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2014-04-29杨宇光
杨宇光
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即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渐形成问题使学生感到神秘,好奇、疑惑,急于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却又无法解决,形成“认识冲突”,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点燃起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兴趣最高,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下面就这一问题略谈一下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以良好的心态创设和谐的环境
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构成了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教师的思想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贯彻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有人曾经说,写诗,功夫在诗外,我借用这句话可以说,上课,上好课在某种程度上功夫在课外。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上中学的时都学习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于矛盾,处理得好,它可以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处理得不好它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我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方法是:(1)与同学们一起活动,建立友谊。(2)和同学们一起购买图书,当好学生的参谋,甚至为家庭贫困的学生买书。(3)多与学生交流,师生互留电话号码,到学生家中家访。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学生。(4)学习上遇到困难师生共同探讨,一起研究。有人曾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师心中只要装着学生,为了学生,真心的帮助学生,就会创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为教育教学的双边活动打下双赢的基础。
二、以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从实际生活中设置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 新生上第一节代数课时,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冬季的一天。开封气温最高零上5℃,最低零下5℃让学生用小学学过的数表示这个温度,学生们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他们急于想知道用什么样的数表示这两个温度,这样就使学生很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知识——正负数的学习中去。
三、冲突创设情景
在新授课时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探索愿望,同時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概括,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回顾,合理想像,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降低问题的难度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讲有理数的加法时我首先出示几个例子如:2+3=?,(-2)+3=?,2+(-3)=?,(-2)+(-3)=?学生看到这些问题感到非常简单,对第一个问题不加思考,就知道答案,但对第二,第三,第四个问题就不知道如何解决。因为加数和被加数中有负数,学生很想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解题热情和听课情绪,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思维过程的积极化,教师不适伺机地加以讲解,最后总结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同时把有理数的加法转化为正数的加减,这堂课同学们感到学习得非常轻松,就像春风化雨,无声无息。回忆这堂课我就是用小学的正数加减的知识解决了有理数的加法问题,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用简单问题创设情境撞击学生的思维,落实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四、用激情创设情境
有人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既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授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有高昂的情绪,高涨的激情,教师像艺术家,歌唱家,指挥家,诗人一样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激情。好的教师走进教室无一例外地精神大振,而他们所讲的知识基本都被学生接受。相反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哈欠连天,萎靡不振,那么它的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会好。教育教学的思想就不会得到彻底的贯彻。
五、以“顺序”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授课时按照学生心中的学习“顺序”,激发学生的尝试愿望,通过尝试中得到不同的答案,造成悬念,引起“认知冲突”,“冲突”一旦造成这种潜力便将转入活动状态。讲同类项这节课时我不是开门见山,亮出课题,而是按照学生心中的学习“顺序”——整式概念讲过之后必定是运算,并且是加减运算。因此先让学生尝试作一道简单的加法题:3x2+4x2=?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3x2+4x2=7x4或3x2+4x2=7x2究竟等于什么?造成悬念,学生急于要弄个水落石出,形成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此时再引导学生找出答案的共同点,都是把左边两项合成一项,左边两项为什么能合并?这两项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认识了同类项,进而通过对上述两个结论的探讨,得出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从数学知识的系统上讲,提示了合并同类项与整式加减的纵向联系,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互相补充、相互修正,学得积极主动。
六、以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演绎的体系还应该把人们探索知识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猜想、类化、归纳和联想,通过逐步试探和试验。扩展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如讲“去括号”一节时,在复习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8a+(5a—1)=?学生观察出,有同类项不能直接合并,有括号,按有理数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又不能算。怎么办?他们开始思考,猜想出了去括号后才能合并同类项,怎样去括号?学生急于想知道,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进而引导他们探索去括号的方法,学生这样尝试着学习,学得主动,思维活跃,效果很好,这堂课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去括号法则。
七、以变式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授课时教师不仅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人人胜,还应当持续不断地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变化、条件变化、形式变化、或结论发散,从不同的角度更换解题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让学生自行编拟变式题,使学生感到新奇、有用题的行程问题时,教师先讲了一道相遇问题。然后把后边的条件和问题去掉,让学生接着编下去,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极高,有的编的是不同时出发几时机遇,有的是同向而行,同时出发,几时追上?有的是反向而行,相距多远……并把自己编的题邀请其他同学解答。自始至终,课堂气氛热烈和活跃。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引而不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类比、联想或归纳、推演,逐步通过试探,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内驱力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情况,纪律情况,听课情况,思想品德情况等等,综合分析,认真备课,认真总结,选在合适的方法,这才是上好一节好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