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本课堂”的再思考
2014-04-29陈卓
陈卓
阅读教学是初中生语文基本能力和思维培养的教学,基本上教师都会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进学生质疑问难,提问互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但是,在具体落实中,往往不是所有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学习能力都能得到相应或是大幅度的提升。因此,生本课堂的开展还需要我们再思考、再研究。
一、“以学定教”需要再思考
“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就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进行教学。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自主阅读与质疑,然后根据学生的预习与问题进行阅读教学。但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一样,一些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能力弱、阅读不认真仔细的学生来说难于理解;而一些能力弱的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不需要讨论就能解决。如《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预习案教师一般会设计“积累词语”“手法研习”“人物分析”“思想探究”“能力迁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不同能力的学生解决的效果肯定不一样。另外,预习案中教师已经提出了一些让学生在阅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有可能限制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思考与质疑。而且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这对学生来说就没有多少新鲜感了。
因此,笔者认为“以学定教”应更多的让学生自读自悟,注重对学生思考方向、多角度想问题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阅读感受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教师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再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与意图,扣住作品反对科举制度、揭露封建礼教的弊端以及对热衷功名富贵的讽刺进行品读、领会和感悟,引导学生研读中抓住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色,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感,提升阅读能力。这样的“以学定教”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有效。
二、提题互动中的问题再思考
根据学生的问题、疑惑进行“以学定教”需要提高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仅是基础类问题或阅读拓展类问题,如课堂上我们只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互动,那么课堂将是低效的。而只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作答;这样又使得问题互动是单向的,又回到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去了。
(一)引导学生阅读质疑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统一的学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学习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地方质疑、哪些质疑是有价值的。像对基础字词、句意的质疑、解决要抓重点。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身上的“军大衣”成为其“变”的道具,这“军大衣”以及四次不同的动作有什么含义呢,要表现什么呢?对作品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等探究类问题要学会对比。如《范进中举》中,之前“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而范进中举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鉴赏作品中的语言、结构特点、艺术手法时要学会思考。如《鼎湖山听泉》为什么是“听”而不是“看”,“听泉”与“看泉”有什么区别,会“听”到什么呢?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获得有价值的问题“点”,在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人物和主题情况下形成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如能在阅读时学会质疑,必能提高阅读的水平。
(二)提升学生的释疑能力
课堂互动需要学生提出质疑,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高效的筛选并利用学生的疑问组织教学,去伪存真地将与教学预设一致的,能够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与提升阅读能力的问题与学生互动解决。首先,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再次阅读能够大致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互问互答来解决;其次,对一些涉及作品主题、作品形象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创作背景、作者情感倾向等去思考解决,如韩愈《马说》中,“马”的形象是什么,作者写“马”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如此写,有什么好处?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作答。对于作品内涵的挖掘、写作手法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体验去思考和解读,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大約的确死了”这句话矛盾吗,为什么要这么写,有什么含义?《背影》中“父亲”有几次重复的言语,这些看似啰嗦累赘的言语,怎么理解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要能去比较、体验、揣摩,是能够感受作者这样写作的好处的。但是,这需要教师在课堂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可以让学生讨论,在不断讨论中理解和掌握课文。
另外,有些课堂有热热闹闹的生本课堂互动的假象,但其实这样的课堂往往开放过度,易放难守。教师在课堂要注意引导,给学生营造一个冷静、独立思考的氛围。只有学生在充分认知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探讨,才能让阅读教学更有质量。
总之,生本课堂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与高效指导。教师只有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入,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提升,那么“以学定教”的阅读才能让学生有发现有收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才能让每个学生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