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学校体育之比较

2014-04-29刘春燕谭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日晚清学校体育

刘春燕 谭华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进行比较。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阶段,并且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制度是在甲午战后兴起的“师日”热潮中大力模仿日本建立起来的,因而该时期两国学校体育的制度、内容等外在形式极为相似,但其实施状况及发挥的作用却大相径庭。认为差异的原因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引进外国学校体育的不同策略,以及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学习外国学校体育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以后中国引进外国学校体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晚清;明治时期;学校体育;中日;学校体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 G 812.9 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4-0323-05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s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late Qing to Meiji Period between China and Japan.Physical educ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wer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in late Qing to Meiji Period.The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late Qing copy Japan established in the rush to go “shiri”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Therefore,the external form system and content of the two countrys physical education were very similar at that time,but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role were different.We think the reason of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at the end of 19 Century and early 20 Century,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foreig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nd Japan had closed relationship.Based on the historical facts,this paper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learn from the foreign physical education experience for China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introducing foreign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late Qing;Meiji period;physical education;China and Japan;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

晚清(1861—1912)①-明治(1868-1912)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阶段: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巨大变革中,通过文明开化、习学欧美,初步建立起了近代学校体育体系;而晚清中国通过1904年《癸卯学制》初步创建起来的近代学校体育制度,是建立在对明治日本的全面模仿基础之上的。但是,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在制度、内容高度相似的同时,其实施状况与发挥的作用却大相径庭,为何“同途”而“殊归”?个中原因值得深思。这是中国首次引进、学习外国学校体育,分析此次学习引进中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当前及以后中国学习外国学校体育提供参考。

1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学校体育概况

1.1 明治时期日本近代学校体育概况

明治时期是日本历史剧烈变革的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小国一跃而成资本主义强国,不仅摆脱了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危机,而且还成为侵略亚洲的列强之一。在明治时期,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学校体育也在文明开化的浪潮中,通过习学欧美,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初步形成了包括体操课程(体育科)、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在内的近代学校体育体系。1886年以后,体操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必修,内容以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为主,也有一些游戏,明治末期加进了剑术和柔道。教学方式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统一号令下整齐划一的反复练习体操动作。课外体育活动中既开展一些西方近代运动项目,例如体操、各种球类等,也有日本民族传统的剑术、柔道、游泳等。学生间开展的运动竞赛竞争非常激烈 [1] 。1878年日本先于其他学科建立了专门的体操研究和体操师资培养机构——体操传习所,并在该所进行了日本最早的学生体质测试[2],体现出对学校体育的极大重视。

1.2 晚清中国的“师日”热潮

中日两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日本源源不断的吸收中国文化;然而到了“寰宇连为一体”的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迅速走向强盛,中国却从19世纪中叶起,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国势日颓,尤其是甲午战争,成为中日两国国势逆转的历史分水岭。

甲午战前中国仍然视日本为“蛮夷之邦”,存在较为浓厚的“轻日”趋向。甲午一役败于昔日学生的惨痛教训,使中国感到前所未有的激愤与屈辱,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中掀起了一股“师日”热潮,如康有为、黄遵宪等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都大声疾呼以日为师,社会中也形成了翻译日本书籍、赴日留学的热潮。中国对日本的认识发生了重要转变,中国从“轻日”转向“师日”[3]。

1.3 晚清中国对明治日本学校体育的学习与引进

晚清也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初创时期,由于甲午战后“师日”热潮的兴起,中国初创时期的近代学校体育注入了大量的日本元素。

