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情感,让语文课堂五彩斑斓
2014-04-29杜辉
杜辉
摘要: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认知功能的研究,没有甚至很少考虑到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缺失问题。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这是由情感的内涵、功能及语文学习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地位决定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是一种学科的本质回归的必然发展趋势。新课标环境下,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经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心理学家认为,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大成分在于丰润学生的情感,以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世纪建设人才。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高中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有效渗透情感教育。
一、于情境创设中渗透情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情境创设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手段。它契合了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从表层的物像认知延伸到精神层面的愉悦与享受,日益凸显着其强大的课改意义。情境创设中,我尝试着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效果。以必修一“游子悲乡愁”课堂教学为例,由于高中生一般都住校,严格意义上已经产生了或浓或淡的乡愁,即使他们嘴上满不在乎,但只要我们稍加渲染、引导,其强烈的情感就会喷薄而出。于是乎,我先请同学们回忆学习过的关于“乡愁”这个主题的诗词作品,有初中学习的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有背诵过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还有老舍先生的《想北平》等等。期间,笔者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有故乡的炊烟、飘然的落叶,还有佝偻的奶奶、远眺的母亲,配以刘和刚《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歌曲旋律,引得不少学生热泪盈眶。在学生们的感情几乎要喷涌而出的时候,我引导他们将自己浓郁的情感寄托在字里行间,转化为篇篇文章、汩汩诗行,课堂效果十分之好。
二、于意境欣赏中渗透情感
意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意境欣赏不仅仅是诗词鉴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散文、小说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意境欣赏的过程中,我有意无意地会向学生渗透一下情感教育,也不时地会产生“顺手牵羊”快感。以教学孙犁先生的《荷花淀》为例,笔者就文中“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淀里一片银白世界”,“一层薄薄透明的雾”,“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还有“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的唯美意境组织学生展开欣赏活动。有同学谈到了白洋淀的自然景色之美,说中国有这么美的旅游名胜,自己以后一定要买一辆山地车,然后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的同学谈到了白洋淀的人民心里善良,拒绝外来入侵,甚至可以全民团结一致,抗击日寇,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特别的美,值得我们欣赏,表示今后要与每一名学生好好相处,多多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再拒绝交际;还有的学生谈到了劳动之美,说白洋淀的席子是妇女们条条苇子编出来的,他们的幸福生活,优美的自然环境均出自于一双双劳动的双手,自己以后要改掉懒散的坏毛病,以勤劳的态度去迎接今后人生的风风雨雨……简单的意境欣赏,已然渗透了爱自然、爱人民、爱劳动等诸多层面的情感熏陶,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三、于朗读训练中渗透情感
即便是到了高中阶段,朗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在情感教育方面,笔者更是以朗读训练来有效渗透情感,达到了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结合。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先根据其主题情感“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指导学生要奠定偏低、偏平、偏缓的朗读基调,急不得、高不得,也不能太冷,或者太淡。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还有作者的思想状况,学生们很快理解了这样做朗读的用意。在此基础上,笔者有指导了一些诸如重音、力度、语调、语气、顿音、韵字、换气、拖音等方面的朗读技巧,学生们在朗读过程中便深刻理解了朱自清苦闷彷徨,又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情感。如同学们读“曲曲折折”四个字的时候,语速明显放慢,读“叶子”的内容时,感情处理得也不是很浓,而在读“羞涩”一词的时候,还有不少学生能极力反映其情态。这些不仅反映了学生朗读技巧的提升,更反映了学生接受了有效的情感教育。
四、于角色转换中渗透情感
角色转换亦即让学生担当、扮演阅读文本中的某一角色,以我身置换他身,以心换心,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并践履其情感过程的方法。从适用的范围讲,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有情节、言语动作性强、心理活动较丰富强烈的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其基本的操作方式大致有两种,即片段表演和课本剧表演。例如,《药》中华老拴出门买药时拿钱的动作与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梁生宝买稻种》中梁生宝掏钱买饭的动作,均可进行片段表演。在学生表演的同时,要引导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意见并修正表演,使表演者与所扮演的角色逐步趋同。通过学生的表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生动、深入地获取有关动词的准确运用、动作描写的艺术魅力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而且从中能真切细腻地体味动作背后蕴含的内心情感:华老拴的满心希冀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康大叔的冷酷及人性的泯灭、梁生宝对乡亲们的信任与托付而表现的高度责任心和一心为集体的情怀。比之教师的分析,学生的这种角色进入所获得的体验更丰富,更深切。当然,表演者也可以由教师来充当。再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雷雨》《茶馆》《威尼斯商人》人物形象少而鲜明、情节集中、言语动作性强的作品,上演课本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方法。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为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感动着,并设身处地地休体验着他所创造的人物的情感,而且化身为剧中的人物,经历着人物的情感,亲历着人物的生命与人生体验。这种角色的转换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角色进入,正因如此,学生作为表演所获得的内心体验才更鲜明、更强烈、更深刻。
相较于片段表演,课本剧的表演更易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体验更深切,但是,受种种条件限制,包括文本的、物质的、时空的因素,其适用面较窄,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只能有部分学生直接参与,而非全体的直接参与。
总之,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感感染的过程。让学生不仅产生审美愉悦,而且还能教导人们如何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明辨是非,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