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经验与启示

2014-04-29刘远花吴希林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

刘远花 吴希林

摘 要:以实地考察为主要方法,对德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理念、管理体制、竞技人才培养、体育学校办学模式进行分析,并借鉴经验,提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与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结论:德国青少年体育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社会工作3个范畴,其中群众体育与社会工作是德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青少年体育采用政府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社会化与学校化培养制度在竞技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采取初、中、高3级培养模式。体校办学实施平衡教育模式,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建议:在理念上,我国要重视青少年体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功效。在管理上,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专业化、学校化与社会化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多元化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在培养模式上,要逐渐形成以专业化培养模式为主体、学校化与社会化培养模式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体校办学模式上,要树立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训练与“修炼”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 德国青少年体育;培养理念;管理制度;培养模式;体校办学

中图分类号: G 807.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4-0338-05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Using main research method of fieldwork,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philosophy,management system,athletes training and sport school management mode in Germany,so as to learn from its experienc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 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and youth athletes training. Main conclusions:German youth sports including mass sports,competitive sports and social work among which mass sports and social work are the core of the German youth sports.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and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is adopted in youth sports,where socialization and school-based training syst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thletes training.Competitive youth athlete training takes the form of primary,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training.Balanced education model used in school sports school is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athletes.Main suggestions:in concept,China shoul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youth sport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ole in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youth athlete.In management,a government-led and coordinated and complementary youth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with diversification should be formed between specialty,school and socialization.In the training mode,a sports training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gradually be formed where specialized training plays the main role while school and socialized training the complementary role.In sports school system,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philosophy and a training and “education” combined cultivation mode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words:German youth sports;training philosophy;management system;training mode;sports school education

德国人口至今仅8 000万,但是,其竞技体育成绩却有目共睹,尤其是前民主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3届奥运会占据金牌榜前三的位置。柏林墙倒闭后,两德合并,其奥运会金牌数也紧跟第一集团之后。我国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有同源之处,尤其是前民主德国,都借鉴了前苏联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特别是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两国都依靠体校制度培养优秀竞技人才。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业余训练与竞技人才培养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6月组织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管理专项赴德国研修班。培训学员主要由地方体育局青少处处长、体校校长及干部培训中心相关人员组成。研修班走访了德国内政部与德国奥委会2个竞技体育最高管理机构、法兰克福等5个州体育局、柏林等4所体校、汉堡水上运动基地等4个训练基地、德国体育基金会等3个体育基金会、汉堡中学,听取了德国33名专家、教授及政府官员的讲授和介绍,通过学员考察、调研、学习、提问、访谈,对德国青少年竞技人才培养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并与中国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借鉴德国经验,以期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及竞技人才培育提供参考。

1 德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理念与启示

1.1 群众体育是德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核心范畴

体育俱乐部为青少年体育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德国总人口为8 200万左右,其中,有近3 000万居民在俱乐部注册进行锻炼,约占总人口的30%以上。而在册会员18岁以下青少年占总数的70%以上,如法兰克福市人口为67.5万,其中就有15万居民分别在426家体育俱乐部注册,占全市人口的22%,其中青少年超过10万人。

学校体育培养了青少年体育兴趣。德国中小学生每周体育课时数为3课时,教学内容以足球等夏季体育项目为主。教学方法以游戏与比赛为主,评价标准以培养体育兴趣为主,淡化技术与成绩。以汉堡一所中学为例,该校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指标如下:跳远主要看助跑后踏板的准确性,游泳主要评价学生碰壁转身技术,足球主要看学生跑位盯人及12 min跑的能力。据该校负责人解释,这样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为了让每位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展示自身才华,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能有效避免教育歧视。另外,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地位、待遇完全一样。中小学经常举办“体育周”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重点在于培养体育兴趣。在此基础上,学校把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不同级别的校际运动会。目的在于提高运动水平,激发参与积极性。

