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兴奋点”,提高课堂效率
2014-04-29徐志红
徐志红
摘 要:语文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总体设计,而总体设计的关键又在于找准课文阅读的“兴奋点”,找好了“兴奋点”,利用这一问题带动多方面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求得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关键词:兴奋点;感官刺激法;激情感染法;质疑刺激法;题目切入法
近几年,我欣喜地发现在新课标的倡导下,语文课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教师教学的过程;教師慢慢地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如果说课堂是地球,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那个支点,撬动课堂。老师通过提一两个问题,作三两下点拨,把学生完全带进去阅读、思考、讨论,使众多的教学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那么如何巧设“兴奋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感官刺激法
利用外在的各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如:录像、画面、音乐、录音等,使学生产生兴奋点,产生表达的欲望,产生思维的活
跃点。
例如:在教学诗歌《天上的街市》时,从“夜”的主题出发,搜索了与“夜”有关的许多乐曲,最后,选择了舒伯特的《小夜曲》作为配乐朗读的背景音乐,这是一首属于宁静夜晚的音乐,又是一首能够穿透人类思绪,穿透时空的音乐,而且这首乐曲的风格、长度与高潮部分恰好与节奏舒缓、柔和,清新而略带忧伤的《天上的街市》有着惊人的吻合,当小提琴轻柔婉转又略带忧伤的旋律奏起时,教室里弥漫着恬静优雅的氛围,能清楚地感觉到所有的学生都被这动人的旋律陶醉了。
在教学《孤独之旅》时,我给学生完整地欣赏了电影《草房子》,电影中坚强的秃鹤,调皮可爱的桑桑,温柔内向的纸月,与厄运抗争的杜小康,还有如诗如画的油麻地都让学生如痴如醉。再来上课,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人物的认识更深了,整个课堂不仅高效,而且生机盎然。
二、激情感染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情是教育的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共同步入一个情感相容的微妙的教学
境界。
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美文,它们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师生之爱、骨肉之情;有令人拍案的激愤、感天动地的悲壮。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为兴奋点把握文章,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教授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一诗时,我紧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味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去感受那苍凉的长城、冷峻的黄河、绵延的群山、雄伟的高原,去体验那“冉冉红日”,去赞美那“皑皑雪原”,使学生披文入情,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心灵的净化。
“诗文本是情铸成。”许多课文,都可以以情感为突破口去解读。如:《荷花淀》中的夫妻情,《金色花》中的母子情,《风筝》中的兄弟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次北固山下》中的故乡情等等。
三、质疑刺激法
课堂教学如果按部就班,风平浪静,课堂效率就较低。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鼓励学生大胆向教材、老师、权威挑战。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促使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背影》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父亲是真心疼爱儿子吗?是不是一种溺爱呢?他还从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小伙子,又有数次上京的经验,做父亲的却如此不放心,先是要茶房陪着同去,后来索性亲自送行,父亲要是真心疼爱儿子,就应该给他以培养自立能力的机会。父亲一味地溺爱,不是爱而是害。他的疑问确乎有点道理。后我引出的反驳的论据:《背景》所叙述的事情发生于1917年,正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之际,父亲对单身独往北京的儿子极不放心,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当时的父亲:丧母失业,一身重债,光景惨淡,再也经不起雪上加霜的风险,因此他送子北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父亲遭受到惨重打击后,精神上极度痛苦和空虚,儿子的北上使父亲更加孤苦寂寞,即使能与儿子多呆上一会儿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出于这种心境,他送儿子一程应该无可指责。另外,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去要求中国的旧知识分子,也是不妥的。经过我这样一番驳论,学生才恍然大悟:父亲是真心疼爱儿子的。就是学生这样一个具有创新的质疑使得学生对父亲的形象及父子之间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创新教育的价值。
四、题目切入法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文的内容和语言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
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主要事件、主要内容的概括,或者是中心思想的集中,或者是文章线索的暗示……从文章题目入手设置兴奋点,往往能抓住文章中枢,牵一发而动全身,直逼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我的爸爸妈妈》一文时,我让学生思考能否把这个题目改成“克拉库耶伐次之行”,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
章。经过认真地阅读和思考,学生说不行。因为原来的题目“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象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而“克拉库耶伐次之行”这个改后的题目就无法表达出这么丰富的内容
了。通过题目的切入这样就促使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作深入的探究和系统的梳理,为下一步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做准备。
五、中心切入法
教材中有些叙事性文章,篇幅长、事件杂、人物多,但总有一个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它和其他人物和次要事件构成各种关
系,共同为塑造人物性格和表现中心思想服务,教学这样的课文可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设置切入问题。
例如,小说《台阶》,它的篇幅很长,但它主要是写了父亲造台阶这件事的,就可抓住“造台阶”这个中心事件的全过程切入提问:“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怎样造?造好后父亲变得怎样?”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精读课文,就能欣赏到本文最精彩的描
写——细节描写,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赏析,可以透彻理解课文中心、人物性格和写作方法等,一举多得。
总之,“教无定法”,兴奋点的设置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设置巧妙,可提纲挈领地贯串课文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只要能找到恰当的“兴奋点”,就能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