戈壁、边防的哨所、环境艰苦的高原仍然需要战士们坚定的守望。军歌作为音乐领域的一个特殊品种及部队文化的重要组成,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着不能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歌剧
走进歌剧厅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