甲午战后第2年即1896年,中国首次派遣13名留学生赴日,此后留日人数逐年增加,到1905、1906达到顶峰,每年有8 000人左右[4]。这些留学生中以学政法、师范和军事为最甚,其中学习体育专业的也有近百人[5],学习其他专业的留学生在日本一般也都接受过体育教育。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或翻译日本体育书籍与教科书,或担任体育教师。20世纪初按照日本模式创建了不少体操学堂,如大通师范学堂、江苏两级师范体操专修科、中国体操学校等[6],为推动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开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行,新教育骤兴而师资紧缺,还有大批日本教习应聘到中国讲学,1903年日本教习约有148人,1905至1906年达五六百名之多[7] ,其中担任音乐体操科教师的约有15人[8]。清末翻译了很多日本教育的文章及大量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日本书籍,1903-1915年之间译介的日本体育书籍约有10种[9],因此,清末的中国体育表现出强烈的日本色彩。

《癸卯学制》的颁布使近代学校体育课程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该学制主要是参考日本学制而成,学校体育方面也仿照日本初次设置了体操科、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对日本进行了“简单的模仿和抄袭”[10]。

不仅学校体育的制度、内容、师资、教科书模仿日本,就连“体育”“学校体育”“体操科”这些术语也源于日本。“(中国)现代汉语外来词大部分来自日语”[11]。日本学者统计“中国人承认来自日语的现代汉语词汇”,列出了涉及15个领域中来自日语的现代汉语词汇达 871个,其中与体育、卫生保健等相关的有“体育”“体操”“运动场”“俱乐部”“武士道”“卫生”“保健”“外分泌”“生理”。另外,在笔者翻阅到的70余本明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中,已经多次出现“军队体育”“民间体育” “学校体育”[12] “竞技运动”[13]等词汇,这些词汇在同时代的中国尚未出现,而在现代中国是常见的。

总之,清末民初中国的学校体育呈现出强烈、浓郁的日本色彩。

2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近代学校体育的异同

2.1 比较的基础

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对2个或2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14],通过比较,才能有所鉴别。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构成了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是比较研究的科学依据;客观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了比较研究的实际前提[15]。晚清中国大力模仿日本的学校体育,这是两者之间的重要联系,并且两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变化遵循着某些共同规律、有共同表现的同时还存在差异,在发展速度与程度上存在着不平衡性;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条件。

2.2 相同或相近之处

2.2.1 学校体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学校体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大体相近,都是在面临西方列强入侵、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逐渐滑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而明治前在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随着1853年美国的“黑船来航”,资本主义列强相继和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也面临着强烈的民族危机。

2.2.2 学校体育所处的历史阶段

从较长的历史时期中来考察,晚清-明治时期中日的学校体育都分别处于两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阶段,在学校体育史上大致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

2.2.3 对学校体育的思想认识

在思想认识上,同样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日两国都认识到了学校体育对于军事的重要性。在明治日本,表现为1886年以后学校体育中出现的为军国主义服务的倾向,即通过学校体育为国家的对外侵略扩张进行军事预备教育。而晚清中国受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16],兴起了军国民主义教育和体育思潮,在民国四、五年间达到了高潮。兵式体操作为军事训练与体育运动结合的产物,在两国都备受垂青。

2.2.4 学校体育的发展面貌

在发展面貌上,中国在《癸卯学制》中的体操科名称、体操课程设置、目的表述、教学内容与学时等方面均大力仿效日本,与日本高度相似,堪称日本明治时期学校体育的翻版。例如日本高等小学校的体操科目的:使身体各部均齐发达,四肢动作机敏,保护增进全身健康、精神畅快、志气刚毅,兼培养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习惯。内容为:普通体操、游戏、兵式体操(男),体操各年级均每周3学时[17]。《癸卯学制》规定小学校体操课的目的是:使身体各部均齐发育,四肢动作敏捷,精神畅快、志气勇壮,兼养成其乐群和众动遵纪律之习,宜以兵式体操为主。普通体操、有益之运动、兵式体操,体操各年级均每周3小时[18]。

《癸卯学制》中中学堂的教授内容中提到:“准备法、矫正法、徒手哑铃、球竿体操、棍棒体操、单人教练、柔软体操、小队教练、器械体操、中队教练、枪剑术”,这些名称与笔者所翻阅到的大量明治时期的体操科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名称完全一致,就连游泳,都是用了日语的表达方式“水泳”。当时中国学校召开运动会,许多项目也是日本式的竞技游戏。

