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师教学动机分析
2014-04-29连翠娥张虹
连翠娥 张虹
[摘要]: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师是实现校外教育目标的主力军。深入分析校外教师的教学动机,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对教师、学员乃至对整个教育事业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动机 校外教师 校外教育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照此看来,教学动机就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教学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满足某种教学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教学动机衍生于教师的内驱力与需求,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动机生成的源泉之一。作为驱使校外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动机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性和制约性的功能,教师教学动机的正确与否、强度大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校外教师教学态度的优劣、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原则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校外教师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水平,也影响学员的学习动机。校外教育的对象是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而青少年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对成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受暗示性也很强,校外教师导向正确、强度适中的教学动机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活动热情和学习动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
一、影响校外教师教学动机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1.校外教师的经济地位
经济是基础。这对于校外教师也不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校外教师,他们也有着自己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或者也渴望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而其工资待遇却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在面对今天高房价、高物价、低收入的社会现实会严重缺乏安全感,社会关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也会降低,随之带来的就是工作积极性降低,热情下降,专业发展动力减弱,教学动机弱化。
2.校外教师的社会地位
研究显示,教师的职业幸福体验主要来自于领导、家长的支持和肯定,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高低取决于他们职业的被认可程度和被支持力度。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是对校外教师工作价值、工作能力和自身发展的肯定,会使校外教师获得高度的自尊感、胜任感和成就感,把校外教育视为可追求的事业,对校外职业形成积极肯定的看法,从而激发良好的教学动机。而现实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导下,社会对校外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把兴趣培养作为学生的“副业”,即使接受校外教育,目的也是为升学做准备或取得某种证件以助升学一臂之力,甚至认为校外教育可有可无,这也导致对校外教师缺少了足够的欣赏与尊重。另外,校外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家长在明确的功利目标指导下缴纳一定经费后自然就有一种“顾客是上帝”的“优越感”,对校外教师多了一份要求,少了一些尊重。
3.校外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安全感。良好的教师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提升自我成就感,促进学校、学生、教师自身的发展,是校外教育机构发展的内动力。校外教师因其工作压力大、交际圈子窄等导致友情淡薄、爱情难觅;他们集中工作时间是别人与家人享受团聚的周末或节假日,这种工作、休息时间与普通单位长期不同步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获得归属感的机会。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动机减弱。校外教育大多以培养兴趣为目的,与升学考核的文化课关系不大且缺少让学员深度发展的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校外教师职业成就感的获得和自身价值的体现,打击了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4.教育管理体制和政策
校外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部门所制定和实施的有关校外教师的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下所提供的人文环境、教师评估和有效交流机制、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等会直接影响校外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工作期待、工作价值,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学动机。校外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部门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妇女联合会、共青团中央、教育委员会,但由于校外教育没有其独立完整的职称评定体系和继续教育体制,无论行政上归哪个口管理的校外教师,其个人发展(继续教育、职称评定)都需要依托所辖区的教育委员会来进行。这样,教育委员会用校内教育的规章制度和条框来套校外教育,难免会有生硬的感觉,有时甚至出现校内与校外无法接轨的状况,这种多头管理却又不够通畅的管理体制在客观上对校外教师有失公平。
二、激发校外教师教学动机的对策
1.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完善的保障体系,提高校外教师的经济地位
“合理的分配”是根据教师“所劳”提供与其能力、工作量相对等的经济回报,满足其生活所需。校外教师工资标准需参照普通学校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这一标准。收入分配制度必须能够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贡献(比如,教学工作之外的活动、项目、科研、行政工作,教师自身及所代学员获得的各种奖励,培养出的优秀学员人数等也应计算在内),体现多劳多得,能者居上的原则。合理安排职岗工资和奖励工资的比例,要保证基础,鼓励多劳多得。在分配过程中,还应加强绩效评估和工资分配的透明度,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保证绩效工资的有效实施。另外,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必须同其他教师奖励制度、保障体系紧密结合。
完善的社会保障不仅包括聘用期间教师社会保障如何执行,更包括落聘或退休后其社会保障如何延续;社会保障所应涵盖的具体项目;教师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其社会保障如何衔接。校外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也应参照公务员标准,面向全体教师,实行全方位(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保障,既要保障教师的基本生活、医疗需求,又要与个人缴费多少挂钩,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动机。另外,对于编制外的教师,需要依法签订各种相应的合同,用法律条文的形式为他们工作、生活提供保障,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教学动机。还有,子女津贴、带薪休假、职业培训、职称评定等制度也需要根据校外教育单位的特点进行完善。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升校外教师的社会地位
每位教师都希望得到信任、尊重和关心,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他们获得尊重的基础。科学的评价体系需要明确评价内容标准;设计评价工具;搜集并分析教师工作数据资料;明确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首先,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可包括自我评价、同行评议、学员评分、家长测评、教研组成员评分、处室领导评分等。其次,重视体现教师评价的民主性,强化教师参与评价的主体意识,做到教师人人都是评价者,评价全过程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认可。最后,重视体现教师评价的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应该立足于“防患于未然”而非“事后诸葛亮”。引导家长通过合理的渠道科学地反馈意见,保障教师获得基本的权利与尊重。通过评价,应该使被评价者感受到来自领导与家长的关心与尊重,激发他们的教学动机。
3.打造人性化的团队,增加校外教师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打造人性化的团队,不仅可以让校外教师产生归属感,也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一个团队至少应包括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首先,平等融洽的上下级关系是主导。领导要体谅校外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找对象结婚生子到其专业成长,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特别关注女教师的特殊时期:妊娠期、生产期、哺乳期。其次,友爱互助的同事关系是保障。同事之间要对话与研讨、合作与共享、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使他们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促进群体创新与进步,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与团队文化。最后,热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本。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和谐的师生关系特点在于平等、民主、活跃,它不是靠压制、奴役学生的个性而实施教育,而是构筑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另外,尽可能地搭建平台,及时推广教师的成功经验,扩大他们的知名度,增加他们的职业成就感。
4.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增强校外教师的教学动机
完善校外教育机构自身的体制,实现与校内教育无缝对接。在现有的体制基础上,由妇女联合会、共青团中央、教育委员会共同牵头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系统、通畅的校外教育体制,不仅让体制内的校外教师个人成长畅通无阻,而且在遇到需要依托教育委员会进行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时还可以与校内教育实现顺利的、无缝隙的接轨,逐步打破初、中、高等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壁垒。
优化校外教育机构内管理,提高校外教师的教学动机。校外教育机构内部工作环境对于校外教师教学动机的价值取向、动机强度、持续时间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管理者要优化管理,为教师创设宽松的人文环境,鼓励教师多方交流,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即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发展潜能,促使他们在专业成长中不断提高教学动机。首先,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加强机构人性化构建。管理者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把握每位教师的个性特点;形成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在相互促进中激发教师的教学动机;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建立民主生活机制。其次,多方交流,形成有效交流的机制。校外教育机构应充分尊重并借鉴多种教育资源,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势,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多种交流机会,促使教师在多方的交流互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自信心,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动机。最后,关注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教师的自主化发展。管理者要关注教师个体,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教师富有个性的发展,体现管理的人性化,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动机。
教师,包括校外教师,他们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执行者,只有教师以专业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正确的教学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有用的人才。所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还要更加关心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文增.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王清平.中小学教师不健康心理透视[J].教育导刊,2002,(23).
[3]周隽.教师职业压力探析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