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1大于2”
2014-04-29司亮
司亮
摘 要:在“升学压力”和“教学压力”的冲击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分数排名、轻思想教育的现象。我们要从一名学科教师的角度出发,诠释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德育;分数排名;思想教育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段话:“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授受,我们称之为传授;二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称之为教学;三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我们称之为教育。”
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所追求的“高分数”“高材生”“高效的课堂”把学生与他们的生活完全割裂开,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不仅仅要教好学生文化知识,更有责任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利用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我们应该努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科为先,德育为重
由于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升学压力”的不断涌现,大多数的学科教师都把教好学生学科知识作为最高目标,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漠不关心。这恰恰忽略了学生的本源——他们是一群完整的人,是一群过着真实生活的人。这种割裂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
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抓学习质量的同时,走进学生的生活。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在学科知识中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乐观、自信的性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挖掘教材,渗透德育
《義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于教材的编写要求体现思想性原则。文中写道:“英语教材既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教材选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和中外文化的异同,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牛津小学英语》的编写也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6B这册书为例,来谈谈教材中有哪些素材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Unit2 More exercise一课向学生传达了要加强锻炼,增强体魄的体育精神;Unit 3 Asking the way一课向学生展现了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向学生传递了与人为善,乐于交友的精神等。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教材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种子早已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埋下,期待着教师与学生的浇灌与呵护,好让它在学科教育中能够茁壮成长。
三、潜移默化,践行德育
在课堂上,我们要引领学生将隐藏在文本后的道德层面的内容挖掘出来并内化在自身。我们还可以利用自身英语语言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践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please”,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要说“thank you”,教师在不小心出现口误时要说“sorry”等。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都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道德的深刻烙印。
在课堂下,我们更要成为学生道德模仿的典范。俗话说:“身正为师,学高为范。”首先,我们作为学科教师要摒弃“功利心”,决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对于学生的关心与喜爱不能以学科成绩的好坏为评价标准,而是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他人的关爱。其次,在面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时,我们不能以讥讽、轻视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要积极引导他们找出困难所在,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并帮助他们形成乐观、自信的态度。最后,我们可以利用学科知识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将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上进心。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育中渗透德育将学科教育升华到了思想教育的层面,更加符合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需要。因此,作为学科教师,我们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教育的引领者。我们要用爱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沐浴在道德的阳光下。
参考文献:
周彬华.课堂密码.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