社区规划设计为青少年锻炼提供了场所。以法兰克福市为例,据其体育部长Georg Kemper介绍,体育部联合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基金会等部门,在社区周边布局跑步、游泳等市民最喜爱的项目场馆设施,以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该市计划在未来10年让孩子、老人、家庭和所有人都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政府管理职能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德国内政部与各州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推广大众体育、组织群众体育活动。政府体育经费主要用于群众体育比赛、健身活动与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政府出资建造俱乐部所需场馆,对俱乐部提供税收及财务上的优惠政策。竞技体育主要由奥委会和单项协会等社会组织负责。与此同时,奥委会等社会组织也下设青少体育部等部门来专门负责指导青少年体育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1.2 重视社会教育功能

首先,德国青少年体育非常重其教育功能。青少年主要是在俱乐部参与体育运动,俱乐部在组织会员开展体育锻炼时极其重视基本礼仪、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根据法兰克福青少年俱乐部负责人介绍:他们规定会员进门要求说“你好”,与其他学员打招呼,离开时要求说“再见”, 训练要求统一着装、统一语言、遵守相关规定,目的是培养会员养成尊重他人习惯,培养规则意识;我们通过运动项目训练与比赛,培养学员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尊重对手的人格品质。此外,德国俱乐部普遍倡导运动员成才以后,再以志愿者身份回到俱乐部指导小运动员进行训练与学习。通过这种机制,引导年轻人学会为自己、为他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其次,德国青少年体育非常重视其社会功能。“在德国体育工作是最大的社会工作”,从联邦奥委会青体部官员荣先生的观点中可见一斑。

例如法兰克福体育中心的“午夜计划”,该中心午夜后组织青少年进行体育比赛,能有效减少打架、斗殴、酗酒等恶性事件,有利于保障和谐社会秩序。该中心主席西哈女士介绍:“我们不仅是体育工作者,更是社会工作者,我们把社会闲散儿童、低收入家庭孩子与外国移民青少年集中在一起,开展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成为体育人才,减少社会问题,减轻政府负担。”

又如汉堡州体育协会的FSJ活动,此项活动于2004年发起,旨在广泛吸引各阶层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以促进团结友爱与社会公平。这项活动相继得到了柏林、慕尼黑等城市的响应。2011年4月德国立法,目的在于是所有儿童在体育群体活动中发现自身优点,在快乐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项法律通过政府资助贫困家庭儿童、残障儿童等特殊青少年躯体免费加入体育俱乐部,让他们能像其他小孩一样享有参与体育活动,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力。

再如黑森州,其体育社会工作的特点是注重青少年体育的对外交流,通过组织多边活动,缩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之间的距离,以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1.3 德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理念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德国青少年体育包括3个范畴:群众体育范畴、社会工作范畴、竞技体育范畴。前2个范畴是德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核心内容,重视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与社会教育功能发挥是德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基本理念。德国体育充分体现了体育的本质价值。

而在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重点集中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范畴上,学校体育,受高考指挥棒的异化导向,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实施不力,学生体质健康连年下滑,早期肥胖与视力不良发病率不断高攀[1]。俱乐部体育、社区体育等社会体育工作暂时还无法满足广大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开展需要。最重要的是,体育的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真正把体育作为教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借鉴德国发展理念,按照体育强国建设的标准与要求,转变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逐渐实现广大青少年体质健康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相协调,青少年体育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要逐渐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扩展体育工作范畴,要进一步淡化体育的某些工具性功能,理性回归原本价值,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功效。

2 德国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与启示

2.1 德国体育管理

德国体育管理框架由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2大系统构成,其中政府管理以联邦内政部为最高层级,下辖各州市体育部,最基层为区级行政体育管理机构。社会管理的最高机构为德国奥委会,下辖2条管理主线,一条是“奥委会—州市体育联合会—俱乐部”,一条是“奥委会—全国单项协会—州市单项协会—俱乐部”,其中,州市单向协会隶属同层次体育联合会,两者点面结合,共同完成对体育俱乐部活动的监督指导与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德国体育管理体制与同属欧盟的法国基本相似,但是,德国行政集权程度相对较低,政府与社会体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松散。

