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篇小说的节奏美分析

2014-04-29李彦刘晓康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短篇小说

李彦 刘晓康

摘 要: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艺术之美主要是通过节奏来实现的。节奏是文本的组织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兰斯顿·休斯的英文短篇小说《早秋》有着鲜明的语言节奏和文本节奏,表现出短篇小说独特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短篇小说;《早秋》;语言节奏;文本节奏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5-0190-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46

1 . 引言

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礼记·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节奏,也泛指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自然万物有節奏,节奏是万物发展的本原。艺术形式也有节奏,节奏是艺术之美的灵魂。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是由节奏体现出来的。

节奏注重的是文本的组织形式,体现的是文本价值。任何文本都有其外在和内在节奏。在总结了梯尼亚诺夫、韦勒克、沃伦等人对节奏的认识之后,曹丹红(2010: 52)认为他们的观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节奏观:首先,节奏不能被等同于格律,它不一定是一种周期性的反复;其次,除了诗歌之外,包括散文等在内的话语都可以具有自己的节奏;节奏具有很多功能,它是组织话语的艺术,是构成话语特殊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目前对文学作品节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领域,其次是散文,对小说的节奏研究比较少。文学作品的节奏最典型地表现在诗歌里,而关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节奏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张春柏,2012)。

2 . 兰斯顿·休斯与Early Autumn(《早秋》)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是美国当代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专栏作家,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主要的成就在诗歌领域,被尊称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他的诗不受传统诗歌形式的束缚,不注重诗韵和修辞,而是以直截了当著称。在遣词造句方面休斯吸取了美国黑人民间音乐布鲁士和爵士乐中的一些节奏,他的诗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乐萍,2011)。除了诗歌,他还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传记、杂文、儿童文学等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早秋》,在中国受到了诸多关注。

《早秋》一文中只有简单的男女两个主人公比尔和玛丽,围绕情感发展的单一线索,简短地介绍两人情感的发生、结束之后,将叙述重点放在了重逢上。虽是多年未见之后的第一次相遇,但对白在表面上仍然波澜不惊:问候、客套、邀请,最后道别。中间穿插了景物描写,如素描一般,寥寥几笔,既烘托出周围的气氛,又暗示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情节简单,语言简练,文风简约,这些都是兰斯顿·休斯诗歌作品的深深烙印。诗化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李波,2007),而《早秋》表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张松柏,2013),不管是语言还是情节,都展示出了强烈的节奏感。小说的节奏虽然不像诗歌那么富有规律,但很多情况下仍然是可以感知的。本文拟以兰斯顿·休斯的Early Autumn(《早秋》)为例,从字词、句子、段落、情节等不同层次来分析英文短篇小说的话语组织形式,阐释其内外节奏之美。

3 . 语言节奏——韵律的体现

语言的节奏由作为语音基本要素的音长、音强、音高等在语言语用中所形成的长短、高低、强弱、轻重的规律性再现所构成(《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的节奏应反映人们的情感状态,应有助于对内容的揭示。在文学作品中,节奏有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有利于烘托场景的气氛,有利于推动和转换情节,等等(赖先刚,2001)。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谈及现代小说的节奏问题和韵律结构的美学效果时说:“对我来说,这似乎是小说的节奏功能。它不像某种形式那样总是出现,但通过优美的起伏强弱,给我们带来惊喜、新意和希望”(福斯特,1990)。总而言之,语言节奏虽然是小说的外在形式,但也可以表达意义,是理解和欣赏小说时不可忽略的部分。

总的来说,节奏受书写、语音、语义三方面的影响(曹丹红,2010:53)。从书写的角度来说,时态、大小写、空白、标点符号的特殊应用甚至特殊的排版方式都体现着文本的节奏。从语音角度来说,表现为音节、音步、语句内部的停顿、关键词和音素的重复、关键词的前后呼应等,而这些语音因素又同文本的语义、文本主旨等密切相关。除此之外,修辞手段、句子结构,句子长度等也可以调节情感的轻重缓急,产生不同效果的节奏,使思想情感和语体风格浑然一体,使人物情感的起伏张弛在抑扬顿挫的声音和长短有致的句式中得以展现。

3 . 1 语音和选词

《早秋》正文共443个英文词,可谓短小精悍。除了18个多音节词汇(如impulsively, unconsciously, desperately, brilliance, impossible等),其余全部是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如小说在开头写道:

When Bill was very young, they had been in love. Many nights they had spent walking, talking together. Then something not very important had come between them, and they didnt speak. Impulsively, she had married a man she thought she loved. Bill went away, bitter about women.

