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创作
2014-04-29李秀霞
摘要 美国《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成名巨著,也是意识流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分别从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和叙事节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由多重视角、时空交错和跳动韵律三种手法渲染而成的意识流色彩。
关键词:意识流 多重视角 时空交错 节奏
20世纪初期,在现代心理学的启迪之下,意识流被引入小说创作领域,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意识流小说在叙事方面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与逻辑叙事,转而以人的意识活动为轴心,通过意识的自由流淌来安排故事情节。在时空方面往往是过去、现在及未来相互交叠,各个地点相互跳跃,前后故事之间缺乏逻辑发展关系。在人物塑造方面则注重刻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式直接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与传统小说相比,这种独特的创作类型能够更为有力地突出人物性格、彰显创作主题。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现代文坛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意识流创作领域的杰出代表,一生著有十九部长篇小说和近百部短篇小说,《喧哗与骚动》便是其中较为成熟也颇为经典的一部。该小说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是不可多得的“纯意识流创作”。小说通过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阅历的人物在不同时空的意识活动来叙述同一个事件,把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多个视角维度洞悉小说主题,深刻揭示了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家族的悲剧命运。
一 叙事主体:多重视角
《喧哗与骚动》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班吉部分”、“昆丁部分”、“杰生部分”和“迪尔西部分”,每一部分均从相应人物主体的视角出发,记录特定一天的所思所想,作者本人则退为局外之人,极少参与故事的情节架构。小说通过再现四位主要人物形象的意识活动,特别是四人对凯蒂堕落一事的迥异心理状态,强烈渲染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架构起一个丰富而饱满的主体世界。
“班吉部分”描述的是班吉在1928年4月7日当天的回忆。该部分是小说意识流手法的精髓所在,通过白痴班吉对十五个场景和几十个生活片段杂乱无章的回忆,客观再现了整个故事的原委,并折射出他对姐姐凯蒂的依恋之情。班吉已经三十三岁,但其智力水平仅相当于三岁的孩子,完全不具备逻辑分析能力,也无法主动记忆和理解,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全部依靠被动接受。他宛如一部摄像机,几乎能够准确无误地记录下客观世界中发生的一切事件,甚至包括人们之间的整段对话。比如小说开篇,班吉跟随勒斯特看别人打高尔夫球时弄丢一枚硬币,寻找过程中班吉的衣服挂在栅栏的钉子上,他便回忆起1900年圣诞节两天前凯蒂带他穿过栅栏帮舅舅给帕特生太太送情书的场景,以及凯蒂让他把手放在口袋里以免冻伤的情景,而后他又突然想到这天早上威尔士告诉他外面太冷不要出去的情形。
班吉意识的自由流动性还体现在他那宛若梦呓的内心独白上。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创作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强调人物意识流动的整个过程,在作品中占据大量篇幅。福克纳在描写班吉的视觉及心理感知时就经常使用该手法,例如,他在高尔夫球场的见闻:“他们拔走了旗子,他们在击球。他们又将旗子放了回去,走向平地,他击球,他也击球。他们继续击球,我继续沿着篱笆走。他们停下了,我们停下了,通过篱笆我看到勒斯特正在草地上寻找什么。”这段支离破碎的描述尽管混乱不堪,却能让读者非常直观地了解班吉所看到的场景。
班吉的意识活动几乎涵盖了康普生家族所经历的所有重大事件,比如祖母去世、姐姐凯蒂堕落、哥哥昆丁与父亲相继去世、侄女小昆丁偷取家财私奔等。该部分像是一组感官印象,视觉、听觉、嗅觉与触觉相互交织,一切言语皆为简单陈述而毫无逻辑推理,因而具有极强的客观性,读起来仿佛出自作者这位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全能叙事者,能够让读者对康普生家族所经历的一切事件具备较为全面、完整且客观的印象,同时也鲜明地刻画出班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昆丁部分”講述的是1910年6月2日昆丁自杀当天的故事情节。与毫无逻辑的班吉不同,昆丁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拥有抽象思维和理性意识,其思想要复杂和深刻得多。他对妹妹凯蒂怀有变态的乱伦之爱,凯蒂堕落让他的精神支柱立即崩塌,内心极度空虚,继而变成一位处在自杀边缘的精神半失常患者。尽管他的精神状态极端亢奋,有时也会像发高烧的病人那样胡言乱语,但总体而言,其思想意识仍然富有理性色彩。福克纳对昆丁的意识流再现采取了深刻的内心分析法,每一个念头都要细细探究,所用语言既富于丰沛情感,又充满艰涩的抽象思考,句式结构复杂多变,所思所想多用象征,这恰恰显示出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思想特征。由于当天昆丁即将自杀,其精神世界完全失衡,所以他的意识中会持续不断地交替出现当天的见闻、过往的回忆、逝去的情感、曾经的期待、偶然的联想等,变换速度之快甚至会给人一种突然中断的感觉,这也是昆丁意识流的最大特征。“我肚子里在蠕动,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坐着一动不动,扭来扭曲。她一时站在门口。班吉,大声吼叫着。班吉明我晚年所生的小儿子在吼叫。凯蒂!凯蒂!我打算拔腿跑开。他哭了起来,于是她走过去摸了摸他……”昆丁从自己一动不动地坐在宿舍的场景回想到几年前他在老家与娜塔丽玩耍的场景,接着想到妹妹失身的场景,继而是康普生太太给班吉换名时说的话,而后想到1898年祖母去世的情形,然后是凯蒂安慰班吉的情形,又跳回1900年给班吉改名那天,最后则回到遐想的时刻,整个意识流动变幻莫测。在描写昆丁的最后五页文字中,更是一个标点也没用,他与父亲对话的回想更是混乱不堪,这些都完美再现了他自杀之前高度亢奋的精神状态。