2.1.1 政府管理机构

1)内政部。德国最高体育行政管理机构为内政部,下设机构由反兴奋剂委员会、国际合作委员会、场地建设委员会、冬季体育委员会、夏季体育委员会、残疾人体育委员会组成,德国没有专职体育部长。内政部主要职责是负责体育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订,规划促进体育运动发展,处理重大体育事务,组织重大国际比赛,资助联邦体育训练中心与体育科研机构建设、资助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建造。

2)州市体育部。各州政府、直辖市设立体育部,隶属联邦政府内政部。如汉堡市体育部,内设发展财务部、体育场馆设施部和体育竞赛组织部3个机构。主要职能是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筹集体育发展资金,筹办汉堡州大型赛事,资助体育场馆设施建造,负责教练员和教师教育培训工作。

2.1.2 社会管理组织

1)奥委会。奥委会是德国最高级别的社会体育组织。其成员由各单项协会代表、体育资助基金会代表、体联主席,以及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过贡献的杰出人物。奥委会下设办公室、新闻媒体部、政府联络部、国际合作部、竞技体育部、体育发展部、青少年体育部、财政部。奥委会主要职能是:选派运动员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为16个州的体育联合会提供技术咨询与支持,组织群众体育活动与青少年体育活动,加强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德国发展。

2)单项协会。德国共设有62个全国性专业单项协会,均隶属德国奥委会,各州市体育联合会中均设有专门的单项协会,分别负责本项目竞技体育工作的管理,每个单项协会下设多个俱乐部。单项协会主要职能为:管理项目发展、修改与完善竞赛制度、组织体育比赛活动,对本项目裁判与教练员进行管理,对俱乐部与青少年体校运动项目的训练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

3)州市体育联合。各州市共设立16个体育联合会,隶属德国奥委会,例如汉堡体育联合会,内设体育计划部、大众体育部、竞技体育部、教育部、青少年部、财务部6个部门。联合会主要职能为:对青少年体育教练员进行培训,资助各阶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开展吸引全社会青少年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FSJ活动,指导下辖800个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同汉堡州体育部及本州各党派沟通。

2.2 德国青少年体育管理

德国青少年体育管理框架分为2条主线与3个层级。2条主线指政府管理机构与社会组织分别形成的垂直管理系统,3个层级指在国家、州市、区各层面形成的管理网络。

德国青少年体育最高层政府管理机构为内政部、社会管理机构为奥委会与全国单项协会,它们的主要职能是统筹协调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制订法规政策,向下属机构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青体联是德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管理的最高社会组织,隶属德国奥委会。青体联管辖53个单向协会青体部、10个国家级青少年训练基地与16个州政府青体部。青体联的工作目标是促进青少年社会工作与体育工作的协调发展。主要职责是:分析社会发展形式,提出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案,使青少年体育推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协调学校与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关系,资助学校开展比赛活动,选拔有潜力的体育苗子;促进妇女儿童,残障人体育发展;加强与欧洲及世界各国青少年体育组织联系,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欧洲大陆与世界各地的发展。

中层政府机构为州市体育部、州市家庭妇女儿童部、州市教育部,中层社会管理机构为州市体育联合会、州市单项协会,它们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本州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对青少年俱乐部、体校与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支持与指导。

最基层的政府管理机构为区一级体育管理机构、社会工作机构、学校等,最基层的社会管理机构为区一级体育联合会、单项协会与辖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些机构相互协调完成,共同推动区一级青少年体育活动,落实各项政策,完成最基层体育组织管理工作。

2.3 德国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青少年体育采用政府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政策、提供经费、实现宏观管理,而比赛、训练、运营等具体工作由协会、学校等机构完成。以各层次俱乐部为代表的社会化青少年体育制度及各级学校为代表的学校化青少年体育制度在德国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青少年体育主要由政府进行管理,群众体育工作主要由国家教育部为首的各级教育系统进行管理,各级学校负责体育活动开展及课程教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由国家体育总局为首的各级体育系统管理,2大系统长期以来独立分割,具体表现在赛制不融通、运动员与学生各自注册、体育教师与教练员各有其主,场馆资源难以共享、运动员教育独立运行[2]。当然,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体教结合工作在进一步深化发展,但是,要形成2家共办青少年体育的良性长效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者,我国社会办青少年体育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体育俱乐部发展有待进一步培育。