Yesterday, walking across Washington Square, she saw him for the first time in years.

这两段文字,仅仅用了61个单词,就清楚地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相互关系,从两人浪漫的相识、到热烈的恋爱、到因误会而莫名地分手——分手后女方冲动地嫁了人,男方受伤地离开,再到多年后两人的第一次偶遇。这61个单词不是一般地描述事件经过,而是充满了诗歌般浪漫主义的色彩。作者惜墨如金,多用单音节词,但每一个单词带来的都是主人公心理情感的变迁,每一句交代都为以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同时,通过语法手段对多音节词汇进行强调,如(not very)important,impulsively,也暗含了作者对女主人公遭遇的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褒贬。

小说在接下来的男女对话中,也大量使用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使小说语言节奏加快,暗示男女主人公偶遇后又匆匆分别,见面时间虽短但女主人公情绪却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变化,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

3 . 2 标点和句式

作者对标点的应用也独具匠心,暗示了男女主人公的情緒变化,如:

“You are looking very…” (he wanted to say old) “…well,” he said.

这里的省略号展示了男主人公的言不由衷,用不冷不热的态度刻意保持客套和距离。

“When…”, she wanted to say, but the bus was ready to pull off.

这里的省略号表现了女主人公欲言又止的迟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却又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时候的痛苦。

Suddenly she shrieked very loudly, “Good-bye!”But the bus door had closed.

相比男主人公敷衍了事语气冷淡的“再见”,Goodbye这个词却是由女主人公尖叫着喊出来,叹号表达了女主人公最后情绪的爆发,曾经的爱恋在这次偶遇之后几乎变成了绝望。

就句式来说,62个句子中有4个复合句和并列句,其余全部是简单句。文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出现了很多省略句,甚至是单词独立成句。语言外在的简练和内在丰富的张力总是相辅相成的。兰斯顿·休斯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比如《短暂的爱情》《生活》《回转的木马》等,其风格都是用很朴素的语言表达极其丰富的内涵,要么渲染,要么反讽,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早秋》也很好地继承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手法,尤其在人物对白中,主人公的语言简单而含蓄,给读者揣摩人物心理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张松柏,2013)。比如两人见面后的对话:

“Bill Walker,” she said.

He stopped. At first he did not recognize her, to him she looked so old.

“Mary! Where did you come from?”

Unconsciously, she lifted her face as though wanting a kiss, but he held out his hand. She took it.

“I live in New York now,” she said.

“Oh—”Smiling politely, then a little frown came quickly between his eyes.

“Always wondered what happened to you, Bill.”

“Im a lawyer. Nice firm, way downtown.”

“Married yet?”

“Sure. Two kids.”

“Oh,” she said.

女主人公玛丽的对话里无不暗示着情绪的变化,从偶遇相识的惊喜、温暖情愫的回忆以及往事不再的点滴失落。对比之下,男主人公比尔在这次意外相遇后的情感变化不像女主人公那样明显,所有回答几乎都是短句和简单的词汇,表现出一种礼貌、矜持甚至冷漠的态度。虽然惜字如金,却字字都在张扬着自己现状的优越。这也和第一段背景介绍中提到的分手后男人“从此对女人心怀苦涩”遥相呼应。

在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作者也用到了很多省略句,并且多次使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段。如:

A great many people went past them through the park. People they didnt know. It was late afternoon. Nearly sunset. Cold.

The leaves fell slowly from the tree in the Square. Fell without wind. Autumn dusk. She felt a little sick.

The lights on the avenue blurred, twinkled, blurred. And she was afraid to open her mouth as she entered the bus. Afraid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utter a word.

The bus started. People came between them outside, people crossing the street, people they didnt know. Space and people.

