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科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索
2014-04-29吴光平陈龙泉
吴光平 陈龙泉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在改变教学技术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者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于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就成了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协作学习时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新信息技术环境下从形式到内容多发生了实质性大变化,值得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一次深入的探究和实践。本文叙述在网络环境下建构和应用“基于问题”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基于问题;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两个以上的个体通过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学习形式。他要求学习主体之间协同探索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协作方式十分灵活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可以是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可以直接交往协作,也可以通过网络载体间接交往协作。这种交往与协作,既是学习信息的交流和研讨,又是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性格的磨合,有助于学生协同学习与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的提高,健康个性的发展,团队精神的孕育。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协作学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传统协作学习是师生或生生之间面对面的实时交流,局限于同一时空,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可以跨越时空,共享资源,让身处异地的学习者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实时或非实时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交流与协作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学生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同伴互助、讨论交流、课内外协作。教师通过网页组织专题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机会,学生可以积极思考、回单和展示问题;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别人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扩大学生视野,使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和谐发展。此外,学生也将不断增强学习动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
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模式,成为数字化环境中越来越受欢迎的崭新学习形式之一。
协作学习模式的内涵
(一)协作学习的概念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协作学习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二)协作学习的特征
1.自我实现。协作学习鼓励各抒己见,而且每个人都对他人的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他人的意见做出客观的分析,容纳与己不同的意见,从而辩证全面地认识世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学会采纳,等等。因此,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需要,更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和交往的技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2.信息交流。学习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师生、学生之间通过各种媒介(口头语言、书信、电子通讯手段等)进行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结成了多边多向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体系中,认知与交往共建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隐性促进作用是协作学习特别关注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
3.平等合作。协作学习中,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学习环境,教师不见得比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网络的隔离性也免除了面对面带来的诸多压力。在这样的“虚拟社会”中,可以平等对话,而没必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这样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加有效。
4.人人进步。合作学习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呼吸自由的空气,体验自我的价值,感悟做人的尊严。良好的心理体验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心理的互补,新型的评价制度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突破了只能让少数人“成功”的教学现状,实现了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丰收”,从而真正实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5.团结协作。合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学习结果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的方法,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只有我尽力了,大家才能赢,也只有大家赢了,我才能赢”。因此,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独立打拼、个人竞争的学习现象,使学习过程建立在相互合作、群体竞争的基础上,有效地形成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个体责任。
6.网络情景。协作得以展开应该有激发讨论的矛盾和问题,仅仅用言语描述的问题往往过于平面化,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和任务情景就成为协作学习开始的引子。
7.整体效果。网上教师可以按照某种标准将学习者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共同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学习的互助、合作气氛,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来评价每个成员的成绩,所以协作小组中的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学习。
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学习的基本元素
教学的四大元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之相对应,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通常有五个基本要素:学生协作小组、网上教师、教学资源库、网络环境、教学方式。(如图)
1.协作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的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的真正主体。协作学习小组既可以由教师按要求组成,也可以是自自由组成,特点是结构比较灵活;也有由网上教师组织的相对的协作学习小组。
2.网上教师。网上学科教师,也可以是教师群体,还可以聘请某一方面的专家,其职责是负责组织问题,评价协作学习的结果,组织讨论,监控协作学习的过程,并且在学生无法通过协作或自学达到学习目标时进行有效的指导。
3.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不仅为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方便,更是网上协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基础,没有资源,教学就是无源之水。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题库等。
4.网络环境。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组织环境。硬件环境是协作学习需要的硬件条件,具体就是指网络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协作小组的结构,以及协作活动的展开而需要的软件环境,如讨论环境、文件传输界面等。
5.学习方式。在问题型学习模式中,主要采用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问题探究式。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协作探究,同伴互动,而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构建出最好的平台
这里专门提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学习,并不是说它与传统环境下的模式有很大不同,而是因为网络环境可以更好的支持协作式学习。
网络环境的特点优点:网络环境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的时空间限制,传递信息方便快捷;网络环境具有近乎实时的交互性;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信息库,可以借组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网络背景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不受人为环境控制,学生可以不迷信教师,大胆进行批判性地学习;网络环境为解决协作学习在传统教育环境下进行所存在的问题带来希望,同时也显示了它强大的教育功能;学生学习动机呈多样性,学习压力因素各异,而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网络环境对学生来说是时空的解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可以使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可以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学会交流与合作;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获取不同的学习资源时可进行比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益于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网络环境的教育功能:网络环境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网络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网络环境能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网络环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信息库,这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说的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学习是指整个协作式学习过程都是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学习需要从网络自身的优点及教育功能入手,创造一个网络协作环境。