借鉴德国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建议我国要大力推进体育协会组织实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单项协会等社会组织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及青少年体育管理事务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改革竞赛与训练体制,促进体教结合工作深化发展,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专业化、学校化与社会化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多元化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

3 德国青少年精英竞技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分为3个阶段:初级阶段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养,从选材来源上看相当于我国业余体校三线队伍;中级阶段为青少年体校培养,相当于我国体育运动学校二线队伍,高级阶段为单项协会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培养,相当于我国国家队。

3.1 初级培养阶段

社会化培养渠道。德国竞技后备人才初级培养阶段主要依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根据德国奥委会青体联官员介绍,德国拥有9万1 000个俱乐部,共有2 470万人注册会员,占德国总人口的30%,其中,≤27岁的青少年会员为950万。比例最大的为7~14岁中小学生,尤其是男孩,加入俱乐部的人数达该年龄段的75%。从注册会员来看,足球、体操、网球、田径、手球参与的人数较多。

学校化培养渠道。德国中小学是竞技后备人才初级培养阶段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德国中小学体育工作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系紧密,俱乐部青少年会员均来自学校,俱乐部支持中小学推广体育活动。例如汉堡HT16俱乐部每周派教练员到会员所在中小学开展2次训练活动,推广俱乐部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俱乐部把该项目称之为“狐狸计划”。同样,黑森州体育俱乐部也采取同样的推广模式,而且延伸到了幼儿园。

德国社会化、学校化二者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为竞技后备人才选才工作提供了宽厚的基础,这是德国竞技体育持续走强的根本保障。

3.2 中级培养阶段

德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级阶段的主要机构是体育学校。与我国一样,德国体校制度是其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目前,在德国16个州中,共有体校39所,体校在校总人数为1万1 000人,体校平均人数为282人,此外,与中国的体育传统学校一样,德国有100所体育特色学校。

德国体校与体育特色学校的生源来自于初级阶段社会化与学校化培养的苗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学校经常举行青少年运动会、体育节、校际运动会等赛事活动。对于9岁以上青少年的比赛,通过“球探发现机制”实现体校的选材工作,其选材标准为以下6项:有训练基础、时间允许、辖区以内学生、小学毕业、学训平衡、选材组认可。

德国小学学制为4年,体校学习期为5~13年级,时间为8年,相当于整个中学阶段。在读期间实行3次淘汰分流制度,第1、2次发生在8~10年级期间,第1次淘汰率为5%,第2次淘汰率为15%,均以运动成绩为主要依据。第3次发生在10年级中期,这次考核以文化成绩为主,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分流到相关职业学校转换学习,保留学生则进行“三集中”制度,以提高专业化训练水平。

3.3 高级训练阶段

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高级培养阶段主要在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进行,德国奥林匹克训练基地一般为单项基地,由国家级项目协会管理。从功能上讲,德国奥林匹克训练基地相当于我国的国家级训练基地, 训练队伍相当于我国的国家队。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选材计划,选材来源为体校培养的运动员。目前,德国拥有奥林匹克训练基地19个,基地配备先进的场馆设施、科研设备与科学化训练服务公关团队,为运动员提供疲劳恢复、膳食营养、伤病防治、训练监控、技术优化、心理调控方面的服务,基地功能突出其服务性。这点从柏林奥林匹克训练基地“一切为了运动员”的口号中可见一斑。

虽然在奥林匹克基地训练的运动员相当于我国国家队队员,但是,其性质有着较大的区别,自前东德的专业化训练体制解体后,德国采取职业化与业余化训练体制。在基地训练的运动员要同时完成3大任务:参加训练、完成学业、赚钱谋生。德国运动员压力非常大,不像我国完全由国家包揽。德国运动员退役后的自我发展与生存能力高于一般学生,不像我国运动员一样存在就业分配问题。

3.4 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采取初、中、高3级培养模式,初级阶段采取社会化与学校化的发展渠道,中级阶段主要是体校培养,高级阶段采取职业化与业余化的训练体制。其主要特点是3级衔接顺畅,选材面广,国家负担轻,不存在文化教育问题,运动员自我发展能力强。

