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2014-04-29刘乃志
刘乃志
摘 要:新课标的实施,带给了小学数学教学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凸显出了其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诸多问题制约着数学教学对于教学目的追求,出于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应当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入手,探寻有效地路径。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养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c)-0056-01
新課程标准自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十年的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教学实践和教学调查都层出不穷,对于教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丰硕的成果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弊端和问题,值得每一个数学教学的研究者去思考和探索。
1 当前数学教学体制中所存在的矛盾
1.1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化教学理念落后
当前的教育方式当中,对于数学的教育大多是一种“灌溉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着明确而单一的教学目的,就是良好的考试成绩,而教师本身也以追求考试成绩的优秀为目标,毫无疑问是与我们当前的对于素质教育的追求是相违背的。除此以外,这种教学过程当中,师生缺乏沟通,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的对于知识的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效率和效果都收到了严重的制约。
1.2 小学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科学性差
从当前的课程设置来看,对于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过分追求学术化,课本内容较多引用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而没有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本身所应该具备的特点。由于这种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支撑较为薄弱,因而导致对于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效率较低,加上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从而使得数学教学的专业化更加难以实现。
1.3 数学教育重要程度受到冲击,对于教育改革缺乏足够了解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动之下,小学数学教育应该向着更加实践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发展,但是在现实中,却出现了数学教育的地位被冲击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地位认知错误。因而在教学实践的开展当中,如何实现平衡已经是实践者所应当思考的问题和考验。
2 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理念的养成
针对于上面所述的问题,该如何去克服所存在的弊端,如何去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寻求科学路径,我认为,培养独立思考的理念,是一条合适的路径。所谓独立思考是指在不借助于外界的辅助力量,而能得以依靠自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教学来说,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何为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包括不同的内容,但是首先:独立思考能力指面对问题能够一个人想出应对的方案和办法,并能够在内心反复思辨。当完成这些后,即使和身边人交流问题和看法时,也只是为了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和处理是否正确。
其次,独立判断事物真伪能力,这是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紧密联系的,只有生活经验丰富、勤思考、爱动脑、有思想有主张的人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事物的真伪。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成功、较成熟、具备个人人格魅力。
(2)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说对于一个合格的人才至关重要。除此之外,独立思考能力对于课程教学来言更有着极大的意义。
首先,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教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可以知道,小学教学的目标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第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提高逻辑有推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足以见得教学目标的设置就包括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追求。
其次,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依据,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单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是为其余的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
3 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路径
从教学目的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看,之前的“灌溉式”的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而作为新的世纪环境下的教育实践者,我们应该在追求素质培养的前提下,以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追求,具体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做到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
3.1 改革教学方式,建设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分析和研究可以知道,当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之所以呆板效率低下,就在于教学研究的角度调整,应该改变当前的以教师为主动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而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并且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机制。比如在计算“2+2+2 +2=8”的题目时,就不能仅仅靠老师讲授,而是应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并鼓励他们采用尽可能多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学生提出3到4种算法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公布答案。
3.2 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新颖趣味
数据显示,84%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加上儿童本身的对于兴趣和去趣味的追求,更是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数学自身便是生活的艺术,因而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将数学规律现实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1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使得课堂生动有趣。
3.3 营造对于数学文化的探索模式
在校园教学的背景之下,学生和教师作为参与的主体,将增强智力,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然后数学文化本身却不仅仅有这些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际当中,不妨以此为角度切入,着手与对于数学文化的探索。可以将班级分成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建立联络人,组织小组活动。将成员的思维进行碰撞,从而进行挖掘。教师应当给你定期检查,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志力.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J].数学参考,2010.
[2] 赵春发.小学数学之怪现象[N].深圳日报,2011.
[3] 李公镇.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探究[M].新疆出版社,2007.
[4] 孙晨红.改革教育实习的新构想[J].教育探索,2008.
[5] 杨高全,李学全.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数学教学报,2007(1):93-95.
[6] 方延明.数学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林永伟,叶立军.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8] 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 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