网络环境下协作式学习的开展
网络环境下协作式学习的开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划分学习小组 明确各自责任
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是协作学习的前提。要想使小组学习达到“和谐互动”“分工协作”“公平竞争”,形成长效机制,必须贯彻“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有利于分工协作,扬长避短,互助互补,个性发挥,培养良好的协作习惯和协作能力;“组间同质”有利于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分组前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和方法等几个方面采集资,根据具体任务、资源环境差异,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划分学习组,使组员在性别、成绩、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互补性。
在学习小组内,根据“扬长避短,协作分工,组长负责,角色互换”原则,小组长牵头负责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成员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以及承担的任务。小组内学生的角色和责任。
(二)创设资源环境 明确任务问题
1.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资源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协作学习的物质基础涉及到两个相关问题:即交互平台和资源平台建设问题。前者主要涉及的是学习硬件,即平台建设,后者主要涉及的是学习软件,即资源库建设。教师可以建设学习主题网站,利用博客、QQ群、BBS、校讯通等工具作为学习交流载体。进而建设学科学习资源库,一方面利用好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现成资源加以优化应用,其次是将学习资源做数字化处理又加以优化组合。
2.明确协作学习的任务和学习问题。小组协作学习源于小组完成共同的任务和探究共同的学习问题,因此,协作学习的第一步也就是明确任务。学习任务对学习过程具有导向和驱动作用。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分组,明确任务后,应当明确集体共有的目标是什么,成功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即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要明确经过研究调查,最后应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或结论。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把学习任务转化为学习问题,以问题作为载体,采用问题驱动整个学习活动。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问题探究的过程,要展示在网络环境之中。
(三)制定学习计划 组内协作探究
从分组到学习需要一个准备阶段,使学习者融入协作小组当中。协作小组在明确了任务目标后,小组长带领组员对任务进行讨论,设计小组工作的进程、规则,并为每个人分配相应的角色,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职责,将成员个人的成果和小组的成果统一起来。
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依据前测信息,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并将任务转化为问题,通过问题载体,引导学生小组,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协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1.规划学习
(1)创设情境。协作展的条件是激发讨论的矛盾和问题,教师作为主导者应为协作学习创设出合理的问题情境。(2)分解问题。将任务转化为问题,思考大问题之中包括哪些小问题,需要做哪些思考工作,将大问题化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小问题,以便思考探究。(3)分配角色。小组长为每个人分配相应的角色,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职责,了解自己以及他人所扮演的角色,将成员个人的成果和小组的成果统一起来。(4)明确责任。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使每个小组成员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更强个体,而个人责任是关键。因此,每个成员都要承担部分工作,明确自己的工作与小组的成绩息息相关。(5)制定计划。根据学习任务和目标,协作小组在明确了任务目标后,小组长带领组员对任务进行讨论,设计小组工作的计划、进程、规则。(6)营造环境。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成效。协作环境是为协作小组共同学习准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化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创设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包括有协作小组工作、交互的空间,协作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必需的资源。教师点拨指导。向学习者呈示或介绍相关资料,对学习者作必要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充分地使用各种相关工具、资源。
2.协作研究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收集资料、获取信息;(2)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3)在小组内发布成果。这是学生协作研究的实施阶段,在这里,根据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的不同,协作也有不同的协作内容和协作形式。协作的基本手段是问题解决和角色之间的交流。
3.教师角色定位
在协作学习组织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协作学习的主体。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交互,但只是作为辅导者。
4.学生角色定位
(1)学习活动的主体。小组协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同伴之间的合作探究,因此,学生始终是学习主体,学习活动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2)学习互助的同伴。小组成员之间要保证有充分的交互,充分的交互是协作学习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3)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体验者和践行者。
5.学习活动定位
(1)“问题驱动”。源于问题发现,经过合作探究,解决已发现的问题,而终于新问题的发现。(2)“知识建构”。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3)“能力修炼”的实践活动。通过同伴互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可以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协作互动”。明确小组成员的哪些活动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小组的哪些活动可以继续,哪些需要修改,最终提高小组成员的工作效率。讨论、争论、修改、完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5)“引导点拨”。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协作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协作手段,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必须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给以相应的反馈,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
6.学习载体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中心,学习小组、教师之间,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题网站、BBS论坛、博客、QQ群、微信等),以协作的方式开展超时空学习、讨论、评价等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科小组协作方式
7.组内协作流程
(1)围绕小组承担的任务,分解学习任务,分工到人。(2)在线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形成独立意见,完成自己的任务。(3)与组内同伴在线交流,在同伴参与协作下修改自己的答案。(4)组织组内讨论,形成小组成果。
(四)展示学习成果 交流学习体念
展示与汇总学习成果:协作小组以小组名义展示研究成果,并汇报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包括小组各成员的贡献的描述。具体内容包括:小组成果展示;小组活动的计划任务安排;小组各成员是如何完成自己任务的;小组是怎样开展协作活动。
体验与反思学习过程: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总结成败得失。
(五)师生互动评价 评学习成绩
评价根据所提出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评价。从内容看,大致包括:(1)对总的研究过程情况的评价;(2)对协作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总的评价;(3)对协作小组内部各成员完成相应角色任务情况的评价;(4)对协作小组总的协作行为的评价。
从主体、形式看,评价过程应包括:(1)所有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做出自评;(2)小组内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互评;(3)各协作小组对自己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做出自评;(4)各协作小组之间对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做出互评;(5)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表现分别进行评价;(6)教师对各协作小组的表现分别进行评价;(7)教师引导学生或教师本人对总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协作学习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教师的评价,教师对于个体的反馈比对小组整体的反馈更能激励学生。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科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索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方式,首先是基于网络的交互性强的特点上建立起来的,其次,是在新课程标准的合作学习的指导思想下不断完善的,其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还有待在实践中继续研究、考证。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04).
[2]寇巧灵,廖洁莹,周晓阳.试论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3]王少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协作式学习案例实践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1(11).
[4]陈繇.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方式初探[J].教育艺术,2011(05).
[5]解析.试论网络教学的特点与模式[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2(04).
[6]张鸿军.试论网络教学的特点与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2(05).
[7]陈小莲.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策略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