“杰生部分”描述的是1928年4月6日杰生的回忆。杰生性格自私卑鄙、冷酷无情,是一个偏执狂和虐待狂,也是一位金钱至上主义者。他对凯蒂充满怨恨,对身边的所有人都冷眼相待,为了金钱无所不用其极,尽管偏执的性格令其意识流动带有混乱的一面,但其意识走向基本以逻辑和情感为导向,讲故事时冷淡而刻薄,对一切事件均做功利性反应。他出场的第一句话就奠定了其拜金主义、狠毒而邪恶的人物形象:“我总是说,天生是贱坯就永远是贱坯。”这种拜金、势利的意识流动特点恰到好处地显示出这位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性格特征。
最后的“迪尔西部分”讲述的则是黑人女仆迪尔西在1928年4月8日当天的所想所感。该部分以正常人的叙事视角补充了之前三个部分未能描述清楚的情节,从宏观层面展示了康普生家族兴衰成败的历程。尽管在小说中凯蒂这个人物形象始终没有露面,但通过四位人物心理活动所透露的种种细节,读者基本能够准确把握凯蒂的性格特征和人物色彩。由此可见,福克纳在创作中采取意识流手法的目的是彰显人物性格、体现精神状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生动。
二 叙事结构:时空交错
时间与空间的跳跃性描述是意识流创作的常用技巧,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不连贯性反映小说人物思想意识的流动性和跳跃性。虽然这种时空交错的写作手法会加大阅读难度,甚至使读者不知所然,但这种方法能促使读者激发无限遐想,跟随流动的意识去感受和理解人物形象,从而直达小说的内核。
笔者将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时空倒置,其二是场景切换。时空倒置方面,小说按照时间的线性发展顺序应当安排为昆丁部分、杰生部分、班吉部分和迪尔西部分,然而福克纳冲破了传统线性时空设置和惯常逻辑思维顺序,采取班吉、昆丁、杰生到迪尔西的顺序,用无序的时间和多维的内心描写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自发进行情节协调和补充,从而增强了小说的层次色彩和主題意蕴,使小说更富创造美感。场景切换方面,主要体现为人物回忆之中的场景切换。据统计,“班吉部分”中往返于现在与过去的场景切换约为一百次,“昆丁部分”则多达两百余次。这种时序的颠倒是书中人物与时间进行搏斗的特殊体现,显示出康普生家族无力对抗历史进程、无法阻止家族衰败的悲剧命运。同时,这种跳跃式的场景安排还能引导读者搜寻线索、重建时间顺序,从而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程度,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
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究竟有没有内在逻辑因素呢?抑或只是作者兴之所至、随意为之?“班吉部分”的意识流动提供的仅仅是一些直观的感性材料,由于班吉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其材料尽管片面却十分可靠,为小说的发展与深化奠定了客观性基础。“昆丁部分”则在以上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融入了主观感情评价和理性重建,构成较深层面的意识危机。“杰生部分”则将意识拉回现实,用功利性目光审视一切,让读者基本掌握事情的原委。“迪尔西部分”则写道迪尔西试图通过宗教信仰摆脱意识危机,到达精神世界的光明彼岸。小说的发展是从班吉的感性到昆丁的理性,再到杰生的现实功利性,最后到迪尔西的神圣宗教性,其认识程度可谓由浅至深。此外,四人的意识流动均围绕凯蒂而展开,班吉交代了她的童年,昆丁和杰生回顾了她的成年并一直延续到小昆丁的青少年,迪尔西则给出小昆丁的结局。因此,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不仅符合人的认识逻辑过程,还与事物的客观发展过程相一致。
三 叙事节奏:跳动韵律
意识流小说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创作中运用不同的韵律节奏来暗示人物在某个瞬间的感受、印象和精神状态等,《喧哗与骚动》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该小说中,福克纳通过不断变换的言语节奏来控制情节发展、彰显人物性格。在“班吉部分”,班吉的智力仅相当于三岁的孩子,没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和逻辑思维能力,故而其语言错乱但回忆的节奏轻柔和缓,将班吉平静客观的内心世界展露在读者面前。“昆丁部分”的语言节奏最富韵律:昆丁即将自杀,精神世界空虚孤寂,情感方面反复无常,为了表现这种情感特点,在他情绪低落时,福克纳使用颇为平缓的语言节奏;在他情绪紧张或高度亢奋时,则迅速加快语言节奏。“杰生部分”中,杰生作为一位神智正常、拜金主义的新兴资产阶级描述者,除了对金钱有兴趣以外,对其他的一切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因此福克纳为这一部分选择的语言节奏非常轻快。而“迪尔西部分”作为故事的客观补充和意蕴升华,以旁观者的视角重述康普生家族的兴衰史,则复归平和与宁静。这种充满乐感的叙事节奏不仅增添了作品的韵律性,还令小说人物更加饱满生动。
四 结语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意识流创作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该小说采取多重叙事视角,通过班吉、昆丁、杰生和迪尔西四位人物的观察、回忆及独白展现康普生家族的兴衰历史,以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突出该家族与时间和历史抗衡的无力感与无助感,通过不断变换的叙事节奏使小说更有层次、使人物更加丰盈。总之,作为意识流文学的经典之作,《喧哗与骚动》奠定了福克纳在世界文坛的杰出地位,也进一步突显了意识流小说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威廉·福克纳,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秀霞,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