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散文体语篇衔接比较研究
2014-04-29肖婷金思
肖婷 金思
摘 要:语篇衔接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经常因为中英文语篇衔接方式的差异,使得译者须对译文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以提高译文质量。了解和认识不同衔接手段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对英汉互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首先对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汉译本的衔接手段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通过分别统计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汉译本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总数及使用频率,揭示出其分布规律,并从中西不同语言文化及不同的思维方式等角度来分析造成汉英衔接手段使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语篇衔接;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散文语篇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5-0128-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31
1 . 引言
1 . 1 选题缘由
语篇衔接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经常因为中英文语篇衔接方式的差异,使得译者须对译文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以提高译文质量。那么英汉语篇衔接中究竟有哪些差异?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性?了解和认识不同衔接手段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对英汉互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著名美国作家欧文的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汉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来探究英汉语篇衔接中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性产生的原因。
1 . 2 研究目标
衔接(cohesion)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即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通过衔接手段,可以使交流的目的更加清晰。衔接方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一方面,本文旨在通过著名美国作家欧文的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汉译本的对比分析,来探究英汉语篇在衔接上各自的特点及异同。另一方面,本文旨在透过英汉语篇衔接表面的异同,来挖掘这种异同的背后所体现的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
1 . 3 研究方法
本文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首先对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汉译本的衔接手段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通过分别统计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汉译本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总数及使用频率,揭示出其分布规律,并从中西不同语言文化及不同的思维方式等角度来分析造成汉英衔接手段使用差异的原因。
1 . 4 研究意义
翻译过程中涉及两个语言体系,而不同语言体系中的衔接手段也不尽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原文中的一些衔接手段,这个时候如果译者对于原文和译文所涉及的语言体系的衔接手段了解甚多,就必然能更好地理解原文,表达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注重译者对语篇衔接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可以大大提高翻译中理解原文和重现原文的能力,能够使译文更加清楚地表达原作思想,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
2 . 文献综述
2 . 1 衔接理论
衔接的概念在各种各样的流派中定义各不相同。韩礼德和哈森对衔接现象的理论建设做出很大贡献。本文主要以韩礼德的篇章衔接为依据,结合其他学者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英汉语篇衔接进行研究。
韩礼德于1962年首次提出“衔接”的概念。1976年他与哈桑合作编著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使“衔接”一词由一个普通词汇正式成为语篇语言学的一个术语被广泛运用。
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因此,衔接手段自然成为篇章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系统地把英语句子的衔接手段分成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词语(conjunction)及词义衔接(lexical cohesion)。
2.1.1 照应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就其意义来说,照应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用人称代词(如 he, she, him, them等)及其相应的限定词(如 his, her,their等)和名词性所有格代词(如 his, hers, theirs等)所表示的照应关系叫做人称照应。
(1) I would never have believed it…Theyve
accepted the whole scheme.(韩礼德;哈桑,1976: 56)
I和you的照应对象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意义也是清楚的,属于外指照应,一般不具有衔接功能;而第三人称往往回指上文的成分或下指下文的成分,其照應关系存在于语篇之中,所以第三人称指代词具有内在的语篇衔接功能。所以本文不讨论I及you的照应。
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以及冠词等所表示的照应关系叫做指示照应。
(2) There seems to have been a great deal of sheer carelessness. This is what I cant understand.
比较照应是通过两个项目之间相同或相似关系来得到解释。
(3) Helen is waiting for you.
—I was expecting someone different.(4) Henrys bag is very big.—Jacks is much bigger. 2.1.2 替代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p r o-f o r m)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韩礼德和哈桑把英语的替代分为三类: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可用作名词替代词的主要有one, ones, that, those, the same等。例如:
(5) My knife is too blunt. I need a sharper one.
(韩礼德;哈桑,1976)
例(5)中“one”替代了“knife”。
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替代词,去替代动词或动词词组。动词替代词通常由 do 的一定形式充当。例如:
(6) A: Will you be attending the meeting this evening?
B: I may do.
