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沟通对策

2014-04-29罗玉梅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医患沟通焦虑儿童

罗玉梅

【摘要】 针对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对儿科工作中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医务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患儿对住院紧张焦虑恐惧,依从性差,患儿家长紧张、自责、怀疑、不信任及对医疗工作不理解等,提出针对儿科这一特殊群体的沟通方法与技巧,有效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大大减少医患纠纷发生。

【关键词】 儿童心理学;心理疗法;焦虑;医患沟通;儿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30-02

我院儿科设有陪护病区,共有40张病床,每月收治患儿约160例,其中新生儿约占50%,1个月至7岁约占48%,大于7岁占2%。从患儿结构可以看出儿科医患交流更多的是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当然稍大一点儿的患儿可以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鼓励、抚慰的语言及眼神、抚摸等肢体语言取得患儿信任与合作。

众所周知,疾病是人的身体、心理出现异常后表现出来的异乎正常的外在体现,不同疾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等因素都会造成疾病后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对于儿科患者而言,一方面由于患儿年龄小,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会造成较强烈的心理波动,如恐惧、仇视医护人员;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孩子生病后超乎寻常的关心、焦虑也会对患儿起到一个负面的心理暗示。综合各种原因,儿科患儿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对疾病的康复造成较大的影响。笔者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多年,体会到较好的心理疏导和沟通,对患儿家长的情绪安抚、患儿的疾病治疗会有积极的作用,有时甚至不亚于药物的治疗作用。

本院儿科(包括新生儿科)共有40张病床,每月收治患儿约160例,其中新生儿约占50%,1个月至7岁约占48%,大于7岁占2%。收住的患儿疾病种类主要有:肺炎48%,腹泻病20,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新生儿窒息5%,其他病种约17%。从患儿结构和疾病种类可以看出儿科医患交流更多的是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1 儿科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家长常见的心理

1.1.1 对孩子疾病的认识不够 许多家长在孩子生病初期或者是较轻微的疾病时就表现出较强烈的担忧和焦虑,会受到亲朋、媒体或者书籍等非专业信息的误导。

1.1.2 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不信任 随着信息交流的不断加强,社会上各种对医院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有很大一部分是偏离事实的,这些消极的信息会引起家长对医院及医生的不信任。

1.1.3 紧张和焦虑情绪 患儿入院后家长及患儿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住院流程的不熟悉,住院经济的承受能力等因素,都会引起紧张和焦虑。

1.2 患儿常见的心理

1.2.1 对医生护士的恐惧 孩子从有认知就对医院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和抵触感,很多父母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用医生打针来吓唬孩子,造成患儿入院后情绪不稳定、哭闹,不配合检查治疗。

1.2.2 对医院陌生环境的紧张 很多医院从医护人员服装、病房、设施都是清一色的白色,从视觉上就会引起患儿的情绪烦躁。

1.2.3 分离情绪 患儿入院后,一般只有一人看护,见不到日常熟悉的大多数家庭成员,经常哭闹、拒食、不愿配合治疗和护理。

2 对 策

2.1 从硬件上进行调整,营造医院温馨的环境 我院2010年新建住院楼时,充分考虑到环境、院内设施等方面对患者心理的影响。绿色是一种令人感到稳重和舒适的色彩,具有镇静神经、降低眼压、解除眼疲劳、改善肌肉运动能力等作用,自然的绿色还对晕厥、疲劳、恶心与消极情绪有一定的舒缓作用。儿科装修时整个病区以淡绿色为主色调,走道、护士站等区域配以卡通图案作为装饰,病房内家具的选择、摆放均以营造家庭化的氛围。粉色是温柔的最佳诠释。因此我们的护士服装在满足日常需要的同时,选择了淡粉色及淡绿色,消除生冷的白色。

2.2 医患沟通是医患关系建立后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疾病诊治、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医疗全过程。实施有效的医患沟通有利于医疗质量提高,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化解或消灭医疗纠纷,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儿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患儿年龄小、怕生、怕痛,医疗过程中不配合,故掌握如何与患儿及家属们进行有效医患沟通对儿科医生来说极为重要。

3 讨 论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总结如下。

3.1 语言沟通 用口沟通是主要沟通方法,主要通过口的语言交流来实现沟通。沟通者要具备很好的交谈艺术,交流中语气平和,语言简单易懂,语调亲善,多使用些儿话语音。交流时适时提问、恰当引导、适时应和、适时语言重复,对患儿多夸奖、多鼓励、多呵护。不管是与患儿沟通还是与家属沟通均需使用恰当的称呼。

3.2 眼神沟通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接触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当医生注视着患儿及焦急的家属时,可用眼神向其传递同情、鼓励、温馨和关爱,沟通就这样得以完成。

3.3 倾听沟通 沟通时,医务人员要善于用耳倾听,这是获取患儿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倾听时,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无故打断患儿及家属的叙述,因为他们在这一时间内迫切希望被医生重视与理解,恰当地给予其反馈信息,鼓励和引导沟通。医务人员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时,若不注意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注意力不集中,边交流边东张西望或看书、翻报,甚至与其他人搭话等,这都会给他们以错觉,以为医生对他们的谈话不重视,就会对医生缺乏信任,于是有些信息不能完全表达出来,从而使资料收集不完整。

3.4 肢体沟通 沟通表达不光是用言谈交流,还要适当配合手势手法等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都含有特定的含义,都会对患者产生情绪影响。往往一个搀扶动作,一个亲拍肩膀的鼓励,一套动作轻柔标准有序的检查手法,都会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增进与患者的感情,增加患儿及家属对医生的信赖,同时也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沟通时,医生还要做到用耳不离手,用手执笔记录交流中流露出的重要病史信息,这样才能让患儿家属感受到医生对他们所提供信息的重视。

3.5 微笑沟通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建立感情的重要手段。在儿科,微笑沟通处处可用。如首诊患者医生可用轻轻地、和蔼的微笑表示热情;對遇到受到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的患者,医生可流露温馨、真诚的微笑表示同情关爱;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时,医生可以展现出自信、坚定的微笑鼓励患儿在疾病痛苦面前坚强起来,并与医生积极配合;在患儿及家属能主动积极配合检查治疗,疾病也迅速康复时,医生可给予赞许、鼓励的微笑表示赏识;可见,微笑沟通是医者仁爱之心自然流露的过程,是润滑医患摩擦的有效途径。

3.6 情感沟通 情感沟通最易感化患儿及家属,能使他们真心与医生沟通,是医生“视患者如亲人”的真正体现。交流时刻以同情、真诚、博爱、尊重来最大限度给予患儿及家属亲切感、信任感,从而可折射出医生的修养与人性,使患方感觉到医生的可敬可信。

3.7 责任心沟通 “救死扶伤,消除患者疾苦”是医者的天职。医生要背负起治病救人的责任与患方进行沟通,使他们能感受到有生命希望,有健康依托。作为儿科医生更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细心的工作方法,极强的责任感来“救”,来“扶”,来沟通。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沟通,患方才能安心、放心的接受治疗。

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它告诉人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业务技能。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960.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762.

[3] 高玉祥.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293.

[4] 李曼丽,王延琴.医患沟通的技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10期.

猜你喜欢

医患沟通焦虑儿童
医患沟通能力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口腔医患沟通的人文素养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