此外,两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都是模仿其他国家建立起来的,两国体育教师中均由大量军人充任,从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来看,两国均出现过重智轻体现象。

2.2.5 学校体育的性质

在学校体育的性质方面,均具有工具性,均体现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学校体育成为3大国策之首“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虽然许多教育工作者受欧美教育思想的影响,认识到了体育作为“三育”之一的重要地位,但学校体育最终还是被拖上了军国主义的列车,成为为对外侵略扩张进行军事预备教育的工具。在晚清中国,救亡图存是民族的头等大事,因此,提倡学校体育更多的出于挽救民族危亡或者维护统治阶段的统治,而不是着眼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2.3 相异之处

虽然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极力模仿日本,两者表现出高度相似,但实则也存在很多差异。

2.3.1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从产生及发展过程来看,日本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确立较早。日本通过1872年《学制》规定小学开设体操课程,使学校体育从此制度化,1886年体操课程在各级学校成为必修,各种课外活动和运动会也逐步开展起来。在整个明治时期的44年中,学校体育先是随着教育制度的确立迅速制度化,此后经历了多次变化与调整,不断完善;在中国,则是经过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中的缓慢孕育,到1904年《癸卯学制》才模仿日本第一次正式规定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制度。

2.3.2 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

从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来看,日本表现得更为强烈。日本明治时期的学校体育建立在对身体极端重视的背景下,当时日本发现自己大大落后于西方,几乎想用火箭速度迎头赶上;但日本人也认识到自己和西方的差距不仅是在科技方面,在体力、体格方面也与西方相去甚远,于是明治之始,日本就极端重视改善体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健康和体质水平,例如改变跪坐姿式、开始食肉、提倡人种改良、重视卫生保健等,学校体育也随之得到了极大重视。

2.3.3 学校体育工具性的实质

尽管两国的学校体育都重视学校体育对于军事的作用,但日本是主动的以其为实现军国主义,即积极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工具,而中国是在无奈中奋起,较为被动的不得不以其为救亡图存、抵御外侮的工具。中国的“军国民主义”虽然取鉴于日本,并与日本的“军国主义”在外在形式上都表现为崇尚武力、崇尚军事,但实则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育有着本质区别。

2.3.4 学校体育的发展面貌

从发展面貌来看,在这一时期,两国的体育教师队伍中都出现了不少军人的身影,日本教师中军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明治时期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到大正、昭和前期越来越多,这是出于日本对外侵略的国家需求,是由国家意愿所导致的。而清末民初中国有军人大量充任体操教师,是因为当时体育师资奇缺造成的,进入民国以后军人教师的数量逐步减少。同样是军人充任体育教师,中国的体育教师形象恶劣,有的居然被称为“动物标本”“目不识丁,口不言文,其品其性,一无可取,侈然胖然,朝酒夜色者不可胜数。于是学界卑之,使不得与各教员齿,学生轻之,指目以动物标本之名” [19]。而在日本,体育教师和其他科目教师相比,虽然也被认为是教养低下的教育者,但显然并未如同中国那样居然到了“非人“的地步。

在日本的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中,虽然也有少数欧美人士的身影,但主要是依靠本国自身的力量组织开展,并且外国教师是日本主动聘请来的;而在中国,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的欧美人士在西方体育传入及近代学校体育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是西方列强主动进行文化侵略所致,体现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半殖民地性。

