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契尼的创作风格
2014-04-29孟晓艳
孟晓艳
[摘要]:普契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最杰出的作曲家。他可以堪称为威尔第之后的最好继承人,他从真实主义歌剧以及欧洲歌剧之中提炼出新的东西,并融汇在他的创作之中,为20世纪意大利歌剧谱写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普契尼 创作风格 旋律创作
普契尼于1858年12月12日生于卢卡的一个面包师的家里,由于家庭贫困,他靠人资助才进了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写过一部《随想交响曲》,演出后获得好评。因此,引起人们的注意。1884年,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早米兰一家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但是,使他名声大振的,是他于1839年创作的歌剧《曼侬·列斯科》。以后他写了许多歌剧,其中以《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托斯卡》《图兰多特》最出名。1924年11月29日,病逝于布鲁塞尔,终年65岁。
普契尼最初的歌剧创作是在“真实主义”瓦格纳的音乐剧、威尔第和比才的歌剧等不同流派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所以他的作品带有真实主义的倾向。但全部创作的特点,不能用真实主义来概括。普契尼不避讳题材的渺小、使世人流泪为创作的目的,但从未脱离民族的传统,从不放弃他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以抒情和浪漫气质的音乐,塑造了歌剧中人物生动的内心情感,创作了诸多深受人们所喜爱、雅俗共赏的作品。普契尼具有十分敏锐的戏剧感和强烈而自发的旋律天赋,又学的一身惊人的和声与配器技巧,使它的歌剧成为上个世纪最成功的杰作。
一、选材严谨,贴近社会生活
普契尼认为,要想写好歌剧必须先有好的脚本,而脚本的好坏则决定于剧情。根据这个原则,有时他亲自参与脚本的编写工作。19世纪末,受意大利真实主义的文学影响,包括普契尼在内的许多歌剧作曲家加入现实主义运动,尝试把左拉、易卜生及同代作家的自然主义加到抒情戏剧中,多从日常生活中吸取素材,用客观冷漠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的人和事。普契尼擅长描写小人物,尤其是为爱情而牺牲的、温柔的妇女的内心情感世界。基于这一点,无论是风流轻浮,追求享乐的曼侬,还是巴黎穷人区娇弱可怜的绣花女咪咪,或是热情而盲目的歌星托斯卡,以及轻信但忠贞于爱情的日本妇女巧巧桑,普契尼都赋予其真挚热情的性格,并对这些遭到凌辱的弱者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凡观其作品者,无不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并使心灵受到感动。普契尼还擅长写异国情调题材的作品,如以日本长畸为舞台的歌剧《蝴蝶夫人》,描写生性活泼可爱的“蝴蝶姑娘”巧巧桑和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恋爱、结婚后遭遗弃,最终被迫自杀的故事。普契尼成功地采用日本曲调作为歌剧的背景,一方面,增强了异国情调;另一方面,一改过去歌剧作曲家只注重情调,而忽视戏剧环境刻画的不足。以美国为舞台的歌剧《金色的西部女郎》是以美国西部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在西部“奋斗过、笑过、赌博过、诅咒过、恋爱过,而且在一种我们今日所无法相信的情况下度过了他们奇异的一生。”《艺术家的生涯》内容取材于法国巴黎,描写了19世纪30年代聚集于法国巴黎拉丁区的年轻艺术家的欢乐与忧伤。《图兰朵》取材于剧作家戈齐写的一篇中国故事的剧本,在歌剧中运用了“茉莉花”这一中国江南民间曲调,故事发生在元代的北京,为洗雪先辈女祖的耻辱,公主图兰朵报复男人,她要求前来求婚的人必须先猜三个谜,猜中可招为驸马,猜不中要被处死。这部歌剧以恢宏大气的合唱、激情洋溢的个人咏叹、色彩斑斓的乐队处理与诙谐怪诞的喜剧因素,为广大听众所倾倒。其创作很富有剧场的效果,非常成功。
二、旋律创作富有个性,善于表述人物内在强烈而自发的情感
普契尼认为“没有新颖和刺激感情的旋律,就不可能有音乐。”在他的创作中,突出地表现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旋律优美、流畅细腻、易于接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普契尼的作品以其婉转如歌、如泣如诉的咏叹调或二重唱旋律而引人入胜。这种独特的旋律贯穿他创作始终,他的女高音咏 叹调更为突出。“人们叫我咪咪”“为艺术,为爱情”“晴朗的一天”“我亲爱的爸爸”等久唱不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咏叹调。在旋律的处理上打破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线,在歌剧咏叹调中巧妙自然地融入咏叹调。咏叹调比宣叙调更富于歌唱性,说话有音乐性,旋律很有口语化,语言自然真实,产生如泣如诉、如诗如画的意境。另外,旋律乐曲中他巧妙融合使用各类拍子形成多变的、丰富的节奏。如《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蝴蝶夫人巧巧桑望眼欲穿期待丈夫平克顿归来。音乐一开始用了2/4拍,节奏较缓慢,抒发了巧巧桑遥望海面,有一只军舰出现的情景,充分显示了咏叹调的性质。当唱到“我静静站在小山坡上,等待着和他幸福的相见”。这时节奏加快用2/4拍。当唱“他是谁?当他来到家门前,他将会说什么,他会把小蝴蝶一声声召唤。”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巧巧桑与丈夫重逢时的情景。又明显地显示了宣叙调的性质,使用了4/8拍,节奏更急促。最后,又以3/4拍结束全曲。整个咏叹调用了3种不同的节拍,由开始抒展的旋律、缓慢的节奏,节拍一次比一次快,与后面紧促短小的节奏形成了对比,使旋律线条由慢到快,自由伸缩,起伏流畅。把巧巧桑看着军舰从远到近,盼夫归来的复杂心理动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三、惊人的和声与配器技巧
普契尼歌剧在运用和声语言上大胆新颖,在处理声乐与器乐的关系上,吸取了德国瓦格纳交响作品的风格,将声乐、交响融为一体。普契尼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以声乐为主导,器乐为衬托,利用和声和乐队的色彩营造气氛、描摹环境。在这方面普契尼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师。他能够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用音乐勾勒每一个场景的外在气氛,并借此暗示内在的微妙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对《蝴蝶夫人》中的日本色彩渲染和《图兰朵》中的中国音调运用不以为然,但此处重要的并不是作曲家对东方音乐的把握是否真实正宗,东方情调在歌剧中所发挥的喜剧作用是否妥当,重要的是普契尼的歌剧几乎都具有彼此有别的音乐色调。从《艺术家的生涯》的伤感柔媚,《蝴蝶夫人》的隽永干练,到《外套》的阴森恐怖与《图兰朵》的恢宏气魄,他们在普契尼个人风格的笼罩下,都散发着各自独特的异彩光辉。这种对艺术作品整体色调的完美把握,是普契尼作为一个歌剧作曲大师艺术成就的有力见证。
总之,普契尼一生都在跟随音乐世界的发展潮流,特别是后其歌剧中明显吸收了某些现代音乐的语言因素。普契尼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非常重视文学剧本,他说:“一部歌剧的基础就是题材及其戏剧处理”。他还十分重视人声在歌剧中的地位,特别注意写好旋律,时至现在,他的歌剧选段,都是声乐学习者和声乐教师的首选曲目。
参考文献:
[1]刘敏.析《图兰朵》管窥普契尼歌剧的艺术内涵[J].黄河之声,2012,(08).
[2]薛瑞芝.谈普契尼歌剧创作的音乐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张弦,徐国弼,申文凯,徐华英.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余凤高.普契尼的《蝴蝶夫人》[J].音乐爱好者,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