例(6)中do替代的是动词短语be attending
the meeting this evening。
小句性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小句或小句的大部。英语中能够替代小句的替代词为so和not,分别表达肯定和否定意义。
(7) “...if youve seen them so often, of course you know what theyre like”.
“ I believe so,” Alice replied thoughtfully.
2.1.3 省略
省略也可分为名词性省略(n o m i n a 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小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
名词性省略指的是名词词组内的表示事物的中心词的省略,各种修饰成分的省略,以至整个名词词组的省略。
(8) A: Here are some picture books. How many would you like to have?
B: Id like to have two.
例(8)中two相当于two picture books,中心词 picture books 被省略。
动词性省略指的是发生在动词词组内的动词的省略或整个动词词组的省略。
(9) A: Will you attend the conference this afternoon?
B: Of course. I will.
例(9)中实义动词(lexical verb)被省略,只留下操作词(operator)。
小句性省略指的是整个小句或小句的一部分被省略的现象。这种省略也常见于问答语中。例如:
(10) A: Are you going to town?
B: Yes.
例(10)中yes后省略了小句Im going to
town。
2.1.4 连接语
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连接语表示的关系分为四大类:增补(additive);转折(adversative);原因(causal);时间(temporal)。
从形式看,连接语可以由以下三类语言单位充当:(1)词(包括连词和副词),如and, but, for, then, yet, so, therefore, anyway等;(2)短语,如in addition, as a result, on the contrary, in other words等;(3)分句(包括非限制性分句和限制性分句),如considering all that, to conclude, all things considered, that is to say, what is more, what is more important等。
2 . 2 语篇衔接与翻译
同一语篇中,句子之间或者小句之间都存在着语义上的关联,对于读者来说,衔接对于正确全面理解语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译者来说,语篇的衔接方式和连贯程度一方面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另一方面由于中英文语言体系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研究翻译中不同译者如何处理各种存在差异的衔接手段,从中探询衔接手段如何在不同语言系统中得到相同或者相似的体现,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赏析各类译作,并在比较分析译本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在翻译中的衔接意识和处理技巧。
3 .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中译本衔接手段的定性分析
3 . 1 英汉照应对比
3.1.1 英漢人称照应对比
对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中译本中的英汉人称照应进行研究,本文中汉语与英语人称代词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英语人称单复数又固定的形态,而中文里的单复数表达形式比较多样化。英文第三人称代词复数为their,但在汉语里,第三人称复数既可以用“他们”,也可以用“其”等词来指代。例如:
(11) I visited the neighouring villages, and added greatly to my stock of knowledge, by noting their habits and customs, and conversing with their sages and great men.
我去邻近的村庄,观察其风俗习惯,与贤明之士和不凡人物交谈,从而知识大增。
例(11)中,their habits and customs指代邻近村庄的风俗习惯,在中文译本中不是用“他们的”,而是用“其”。
(二)英语中的人称代词翻译为汉语时,因为考虑到目标语的文采,经常会将其进行一些处理,将人称代词属格动词化,即将人称代词属格译为动词,以更好地衔接全文。
(12) Her mighty lakes, like oceans of liquid silver; her mountains, with their bright aerial tints;…
美国有辽阔的湖水,银波闪闪;有巍峨的群山,色彩鲜明……
例(12)中,英语原文用her指代美国的各种景色,而中文译文中则译为“美国有……;有……”
3.1.2 英汉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对比
本文中,指示照应词只有两处,比较照应一处,因此本文忽略英汉中这两种照应的对比。
3 . 2 英汉替代对比
3.2.1 英汉名词性替代对比
英语中替代会有词汇的屈折变化,而汉语中没有这种屈折变化,译为中文时通常将英文替代词(one)所替代的含义表达出来以衔接上下文。例如:
(13) for there is nothing so baleful to a small man as the shade of a great one…
因为对一个区区小人来说,最懊恼的莫过于处在伟人脚下……
例(13)中one替代人,与a呼应,因而用单数。译文中将人这蕴含的含义显性化,直接表达出来。
3.2.2 英汉动词性、小句性替代对比
这两种替代多见于对话之中,而T h 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体裁为散文,没有出现这两种替代方式来衔接上下文。
3 . 3 英汉省略对比
英语中的省略通常会有形式上的标记,而汉语省略中没有。例如:
(14) I knew every spot where a murder or robbery had been commited, or a ghost seen.