2.3.5 引进外国学校体育的策略及学校体育的科学性

从引进外国学校体育及学校体育的科学性方面来看,日本直接以欧美为师,而中国人通过师学日本间接的学习欧美。日本对欧美学校体育的学习较为全面和科学,接受并实践了欧美“三育并重”的思想,看到了体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作用。在日本学校体育的确是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改造的手段。日本既学习了来自于西方的体育思想、体育技术,也引进了西方的生理、心理等知识[20],并且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到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示范作用、运动卫生、环境卫生等,甚至初步提出了学校体育要有助于学生“终生都从事身体运动” [21],已经具有初步的科学性。中国虽然在体操内容上大力学习日本,但是,没有全面学习其体育思想、体育理论,也没有注意到教学中的科学性,仅仅是把学校体育当作是强国强种的工具。

2.3.6 学校体育实施的效果和发挥的作用

明治时期日本的学校体育不仅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整个国家、社会和国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走向文明开化的重要内容和深刻体现,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2]。该时期也奠定了后来日本学校体育中许多良好举措的基础,如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强调体育对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培养、重视卫生保健和制度化、规范化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都发端于明治时期。而在晚清中国,体操课实际上大多成为单调枯燥的兵式体操甚至是队列、队形操练课,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较低,体育教师形象不佳,导致“学生父兄,多仇视体操一科” [23]。例如毛泽东1917年《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评价当时的体操课:“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盖一体操之终,未有不貌瘁神伤者也。”[24]恽代英也于1917年著文批评当时的体操课说:“惟知懵然从教师之口令,而动作上其对强健身体之关系毫不知晓,终无异于军队之从鞭苔教令中得到学问者而已。即令为军国民,岂足谓之曾受军国民教育者哉?” [25]因而有学者提出,这次引进日本学校体育是失败的[26]。

3 差异原因分析

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虽然极力学习模仿日本,但只是在外表上、形式上相类似,在本质上和实际效果上实则区别很大,差异的原因何在?

这与两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同的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状况、不同地引进策略,以及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均有密切关系。尽管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中日两国同为封建专制国家,并且同样面临西方列强入侵;但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跨入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独立自主的政权、奋发有为的统治阶层、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进步的近代教育都为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步堕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与日本的国势已经不可同一而语,处在封建王朝没落尾端的清政府企图通过“新政”挽救必败的历史命运,但毕竟大势已去。晚清-明治时期的中日学校体育就是分别处于在这样迥然不同的社会进程之中。

在具体的引进外国学校体育的策略上,中日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日本具有“善采异邦”的思想文化传统,学习外来文明往往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如思想、制度、技术等,引进欧美学校体育也同样如此,因而迅速建立起了较为先进的、科学的近代学校体育体系。而中国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从洋务运动开始就仅注重引进技术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制度、思想等实质。另外,日本的引进,往往会伴随着一些选择和改造,以求适应日本自身的文化,而中国对日本的引进,尚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之嫌,如郭沫若所说晚清中国某些地区的体育课连口令都没有翻译成中文,仍用日语表达,“可见中国人办事草率了” [27]。在日本,维新改革是天皇政权上下一致的一项坚决的基本国策,全社会都普遍重视卫生健康、人种改良,积极转变生活方式以求改善体力体格,这是其学校体育形成的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学校体育也非常重视,从明治之初就从理论、教材、师资、督导、测试评价等多方面全面推进制度化的学校体育建设,因而为富国强兵和提高国民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清末中国没有这种改善身体、体格的全社会氛围及全方位的、系统的措施,只是单纯从“用”,即工具和方法的角度理解体育和运动方法的作用;因而迟迟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学校体育制度和运行机制,以致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校体育和体育老师就变得名誉扫地,为社会所不耻,对20世纪中国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思想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很明显,日本有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崇武尚武的风气、以“忠顺”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历来以从军为乐的文化传统,所以日本从欧美引进来兵式体操,虽然单调枯燥,但其学生也能甘之如饴,甚至以苦为乐;而中国历来文弱之风盛行,一直以从军为苦,在长期以来重文轻武的环境中,兵操不太容易被接受:所以两国虽然同样都是重视兵操,但效果与发挥的作用不同。两国同样有大量军人充当体操教师,但是,由于日本近代教育的发达,这些军人教师都起码接受过中等教育,而清末兵痞的文化素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尽管中国大力模仿日本学校体育,但其实际效果大相径庭。

