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职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情感教育
2014-04-29朱晓东
朱晓东
摘 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与改造力度的加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日益升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等名词深入人心,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所以中学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关键词:中学; 地理教学; 环境;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图: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123-001
一、环境教育的含义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环境情感教育的过程
基础环境教育的过程:一、首先是了解环境教育,具体包括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二、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三、明確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四、能为解决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环境情感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中强调人的关系与环境教育中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所以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四、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情感教育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与能力,不能只靠一两次宣传教育、单纯的说教、提一些保护环境的要求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反复参与实践活动等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动。
学生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道德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进行教育,正反推进,螺旋上升。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利用教材中所包含的环保教育题材,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能起到深化环保教育的作用。在此方面,我们在认真抓教学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环境教育的有关精神,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因素,凡是能涉及环境教育的渗透点都要挖掘出来,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找准切入点,力求渗得透、渗得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深化、扩充,做到有机结合适时适度,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具体的途径有: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情感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开展丰富的活动,渗透环境情感教育
2.1环保知识讲座。《中国21世纪议程》中强调教育必须重新定向:应该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支持环境发展的态度、价值观,树立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的。然而,这一目的实现需要我们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地球日、植树节、爱鸟周、环境日开展专题讲座,专题教育活动。结合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4.22地球日、6.5环境日等环保日和资源日,我们开展了《土地沙漠化与气候环境》《水土流失与植树造林》《环境与健康》《环保从我们身边做起》《为了美好的明天》等环保讲座,将环保知识和相关理念渗透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写出体会。
2.2班团队活动。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利用班会,教育学生环保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求学生把自己近期查阅的环保案例通过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自发提出倡议:“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要自觉与破坏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
通过活动,要求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环境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组织成立班级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时间参加社区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CN61-1035/G4
[2]《环境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情感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