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一学段数学教学语言使用的注意点
2014-04-29储金花
储金花
“教学语言”是师生间交往互动的“桥梁”,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媒介”,它不但要科学严谨,还要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但许多老师都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在课中教学语言很随意、死板,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尤其是第一学段数学教学,我们更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一、教学语言应注重儿童化
笔者认为在第一学段的数学课中和孩子们说话必须做到“儿童化”,同时适当使用具有地方性质的儿童语言. 因为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前与家庭成员接触的多,很少家长注意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 所以他们刚入学,不可能一下子就要求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毕竟他们的语言表述与教材、教师还有较大的差距. 这就需要我们变换语言的角度将教材中规范的语言置换成教学常用语言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益. 另外,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多是些地方口头语. 要使他们从口语、地方语过渡到科学规范的书面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可以先把书面语句变成和他们相适应的地方儿童语进行教学,再在他们理解掌握了新知识的基础上转为书面语、规范的课堂用语,这样效果很好.
如在教学“>、<”的认识时,虽说是“图文并茂”,但还是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掌握关系符号中的开口到底指向谁. 经常把“>、<”搞混淆,弄不清,记不住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关系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于是便把这部分内容分了两步进行教学,并把书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地方儿童语.
第一步:教学时告诉他们关系符号的开口向谁的问题.
在这里,我没有用抽象的书面术语“开口、尖角”,而把它们转化为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大嘴巴,小尖尖”.
出示例子: 4 和3比谁大.
生:4和3比,4比3大.
师:我们就用一个符号来表示4和3的大小关系. 4 > 3.
师:读为4比3大.
师:我们看4比3大,这个符号的大嘴巴向着4,小尖尖向着3,说明了4比3大,3比4小.
师:再看一例1和3比谁小.
生:1和3比,1比3小,3比1大.
师:刚才看的4比3大时,用的符号的大嘴巴向着4,现在3比1大,那符号的大嘴巴该向着谁?小尖尖又应该向着谁呢?
生:大嘴巴向着3,小尖尖向着1.
师:我们就用另一个符号来表示3和1的大小关系.1 < 3.
师总结:两个数比大或比小时,谁大,连接它们的关系符号的大嘴巴(也就是开口)就向着谁;谁小,关系符号的小尖尖(也就是尖角)就向着谁.
第二步:教给他们关系符号的名称.
师:从上面的比较看出:这两个关系符号的开口方向是不同的,两个数比较时,大的在前面,关系符号开口向左叫“大于符号”写作“>”,开口向右的叫“小于符号”写作“<”.
以上教学用地方语“大嘴巴”替代“开口”;用“小尖尖”替代“尖角”突破关系符号的向谁问题. 这样一教学,一课时下来,学生把这两种较易混用的符号分得清清楚楚,在以后这类比较大小的作业中,错误率几乎为零.
又如,在教关于“+”号的认识时,笔者就把“加”的意思变成了地方儿童语一一合起来(凑在一起),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说“加”起来. 在他们懂得了“加”就是把两样或几样东西合起来或凑在一起这个含义时,再出现“+”这个符号. 学生也就能举一反三,知道“+”就是合起来、凑在一起;反之合起来、凑在一起就用“+”表示. 这样他们既懂得了什么是“+”号,还知道了什么时候用“+”号. 为以后教学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同时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中应注重使用辅助性语言
教学语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良好的教学语言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此,我们在课前要认真预设好教学语言,不但要重视设计导入语、讲授语、结束语等,还要预设好“辅助性语言”. 在教学中,若我们能运用生动、准确、启示性的辅助性语言,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使用良好的辅助性语言,能有效地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自然衔接,对知识的传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数学学科知识是渐进扩展、加深,纵横交错,螺旋上升. 譬如在一节数学课中,教学内容一般是一个知识点,但它又和其他知识紧密联系,并且此知识点分成若干部分层层深入. 这些内在的、外在的联系便可依靠教师的辅助语言来帮助完成. 如在教“三位数减法”时,其中有一课时是退位减法,该课时又含两部分内容:十位退位和连续退位. 在结束了十位退位的内容后,我设计这样一问:“我们已经掌握了计算十位退位的减法,那么,你能根据十位退位的减法方法完成此题吗?”接着出示有关于连续退位的例题让学生接触,短短一句话,既总结了上半节课的内容,又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知识点.
2. 好的辅助语言能增设情景氛围,使教学课堂充满趣味,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而恰当运用辅助语言能使课堂不枯燥,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如在教“分一分”后,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要把同一类的分在一起. 这时我设计了练习,并没有要求学生直接做题,而是对他们说:你知道它们谁和谁是好朋友吗?请你帮忙把它们的好朋友分别找出来好吗?学生在老师的提问辅助语言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分类知识的理解.
3. 好的辅助语言对课堂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同时它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与技巧.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辅助语言过渡.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辅助语言还需注意表达准确,既富有科学的准确性,又易于贴近学生让学生接受,说话有感情,表达要有艺术性,语言具有教育性,能感染学生,并且紧扣教材,力求精简,不要让辅助语言成为“口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