4 启示

这是中国在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引进学习外国的学校体育,其中许多教训值得反思。

1)引进外国体育不能盲目全盘照搬,应当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及影响。引进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也不能只专注于引进外在形式,更要注意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日本全面引进、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体育思想、运动技术、生理、心理学知识,使其学校体育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而其对欧美学校体育的引进与学习是较为成功的。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学校体育绝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法或技术,而是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和制度、方法的统一整体,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清政府试图仅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运动方法达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目的,历史已经宣布了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2)明治时期日本的学校体育与明治时期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教育进步、军事扩张及思想文化均有密切联系,是一个学校体育与社会因素紧密结合的典型。强大、稳定的政治、经济是学校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高度发展的近代教育是学校体育制度化和不断完善的直接推动力,而影响学校体育的核心因素是思想文化与国家的军事扩张。明治时期日本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晚清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同际遇,从正反两方面表明了学校体育与社会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教育进步和各自国家的传统思想文化均有密切联系,国家的总战略决定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长远方向,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与规模。

5 结束语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在表面和局部相似的的同时,在其实质、实施状况及发挥的作用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差异的原因与两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状况,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具体的引进外国学校体育策略上的不同均有密切关系。启示我们引进外国体育,不能盲目全盘照搬,应当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及影响。引进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也不能只专注于引进外在形式,更要注意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学校体育与社会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教育进步和各自国家的传统思想文化均有密切联系,国家的总战略决定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长远方向,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与规模。

参考文献:

[1]今村嘉雄.日本体育史[M].东京:不昧堂,1970:307-308.

[2]能勢修一.明治体育史の研究:体操伝習所を中心に[M].东京:逍遥書院,1971:4.

[3]韩小林.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4(3):37-43.

[4]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36.

[5]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现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76-77.

[6]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7.

[7]许美德,巴斯蒂.中外比较教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3.

[8]汪向荣.日本教习[M].北京:三联书店,1988:105.

[9]章亮.清未民初日本体育书籍的译介与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J].浙江体育科学,1994,16(3):49-52.

[10]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37-941.

[11]高名凯.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158.

[12]尼子止.改正小學校體操法[M].大阪:田中宋榮堂發兑,明治39年5月(1906):7.

[13]武田千代三郎.理论实验竞技运动[M].东京:博文馆发兑,明治37年(1904):3.

[14]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

[15]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6.

[16]余海岗.清季尚武思潮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17]今村嘉雄.日本体育史[M].东京:不昧堂,1970:307-308.

[1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8.

[19]学部.学部为邓莹诗呈请设立体操学堂札[J].四川学报,1907(5).

[20]武田文三郎.改正小学校体操法解说[M].日本:积善馆发行所,明治39年(1906):11-14.

[21]文部省.普通教育に于ける体操游戏取调报告书[R].明治38年(1905):28-32.

[22]二階堂公子.学童?生徒?學生の体格のうつり変り:明治33 年から昭和 30 年まで(生活科学)[J].京都府立大学学術報告:理学及び家政学,1960,3(2):101-108.

[23]徐一冰.20年来体操谈[N].体育周报(长沙)纪念号,1920-01-05(61).

[24]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8.

[25]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J].新体育,1981(9):8-10.

[26]武恩莲.日本明治时期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及我国引进之成败[J].体育文化导刊,1989(3):56-58.

[27]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8.

① “晚清”起始时间,史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通常认为是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之间,即 1840—1912 年。因本文所讲的晚清近代学校体育实则始于1861年洋务运动,所以,本文晚清一词的起止时间是指1861洋务运动至1912年中华民国期间。

猜你喜欢

中日晚清学校体育
浅析中日同传技巧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探析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有情总被无情恼
如何上好一节乡镇体育课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