(15) 爬上一座高山,极目远眺。
例(14)中a ghost seen省略了had been,动词之所以为seen,是因为had been seen省略虚词,剩下seen这个形式。例(15)中省略了远眺的景色。而“远眺”这个词并没有留下语法上的标记。
3 . 4 英汉连接语对比
连接语与其他语法衔接手段有所不同。连接语既是一种语法手段,也是一种词汇手段,但更重要的还是它们所表达出的逻辑关系。汉英两种语言中这种用连接语来衔接上下文的方式非常常见。
(16) His sketch book was accordingly crowded with cottages, and langscapes, and obscure ruins; but he had neglected to paint St.Peters …
因此,他的速写本里不乏村舍、美景和无名遗迹,却将圣彼得大教堂……忽略。
例(16)中accordingly翻译为因此,表因果关系;but翻译为却,表转折关系。
4 .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中译本衔接手段的定量研究
衔接手段使用数量进行数值统计可以得出下列表格:
表1绝对使用量只能说明在相同语境中,汉语比英语在各个衔接手段方面使用得多或使用得少,所以,如果我们要比较各个衔接手段在汉英各自语言衔接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就需要以使用率来作为衡量标准。表2统计出了在英语的衔接系统中,照应占56%,替代占6%,省略占6%,连接占32%。而在汉语的衔接体系中,照应占31%,替代占15%,省略占8%,连接占46%。在英语的衔接体系中,最常用的衔接手段是照应,在汉语的衔接体系中,最常用的衔接手段是连接语衔接。
5 . 对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中译本衔接手段的调查结果及其成因分析
从第3章可以看出英语散文语篇中的照应,其形式比较固定,而汉语中的照应形式灵活多变。英汉散文语篇中都会运用替代和省略手段来衔接上下文。但英语语篇中会有形式的标记,而汉语中几乎没有。英汉语篇中都会使用连接语来表达语义关系。
从第4章中可以得出英语散文语篇使用照应来衔接上下文频率最高,汉语语篇中则连接语使用频率最高。英语中使用衔接手段的总数远远高于汉语语篇的使用总数。
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跟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和认知差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不论儒家或道家,都强调整体观点。他们认为天人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因此中国的语言注重意合。而西方思维严格区分主客体,以主体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此,英语语篇注重形式,即形合。
正因为英语是注重形式的语言,因此英语中使用衔接手段的次数远高于汉语。照应能够使前后文以不同形式相互呼应,因此在注重形式一致的英语语篇中使用频率高。而汉语则多用连接语表达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了汉语注重意合的本质。
另外,第四章中也表明替代和省略在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的原文及译文中使用频率均比较低。这充分体现了散文文体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替代和省略使得文章形式上得到精简,但却对精确描绘人物、景色以及人物的内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替代和省略在散文语篇比较少见。
6 . 结论
本文通过对英汉散文语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散文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探索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中西方语言文化及认知上的差异。
从认知上来说,中国传统哲学,不论儒家或道家,都强调整体观点。因此,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中国的语言注重意合。而西方思维严格区分主客体,以主体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语言上,英语语篇注重形式,即形合。
英语重形合,因此使用衔接手段的次数远高于汉语。照应能够使前后文以不同形式相互呼应,因此在注重形式一致的英语语篇中使用频率高。而汉语则多用连接语表达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了汉语注重意合的本质。
散文文体较其他文体又有其特殊性,因为散文文体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替代和省略在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的原文及译文中使用频率均比较低。替代和省略使得文章形式上得到精簡,但却对精确描绘人物、景色以及人物的内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替代和省略在散文语篇比较少见。
参考文献
刘薇薇. 衔接在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中的应用[ D ] . 西南大学,2 0 1 0 .
魏在江.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D ] .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4 .
杨传鸣. 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对比[ D ] . 黑龙江大学,2 0 0 8 .
左岩. 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J ] . 外语教育与研究,1 9 9 5(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