这些以女主人公视觉和心理为出发点的环境及景物描写,无疑都是诗歌技巧中离不开的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心理外化手法。陌生的人群、夕阳、寒风、飘零的落叶,秋日的薄暮、夜晚的路灯,一切的景物都呼应着玛丽无法挽回的爱情,充满了人生的无奈、遗憾和伤感。同时,通过重复的修辞手段,不断强化这种悲凉的意境,也传达出作者对女主人公的深切同情。虽然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每一句都内涵丰富,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兰斯顿·休斯的风格,像他很多诗歌的风格一样,不刻意使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文本,而更注重文学的生活性和真实化。他习惯于将机智的智慧和激烈的感情巧妙地隐藏在平淡的生活叙述之中,通过更高境界的语言技巧,最终用情感和思想来冲击读者的大脑(白凤欣,2007)。

4 . 文本节奏——情节的展开

就叙事角度来说,虽然作品以第三人称叙事,但整体上来说是从玛丽的视角展开的。因为除了前两段背景式的叙述,后来的叙事写景,都是围绕着玛丽的感情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所谓夕阳薄暮、落叶寒风的早秋体验,其实都是玛丽的感觉。相反,对于比尔的春风得意,似乎没有基本的物质投射。玛丽的情感变化有四个阶段。欣喜、失落、失望、绝望。休斯将对秋意的描写穿插在客观叙事和人物对话之间,既烘托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又形成了小说鲜明的叙述节奏。

在第一段介绍故事的背景之后,休斯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两人的不期而遇上。在华盛顿广场相遇后,玛丽和比尔站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进行了短暂的交谈,除了人物对话,休斯对华盛顿广场的景物进行了四次描述。

一开始玛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眼认出了比尔,欣喜地叫出了他的全名,打招呼后自然而然地想要一个吻,比尔却伸出手来,让玛丽有点尴尬,却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在知道比尔事业有成,已经结婚且有了两个孩子之后,玛丽“哦”了一声,心情驟然低落下来,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话,于是在两人之间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这时休斯将视角转向广场,插入了第一次景物描写:“很多人从他们身边走过,穿过公园。他们不认识的人。已是傍晚。夕阳将落。有些冷。”刚见面时候女主人公热切地打听男主人公的情况,对话节奏非常快,通过景物描写将节奏放缓,同时也反映出女主人公的心情由欣喜转为失落:这么多年的分别已使两人如同街上来来往往的陌生人一般有了距离感,这一现实使女主人公的情绪如同秋日的傍晚一般由热变冷。

接下来比尔主动问起了玛丽的丈夫,玛丽却避而不谈,反而说起了自己的孩子和工作。告诉比尔自己的住址后,玛丽邀请他“有空来坐坐吧。”比尔随口回答,“一定,”并且回请玛丽:“哪天晚上你和你丈夫一定要来我家吃饭,哪天晚上都行。露西尔和我都会很欢迎。”这里男主人公主动提到了自己妻子的名字,对于女主人公来说无疑是心灵的撼动。一开始只知道他已婚,现在知道有个活生生的叫“露西尔”的女人站在比尔身边,取代了自己曾经的位置,女主人公的情绪开始从失落逐渐变成失望。休斯在这里插入了第二次景物描写:“广场上树叶慢慢坠下,没有风,落在了地上。秋日的黄昏。她觉得有点难受。”落叶如同女主人公的凋零的爱情,彻底失去了希望。同时,插入的景物描写再次放慢了叙述的节奏,延长了对话的间隔时间,暗示女主人公不像男主人公那样对邀请敷衍了事,随口一答,而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然后才回答道:“我们很乐意。”比尔听到后咧嘴笑着又说了一句:“你真该去看看我的孩子。”这句话无疑让女主人公的心情雪上加霜,变得愈发失望起来。男主人公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家庭非常幸福,有贤惠的妻子,还有可爱的孩子。与之相比,女主人公连自己丈夫都不愿意提及,爱情似乎不那么顺利,这就呼应了第一段交代背景时提到的“冲动之下,她嫁给了一个她认为自己爱的男人。”多年之后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冲动的错误。

