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有效的语文素养积累策略
2014-04-29尹小华
尹小华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可是,当今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现状却不容乐观。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呢?静心思考,我们很容易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在学生的语言积累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运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做法:
[关键词]素养 引导 积累
一、通过听写,引导学生识记语言
“没有记忆,就没有新的学习,就没有新的创造。”听写是检查学生记忆汉字的有效手段,灵活、有效恰当地运用听写手段,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还可以引导学生识记相关语言。在教学《北京的色彩》时,课文教学前,就组织学生对本课的表示色彩的词句进行听写:如“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结着玫瑰紫……”这样,学生对北京的美丽色彩有了初步感知,对作者对颜色的新的表达方法有了初步体会,学生就会对表示色彩的词语有意识的进行识记、积累。到最后,当老师要求畅想北京的色彩时,学生马上想到了 “梨黄、茄子紫、葡萄灰……”等词语。当老师有意识的用听写引导学生记忆相关的语言,學生的识记效果会更好。
二、通过复述,内化迁移语言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小学六年学生学过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可学生说话 ,作文却词汇贫乏。很大原因是因为教师重视语言知识,轻了语言的训练。而学生对课文只停留在初步理解和机械记忆的基础上,未能内化自己的语言。我认为关着书复述相关内容是内化语言的很好的方法,也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在 教学《七月上天山》时,有这样一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我请学生关着书说说天山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有一个说:“我喜欢雪峰,因为书上这样写到:‘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云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雪峰的高大、淡雅的色彩让我特别喜欢。”我不得不承认这孩子预习得很充分,对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段也进行了积累。他又接着说:“老师,其实我喜欢雪峰,还因为这个句子的写法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那句话‘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学生能积极地积累语言,并能做到知识的迁移,已经做到了内化语言,做到了“得意、得言”。
三、通过片段练习,运用积累的语言
识记、内化语言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多练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作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仿写
如教学《颐和园的长廊》,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作者的构思之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几绝”的写法,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弹琴姑娘》一课时,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一写,达到巩固的目的。
2、续写
如《鹬蚌相争》,课文结尾渔夫轻而易举地把鹬鸟和河蚌捉住了。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怎么做?学生完全陷入沉静的思考中。我马上安排学生续写这个寓言故事,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故事的结果也令我大开眼界。
3、补白
如教学《阳光很活泼》这一课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让学生想象老师收到爸爸的信时,将会怎样呢?请以“老师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扩写
在教学古诗词时,我常常会采用扩写的方式。因为古诗的字数很少,但所包含的情节、意境却是丰富的。我常常通过扩写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古诗词。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凭借以上途径,学生的语言运用频率不断加大。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通过听写引导学生有目的识记语言,通过复述内化语言,通过片段练习,从写中积累语言,学生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这就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