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产能过剩新问题

2014-04-29李昂

中国市场 2014年49期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产能过剩

李昂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能过剩呈现出新的特点:长期性过剩、新兴行业过剩、金融资本过剩及投资与需求过剩,产能过剩问题非常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是对GDP增长的过度偏执导致的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行业存在进出壁垒,落后产能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结构失衡以及企业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仍有利可图等原因。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新兴行业;投资与消费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9-0154-0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全球经济衰退和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大幅度下降,产能过剩呈现出新的特点。

1产能过剩的新特点

1.1长期性过剩

衡量产能过剩的产能利用率指标是产出与生产能力之比,生产能力应当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设备满负荷利用时所能达到的潜在产能或经济中业已形成的产能。衡量产能过剩的产能利用率指标是产出与生产能力之比,生产能力应当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设备满负荷利用时所能达到的潜在产能或经济中业已形成的产能。由于未来的市场需求很难准确预测,所以据此做出的产能过剩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这一点在钢铁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国务院2009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钢铁总产量应恢复到合理水平,“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的水平。”但实际我国钢铁产量在2005年已达到3.8亿吨,超过《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预测的3.3亿吨,同时行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0%,并未出现预料中的产能过剩,投资和产能扩张也并未因该政策的出台而停止;2011年粗钢产量达到6.9亿吨,行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大大超过《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预测。2008年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产能的阶段性过剩可能存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需求较旺盛,阶段性是过剩产能很快就被需求的扩张所消化。之前阶段性的、潜在的产能过剩将转变为实际和长期性过剩。

1.2新兴产业过剩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存在于钢铁、水泥、有色、煤化工和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而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产能过剩的范围扩大到造船、汽车、机械以及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高科技产业[1]。

目前我国的新兴行业已经面临制造化的问题,各地政府对战略性新兴行业发展非常看好,将其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用来吸纳就业和提高GDP,因而出台的扶持政策大多集中在对制造环节的补贴,但是盲目性和重复投资等问题致使新兴行业陷入制造化的困境。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指出,“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2012年除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和造船等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外,铜、铝、铅锌冶炼等有色行业生产形势低迷,产能过剩问题凸现,甚至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产品也出现产能过剩,大型锻件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又着眼于拉动投资和短期内大幅增加GDP。随着整个产业链的产能不断膨胀,竞争越发激烈,而低水平的竞争最终只能导致企业利润进一步降低,结果是严重削弱了企业和行业的研发投资,使整个行业长期停留在低水平。

1.3金融资本过剩

新兴行业的供过于求类似一种产业“泡沫化”现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新兴产业的“供过于求”是短期的,一旦消除了“泡沫”,整个产业便会很快重新进入上升通道。而传统产业的“供过于求”则是长期的,即便消除了表面上的“产能过剩”,重新实现了市场出清和均衡,那也只是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和成熟的发展周期之中。就直接成因来看[3],新兴产业发展“泡沫化”及产能过剩的形成,与市场供求失衡不无相关。这是因为,即便是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也必须服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当供给水平严重偏离需求水平时,便会产生“泡沫”或“过剩的产能”。价格信号扭曲大都体现为受外部干预影响,产出端上的产品定价过高或价格预期过高。但新兴产业的价格信号扭曲主要体现在投入端上,也就是过多的金融和产业资本涌入新兴产业,推高市场供给,形成过剩产能。从投资渠道来看,新兴产业内部可供投资的项目、品种及空间在初期都显得较为狭窄、规模较小,相对于稀缺的投资资源而言,各种金融资本则由于其较强的衍生性反而显得较为丰裕和“廉价”,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受扭曲的资本成本及价格刺激,便会以极大的概率首先引发资本层面的“泡沫化”,继而带动新兴产业某些技术、产品和生产环节上供给的瞬间“泡沫化”,体现为“产能过剩”。

从间接成因来看,这种从金融产业资本过剩到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金融资本—实业资本间互动模式及相关制度安排的某种缺位。大部分情况下,新兴资本往往缘起于实业资本的创造和创新,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对更多资本的渴求,金融资本会大规模涌入,并逐渐在实际上掌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1.4投资与消费的过剩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投资明显加快,但受消费动力不足影响,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速度,表现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住房、医疗、教育都逐渐走向市场化,居民个人财富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于这三项支出。我们虽然是世界奢侈品消费的第二大国,但又是一个消费率只有30%的小国,消费力严重不足。

2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

2.1对GDP增长的过度偏执导致的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

由于经济增长是政绩观的直接表现,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率,进行盲目投资,不仅造成大量资金浪费,而且使我国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出现加大的趋势,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出现扩大的可能。一方面整个国家层面的价格体系仍然压低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争夺投资给予工业项目大量的优惠,比如对工业用地采用政府协议地价甚至零地价转让,给予企业研发补贴、税收减免、优惠电价等。

2.2行业存在进出壁垒,落后产能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现实中,往往由于资金、技术、政策等因素构筑了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执行措施,在市场高涨时期,大量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的地方小企业蜂拥出现,既挤占了市场,又抢夺了资源,很大程度地削弱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对于落后产能缺乏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产业、财政、金融和环保等各项政策尚未形成合力,再加上部分地方政府出于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考虑,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动作较为迟缓。

2.3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结构失衡

最终消费相对不足尤其是与投资相比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失衡,亦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中国还存在较为明显的投资对消费“挤占”效应,即近年来不少企业的高投资增长率是在压低消费的前提下实现的。例如,一些私营企业资本积累率高达30% 以上,利润率甚至超过100%,而员工薪酬的增幅却相当有限,消费需求因此受到抑制。虽然从短期来说,投资是一种需求,但其只是一种中间需求,并随着生产线及相关技术的日臻成熟,形成供给的时滞在缩短,而在作为供给的投资与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失衡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产能过剩将会持续存在。

2.4企业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仍有利可图

第一,高投资增长率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了对产品尤其是上中游产品的需求,致使产能过剩的同时,产品价格和企业盈利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向下压力,这从近年来上游行业利润走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较高的相关性上可见一斑。第二,更需看到的是,部分企业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中能获得一些特殊的竞争优势。第三,由于具备劳动成本较低经营效率较高等内在优势,一些对自身竞争力有信心的私营企业也会选择进入产能过剩行业。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6):4-11.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9/29/content_1430087.htm

[3]李志青.为何新兴行业也会“产能过剩”[EB/OL].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06/03/content_1035979.htm,2013-6-3.

猜你喜欢

后危机时代产能过剩
机械制造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危机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出路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煤炭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分析
全球“后危机时代”的中投式应变
后危机时代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战略应对
基于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变革研究
后危机时代商贸流通业扩大总需求作用分析
后危机时代我国贸易摩擦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