玛丽没有答话,出现了对话的空白。休斯在此进行了第三次景物描写:“突然整条第五大街灯光大亮,蓝色的空气中弥漫着一道道雾气的光圈。”我们可以想像,女主人公眼睛里已经泛起了泪花,才会看到“一道道雾气的光圈”。

正在这时公交车来了。“‘我等的车来了,她说。他伸出手,‘再见。‘什么时候……,她有话要说,可是公交车已经要开了”。比尔客套而冷漠地握手道别,留下一个没有时间没有地点的邀请。玛丽还想再做最后的努力,问问“什么时候”,可是她泪眼蒙眬,哽咽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最后玛丽用尽力气尖声叫道“再见!”,似乎是已经彻底认识到物是人非,一切不能重来,这声绝望的“再见”,既是和比尔道别,也是和已逝的爱情彻底诀别。这时休斯插入了第四次景物描写:“车外,他俩之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是穿街过巷的人群,陌生的人群。天地、人群。”在女主人公匆忙而绝望地和男主人公道别之后,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再次放缓节奏。这两句景物描写一共16个词,“人群”(people)这个词被重复了4次,形成了强烈的修辞效果,强调这对曾经的恋人已经彻底形如陌路,和街上匆匆而过的人完全没有了区别。

文章最后又出现了一个转折。“比尔不见了。她突然想起她忘了给他她的地址——或者要他的地址——或者告诉他,她最小的儿子也叫比尔。”给最小的儿子(而不是大儿子)命名为“比尔”,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女主人公愈发经常性地回顾、追悔往事,对男主人公的怀念也与日俱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主人公在偶遇男主人公后如此激动热情。这一事实与前面男主人公冷漠疏离的态度又形成了鲜明对比。读者读到这里会不胜唏嘘,正所谓女人爱一世,男人爱一时,女人一旦爱过便一辈子铭刻于心,而男人的感情在时间面前不堪一击。

在整篇小说中,除去第一段背景介绍,景物描写穿插在对话描述中,间隔出现,有两个作用:首先,两人的对话匆忙、简短又含蓄,节奏较快。外部环境的描写作为对话的停顿,将节奏放缓,使整个叙事过程有快有慢,形成了《早秋》特有的波线形的文本叙述节奏;同时,景物的承接、流转又与情感的起伏、转折相呼应,加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5 . 结语

节奏同时组织着内容与形式,体现了文本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作是文本价值的一种体现(曹丹红,2010:53)。在《早秋》中,兰斯顿·休斯选取两个凡人生活的一个瞬间,用平铺直叙的简洁介绍和简短对话道明事情的前因后果,用客观自然的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情感的变化,使得整篇小说简单却不失深刻,平凡却极具感染力。能够在短篇小说相当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出语言节奏的强弱快慢和文本节奏的跌宕起伏,反映出作者强大的写作功力。文中的语言节奏更多体现了音韵和形式,文本节奏更多体现了意义和内容,但二者又是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的,由此实现了短篇小说《早秋》鲜明的节奏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本价值。

参考文献

白凤欣. 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之叙事手法探析[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2 0 0 7 ( 6 ):4 4 .

曹丹红. 西方诗学视野中的节奏与翻译[ J ] . 中国翻译,2 0 1 0 ( 7 ):5 2 - 5 3 .

E.M.福斯特. 小说面面观[ M ]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0:3 3 9 .

赖先刚. 节奏——语言音乐美的特质[ J ]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1 ( 7 ):7 4 .

乐萍. 关于短篇小说《初秋》中的自然主义观[ J ] . 名作欣赏,2 0 1 1 ( 1 8 ):7 0 .

李波. 论废名诗化小说体式的建构[ J ] .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0 0 7 ( 9 ):1 0 9 - 1 1 0 .

张春柏. 文学翻译中的节奏与旋律[ J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 0 1 2 ( 4 ):4 2 .

张松柏. 兰斯顿·休斯小说《早秋》的诗化特征分析[ J ]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3 ( 3 ):1 7 1 - 1 7 2 .

猜你喜欢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中的时间——评余静如短篇小说《好学生》《平庸之地》
怎样写短篇小说
最暖的城市(短篇小说)
招魂(短篇小说)
微雨燕纷飞(短篇小说)
老秦的糗事(短篇小说)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翡翠玉坠(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花里(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