我国3级训练体制与德国3阶段培养模式有制度上的同源性,二者都借鉴了前苏联训练体制;但是,与德国比较,我国3级训练体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三线培养看,德国人口仅8 000万,但是,俱乐部青少年注册为950万;而我国相应层次在训人数仅50余万[3],与德国数百万级的规模比较相去甚远。其次,从二线培养看,我国相应层次的体育运动学校数量为210所,在校生为7万3 558人,体校平均办学规模为347人,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3万余所。我国二线在训规模为德国的7倍;但是,由于基础训练规模的限制,导致以中专体校为主的二线训练选材面狭窄,受金牌锦标主义评价导向,我国体校训练长期以来重武轻文,而且我国很少有体校实行淘汰分流制度,以文化成绩作为分流依据的情况更加难以实现,体校学生出路闭塞。再从国家队一线培养看,我国优秀运动员采用专业化培养体制,国家包揽一切,这样有利于运动员集中精力进行训练,但是,运动员自我发展能力差,对其退役后职业生涯发展留下了隐患。

借鉴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要进一步转变单一、封闭的专业化3级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学校、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家庭等参与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学校阳光体育工程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培育社会青少年俱乐部成长发展,逐渐形成以专业化培养模式为主体、学校化与社会化培养模式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4 德国青少年体校办学模式

4.1 德国体校办学理念

体校教育是德国运动员全面成长的关键时期,德国体校办学践行“平衡教育”理念。培训班在考察奥委会青体联、联邦体育资助基金会、汉堡体校、法兰克福体校、黑森州体校、柏林体校时发现一个共同的思想: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上都非常强调平衡发展。

汉堡体校校长拉尔斯指出:“青少年运动员必须以学习为主,不能因为训练而影响学业,要保证文化学习能跟上普通学生的进程。”柏林体校校长Neumes强调:现在没有一个人能靠竞技体育比赛生存一辈子,这是一条基本生存法则。体育资助基金会规定:只有具备公平竞争、团结互助的运动员才有资格获得该机构资助。其口号是“提高成绩、公平竞争、团结互助。”奥委会青体联负责人荣先生介绍:体校生存的意义在于履行社会责任,体校办学目的是使运动员在各方面得以平衡发展,以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所谓平衡教育就是要求运动员文化学习、思想品德与竞技水平均衡协调发展。德国体校之所以践行平衡教育理念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柏林墙倒闭之前,两德通过竞技体育相互竞争,前东德借鉴前苏联竞技体育体制,实行“体育促进”计划,就像我国的现在,优秀运动员由政府包揽,取得成绩的运动员能得到高额奖金、工作、住房、工作安置等物质奖励。受此刺激,体校急功近利,不注重运动员全面发展,兴奋剂滥用、过度训练、弄虚作假等问题暴露无遗。社会负面影响大。随着两德合并,“体育促进”计划取消,运动员退役后没有了保障,为了促进体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体校办学理念由单一的竞技目标转向平衡发展目标。

4.2 德国体校文化教育

体校教育课程。德国体校归属教育部门管理,文化教学由教育部门负责,德国体校课程与普通中学完全一致。其中:必修课程模块为英语、德语、数学;语言选修课程模块为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学科选修课程模块为生物、化学、物理、宗教、历史、地理、音乐、绘画、戏剧、媒体信息等。体校文化课教师要上2门以上课程。

体校作息安排。06:00起床,06:15早餐,07:00-8∶30训练、09:00-12:00上课,12:00-12:20中餐,12:20-13:00休息,13:00-16:00上课,16:30-19:00训练,19:00-20:00晚餐,20:00-22:00自习,22:00就寝。学生文化学习时间为30 h/周,自习时间为10 h/周,训练时间为20 h/周,文化学习时间高于运动训练时间。我国运动员一周训练课时达40 h,而文化课则没有具体要求。

体校素质教育。德国体校十分注重学生性格品质与思想素质培养,例如汉堡体校,有专门的老师对运动员进行心理了解和疏导,帮助运动员缓解来自训练、学习、同学、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和压力,提高应对各种情况的心理素质,使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4.3 德国体校运动训练

