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争执行为探析
2014-04-29徐丽红
徐丽红
摘 要:本文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工作中对小班幼儿常见的争执事件进行比较全面的观察记录,并进行了归类;针对本研究中研究对象的不同,结合笔者的实践观察与分析,阐述小班幼儿争执的某些特殊性原因,提出了笔者对小班幼儿争执中教师角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小班幼儿; 同伴争执;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120-002
一、问题的提出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挥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由此使笔者萌发了要对幼儿同伴互动世界中的现象进行进一步探究的想法。
二、小班幼儿争执行为的事件观察分析
在工作期间,通过对我园的两个小班观察,共计32例(持续时间在两分钟以上)。
结合以上数据统计,又通过对这些事件所进行的描述和初步分析,笔者发现:
1.在小班幼儿争执行为中争抢事件所占比例最大,发生频率最高。其中争抢按其指向对,又可分为若干类:首先是玩具的争抢;其次,笔者发现幼儿游戏过程中经常喜欢选择那些“出场机会多”的角色,甚至将一个游戏中的多个角色“一人包办”。
2.仅次于争抢的事件是同伴的干扰,这种干扰中比较常见的是闯入他人游戏,另外还会有故意阻止他人游戏的现象存在。
3.被同伴误解所导致的争执行为在频次上相对也比较高,如有些幼儿往往会因为表达方式的不恰当而引起同伴的误会,从而“弄巧成拙”。
三、小班幼儿同伴争执的因素分析
自然情境下的幼儿同伴争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笔者借助定性研究的视角,通过观察分析,大致将引起幼儿同伴间争执的原因归纳为幼儿自身因素和教育外部因素這两个方面:
1.幼儿自身因素
1.1生理和心理因素。小班幼儿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注意力还不健全,控制能力较差,再加上他们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所以越小的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越难控制。
1.2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不足。由于小班幼儿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缺乏,致使其理解能力有限,从而引起不必要的争执。有时为了弥补言语表达的不足,他们常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身体动作等非语言手段,如有时他们原本是想帮助同伴解决问题,但却因语言表达不清楚而急着去插手,从而导致争执。
1.3自我中心。小班幼儿在游戏或活动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幼儿园不久,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又常常会使他们在同伴之间碰壁,所以他们会经常以抢夺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物品。
2.教育的外部因素
2.1物质条件。班级里玩具用品的数量和桌椅、区角游戏的空间摆放设置,均对幼儿争执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如由于幼儿的座位有时安排的比较紧凑,幼儿间就容易发生不经意的碰触及相互干扰行为,甚至互相拥挤,从而产生争执。
2.2教师权威。教师对常规的强调程度或者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权威,都会影响幼儿同伴争执行为的发生,这种情况极易导致违反常规者和常规维护者之间争执的发生。如当幼儿发生争执后,教师会仅凭当时所见的表象,立即进行批评,以维持秩序。
2.3家庭教养方式。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因为家长的溺爱,也会进一步加剧了幼儿的“自我中心”。
综观以上各种因素,结合实际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作用于某个争执行为事件的,不同的因素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对策——教师在幼儿争执过程中的角色思考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教师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要恰当处理幼儿的同伴争执,以下措施必不可少:
1.提高对幼儿争执行为的认识
教师要恰当且有效地处理幼儿的争执事件,首先要提高对幼儿争执行为的认识,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肢体动作、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客观状况,了解幼儿的成长规律,同时以了解为前提,以理解为重心,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2.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创设宽松的环境,利用活动、游戏等加强对这类幼儿行为习惯的强化,并及时发现幼儿中的榜样,给予表扬、树立典型,同时顺应小班幼儿发展过程中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有意识的教给幼儿一些具体的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让幼儿学会和同伴轮流玩或加入游戏,倾听同伴说话,向别人提出要求或请求,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使用道谢和道歉的礼貌用语。
3.给幼儿自己解决争执的机会
教师要在留心观察确保不会产生伤害结果的前提下,尽量尝试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面临的争执事件,让幼儿变成处理争执的主体。
4.加强家园共育
教师要充分争取家园共育,与家长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如利用讲座向家长介绍、分析幼儿发生争执的典型事例及指导策略,丰富其育儿经验,更新其教育理念,提高其正确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五、研究者的反思
本研究的样本年龄多为三岁半左右,因不同的园所、不同班级文化的影响,幼儿发生争执的情况可能是存在差异的;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发生争执的类型也可能发生改变。但笔者还是希望研究中的一些建议能给教育者们带来参考性的帮助,这也是本文的期待所在。
参考文献:
[1]林亮吟.教师处理幼儿人际冲突策略与相关因素之探讨[N]教育趋势导报,2005年第17期
[2]蔡雅玲.小班幼儿发生冲突的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J]山东教育,2003年3月。
[3]李丽君.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及对策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4]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胡秀梅.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冲突的化解对策[J]科教文汇,2007年3月(下半月刊)
[6]刘晓静.幼儿同伴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