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四烯酸诱导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与心血管急性血栓事件相关性研究
2014-04-29张洪薛蕾
张洪 薛蕾
【摘要】 目的 探讨花生四烯酸(AA)诱导法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花生四烯酸诱导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血小板聚集率不同的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血小板聚集率高的病人与血小板聚集率低的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聚集率越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几率越大,P<0.01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花生四烯酸诱导法;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心血管事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93-02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递增趋势,心血管急性血栓事件的发生率随之上升。在心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生起始及进展过程中,血栓形成是核心。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血小板聚集,達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研究证实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性死亡发生率的33%[1]。然而,部分患者尽管规律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但仍发生急性血栓事件。本文研究重点是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而早发现应用阿司匹林无效或低效的患者,从而尽早采取其他抗血栓措施,避免或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于本院心内科收住55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均符合我国2007年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7天后测定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分为无效组、低效组及有效组。排除标准:①年龄>80岁;②出血性疾病史、血液病或有出血倾向者;③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④同时服用其他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所有对象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均无明显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血小板聚集率测定采用光学聚集法,用0.5mmol/L花生四烯酸作诱导剂,在血小板聚集仪(美国)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上实验在2h内完成。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正常范围为20-40%[2],>40%为无效,<20%为有效,20-40%为低效,低效及无效统称为半阿司匹林抵抗[2]。
1.2.2 临床心血管事件的观察 统计发生心血管急性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并进行二者之间相关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均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无效组有5例,血小板聚集率为70±7%,发生心血管急性血栓性疾病2例;低效组有6例,血小板聚集率为29±8%,发生心血管急性血栓性疾病1例;有效组44例,血小板聚集率为15±4%,发生心血管急性血栓性疾病1例。血小板半抵抗率为20%,心血管急性血栓性事件发生率为7.2%。三组之间患者发生心血管急性血栓性事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血小板聚集率的升高而升高。
3 讨 论
血小板表面的磷脂手磷脂酶A2作用产生花生四烯酸,后者在环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环素内过氧化物前体,再在血栓素合成酶作用下合成血栓素A2。血栓素A2是血小板强有力的促聚剂。最后,众多活化的血小板通过GPII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交联在一起而形成血栓。阿司匹林可完全而持久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导致花生四烯酸转化成血栓素A2(TXA2)减少,从而抑制了TXA2依赖性血小板激活,达到抗血栓效果。因此本研究利用花生四烯酸作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但研究显示,约有20%患者对阿司匹林不敏感,这与程敏等人的观察结果一致[3]。原因可能为:血小板环氧化酶(COX)的基因多态性,有COX-1和COX-2两种,而阿司匹林仅抑制COX-1;血小板活化途径众多;糖蛋白IIb/Ⅲa受体亚型多样性;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增加血小板聚集;非甾体消炎药与阿司匹林的相互作用;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剂量不合适、血小板更新加快、血小板对胶原敏感性增加和吸烟刺激血小板聚集等。
本文研究显示,约20%患者出现阿司匹林半抵抗,约7.2%患者规律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会发生心血管急性血栓性事件。发生心血管急性血栓性事件的几率无效组远大于低效组,低效组远大于有效组,与AA诱导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这充分说明,急性血栓性事件的发生与血小板聚集率密切相关,血小板聚集率越高,心血管急性血栓性事件的发生率越高。这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测定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来判断口服阿司匹林是否有效,并预测急性血栓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马爱群.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9.
[2] LevEI,Patel RT,Mares KJ,et a.l Aspirin and clop idogrel drug response in patients under 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role of dual drug resis-tance[J].J Am Coll Cardio,2006,47(1):163-169.
[3] 程敏,郭淮莲.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8):74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