体校训练由项目协会主管。虽然德国体校归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但是,体校办学资质则由联邦奥委会审批,体校训练、竞赛等业务工作由相应项目协会负责,体校训练大纲由单项协会主持编写。大纲对训练内容与时间安排等有严格规定,例如体操项目时间安排:5~6岁运动员训练4~6 h/周,7~8岁训练6~12 h/周,9~10岁训练12~18 h/周,11~14岁男运动员训练16~20 h/周,女运动员则训练17~23 h/周。而我国体校文化教学与教育部门介入不够[4],青少年训练大纲更新速度缓慢。

体校教练员评聘由项目协会主管。体校教练员上岗前,必须和体育协会签订相关合同,确保执教期间遵循《教练员守则》相关条款。协会根据教练员工作表现来决定是否续聘或取消合同。评价教练员除了运动成绩标准外,还特别注重文化教育管理、避免运动损伤、创造快乐气氛、塑造队员品质等方面。而我国教练员评级标准单一,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竞技人才大为不利。

体校教练员培训由奥委会主管。德国教练员教育培训实行等级认证制度,体校教练员一般具备A级,由B级晋升A级须经90学时培训,A级教练员资格有效期为3年,3年内必须接受规定数量的继续教育方可更新。目前,德国A级教练员人数为1万174人。

4.4 德国体校办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体校与我国体校有其同源性,均借鉴了前苏联训练制度;但是,随着两德合并及竞技体育制度的转型,德国体校很快实现了由单一竞技办学模式向平衡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体校管理权归属教育部门,而训练、竞赛、教练员等业务工作则由项目协会与奥委会管理,分工明确,组织合理。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反观我国体校办学情况,虽然我国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体校办学依然在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竞技模式下单独运行,体教结合工作改革缓慢,运动员文化与综合素质教育薄弱,教练员训练观念落后,科学化训练程度不够,体校成材率不高,大多数被淘汰的运动员出路狭窄[4]。我国体校办学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不然会严重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借鉴德国体校平衡发展的办学模式,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3号)文件精神,尽快转变体校办学模式。首先,要树立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认真落实好各层次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转变体校办学思路,构建一种训练与“修炼”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进一步促进体教结合工作深化发展,运动员文化教育要纳入大教育体系,由教育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同时,项目协会要加强教练员专业执教能力,促进体校训练观念更新,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提高训练效率,压缩训练时间,为运动员文化学习腾出时间与精力,培养运动成绩、文化素质与思想品德全面协调发展的优秀后备人才。

5 结论与建议

德国青少年体育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社会工作3个范畴。其中,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是德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德国体育充分体现了体育的本质价值。

德国青少年体育采用政府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政府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具体工作由协会、学校等机构完成。社会化制度与学校培养制度在竞技人才培养与青少年体育工作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采取初、中、高3级培养模式,初级阶段采取社会化与学校化的发展渠道,中级阶段主要是体校培养,高级阶段采取职业化与业余化的训练体制。

德国体校实施平衡教育办学模式,体校管理权归属教育部门,而训练、竞赛、教练员培训等业务工作则由项目协会与奥委会管理,平衡教育模式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借鉴德国青少年体育与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在理念上,我们要转变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青少年体育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要逐渐重视青少年体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扩展体育工作范畴,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功效。

在管理上,我国要大力推进体育协会组织实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单项协会等社会组织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及青少年体育管理事务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专业化、学校化与社会化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多元化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要进一步转变单一、封闭的专业化3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培育社会青少年俱乐部成长发展,逐渐形成以专业化培养模式为主体、学校化与社会化培养模式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在体校办学模式上,要树立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体校办学思路,构建一种训练与“修炼”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进一步促进体教结合工作深化发展,体校文化教育要由教育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更新体校训练观念,提高训练效率,培养运动成绩、文化素质与思想品德全面协调发展的优秀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窦雨佳.人大代表:想办法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N].中国体育报,2010-03(1).

[2]翟丰,张艳平.“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向“体教融合”模式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3,20(4):90-92.

[3]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2011:287-288.

[4]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1-4.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管理制度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