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解题思维分析
2014-04-29李维祖
李维祖
【摘要】 数学解题思维就是在解题时大脑中所产生的思想活动,体现的是一种思维决策能力. 要想把中学数学课学好,不仅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有更好的分析问题能力,这样在面对难题时才不会碰壁,才会有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这篇文章分析了当前教材的重要章节,提出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希望对以后的教学和研究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数学;思考问题;解题思维;能力
一、数学思维的特性
数学思维有着自身的特性,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点:
1. 抓住数学思维的本质
这里所说的抓住数学的本质指的就是找出数学的解题规律,可以通过给定条件看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就是一种数学解题能力. 这种能力表现在可以全面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看法.
2. 扩宽数学思维的空间
学生在进行解题过程中,大脑中会有很多思路,这就是学生的思维空间. 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从而不会忽略所有细节. 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扩展思维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转换数学思维的能力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思路受阻,这就需要进行转换思维. 是否能及时寻找新的思路是判断一名同学思维灵活能力的标准. 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随机应变,解题效率提高.
二、常用的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
数学题在进行求解过程中应该分四步骤:(1)审视问题;(2)分析问题;(3)计划步骤;(4)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解题者的思维活动一直在变化.
首先介绍第一步审题,它就是为了让解题者了解到足够的有用信息,从而为解题做好准备;其次是第二步分析问题,这步是根据解题信息进行分析给出信息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找到规律;再次是第三步,它是根据分析内容进行实施,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是第四步,得出结论.
下面我们根据经典例题举例说明:
例 甲、乙两地间路程为150千米,一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走15千米,2小时后,另一人骑摩托车从乙地出发,速度是自行车速度的3倍. 两人相向而行,问: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
分析 不难发现,题中有三类相关联的量:时间、速度、路程,两个可比对象:骑摩托车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将它们放在一个表中分析如下:
这道应用题中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 两个可比对象:骑摩托车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
2. 与每个对象相联系的三类相关量:时间、速度、路程;
3. 三类相关量中,对两个可比较的对象而言,仅有一类量(两个)已知,但是另外同类两个未知量间的比较关系是已知的.
解法1 设骑摩托车的人出发后经过x小时两人相遇,则骑摩托车的人行了45x千米,骑自行车的人行了15(x + 2)千米,根据题意,可列方程15(x + 2) + 45x = 150,解得x = 2.
解法2 设从出发到两人相遇时,骑自行车的人行了y千米,则骑摩托车的人行了(150 - y)千米,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 2 + (150 - y) ÷ 45,解得y = 60,则(60 ÷ 15) - 2 = 2(小时).
因为有两类量未知,所以可以利用其中任意一类未知量间的关系设一个未知数(不必理会题中欲求哪个未知数),然后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另一类未知量,并且根据另一类未知量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三、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1. 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要想培养好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 这种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做题过程去探求得出结果的规律,这就要求老师要进行细心的指导和帮助.
2. 培养思维品质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也要传授学生解题的思维知识,让学生学会用思维去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可以认识到问题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品质,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就是调动学生分析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调动了自身的内在思维. 首先,要让学生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会很容易完成任务,他们会有成功者的兴奋,从而乐于思维,学习兴趣日益高涨. 还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是不错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大有益处.
综上,本文首先是分析了数学思维的特性,然后讲了数学解题的常用技巧和思维方法,最后总结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文的粗浅看法尚不完善,希望能给数学解题思维研究工作做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