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奏:提高课堂效率的法器

2014-04-29季燕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4年12期

季燕

摘 要:合理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娴熟地掌握语文教学法和语言艺术,才能在具体的课堂上游刃有余,运用自如。

关键词:教学节奏; 张弛得法; 疏密得当; 错落有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54-001

课堂教学节奏,有张有弛,张弛得法;有疏有密,疏密得当;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新颖多变,起伏和谐……这种恰到好处的课堂节奏,撩拨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合理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

一、根据教学内容预设节奏

一般来说,教材的重点,教师要缓慢地讲,节奏宜缓,缓而不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脑思考,理解消化;教材中浅易内容,教师可以简略地讲,节奏宜快,还可以“跳跃”,让学生不觉得拖沓,不感到厌烦,有些长课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择要精讲,速度快些,做到长文短教,有些短课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接受能力,适当补充有关内容,讲得深刻一些,速度慢些,做到短文深教……这样的教学节奏,张弛得当,高低起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前,就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句话,就要进行精讲,对其中的“20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要指导进行评析,让学生透过这些数据,感受到对63岁便与世长辞的谈迁来说,这部《国榷》,也就意味着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毕生的信念,毕生的年华,深深体味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厄运摧不衰的意志。

二、根据教学效果安排节奏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应该采用变化和谐的教学节奏。“如果一堂课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老师不断变换课堂教学结构,有时采用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纵式渐进的教学结构,有时采用横向联系,分层讲析的横式并进的教学结构等,可以使教学节奏有变化、有新意,效果更佳。

比如教学冯骥才的《珍珠鸟》,对于开头的两个字“真好!”笔者就花了不少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发现“真好”体现在冯骥才伯伯特意为珍珠鸟做了一个巢。从“我把这对鸟儿放在一个用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子里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而温暖的巢。”感受到作者对这种小珍珠鸟非常喜爱;还发现“真好”表现在作者用的是“竹条”编的,从微不足道的竹条中悟到了主人的细心;从“我把它挂在窗前”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好”,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的疼爱。从而让学生懂得了散文与众不同的写法,更获悉了本文的情感线索:主人与这只小鸟是相依相偎不可分割的!

三、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节奏

课堂教学节奏以紧张一些为好,比较紧张的节奏,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教者还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整教学节奏;如果不少学生因过分紧张而显得疲惫,教师就要舒缓一下节奏,采取适当的方法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如果不少学生因熟悉正在讲析的教学内容而表现出松懈情绪,教者就要加速节奏,让学生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绷紧思维的弦,使其动脑筋,思考问题,紧张起来;如果不少学生因听不懂教学内容而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教者就要放慢教学节奏,甚至回头重讲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听懂、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信息反馈。怎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察颜观色,在课堂上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眼神,通过心灵的窗口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消化程度。

《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在上课伊始,就发现学生对于这类文章相当感兴趣,那么在教学课文的“收复台湾”部分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教师只是做了一个引领:“当读到‘庞大舰队、‘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等词语时,你们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又仿佛听到了什么?”“读了第五自然段郑军与荷兰侵略者作战的场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地去想、去说、去演、去实践、去探索,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使得我们的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咬文嚼字”,而是充满了笑声、掌声、欢呼声的快乐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愿意学、想学、渴望学。

四、根据文本节奏来把握节奏

课堂教学犹如优美的乐曲,有快慢、长短、强弱之分,但也有和音乐一样的主旋律,它要求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主旋律,教者一定要根据课文的主旋律来把握课文的节奏。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夜宿山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雨后,山涧的水势更大;夜间,万籁俱寂,白天浑然一片的泉鸣,如今却能分辨出许多层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疾徐,节奏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作者由辨声而想象声音产生的具体情境: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让人神游山间。接着作者又把这些泉声汇集起来,组合起来,比之为交响乐——各种乐声交融到一起,并且描写了乐曲的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自己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作者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品读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感受体会,想象泉声美妙有趣,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灵活地掌握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可以使一节课有条不紊地、轻松愉快地达到预期目的,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夫,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娴熟地掌握语文教学法和语言艺术,才能在具体的课堂上游刃有余,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