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单导学”对高一数学教与学的影响研究

2014-04-29吴文辉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单导学标准差

吴文辉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数学学科尤其如此. 活动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活动,把学生放到了课堂平等的主体位置上,通过“活动单”,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 本文研究“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利用测试卷和对教师的访谈、学生的访谈,了解活动导学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教与学

2012年,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开始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实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这亟须把“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本地化、校本化,适应我校的教学传统和学生的学情. 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本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什么影响;2.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学生两次测试的结果,然后再结合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概括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

高一学生测试反馈

通过统计发现,强化班前测平均分为79.4分,重点班前测平均分为74.4分, 强化班高于重点班,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带来的差异. 在后测之后通过统计发现,强化班后测平均分为82.1分,重点班后测平均分为78.3分, 强化班平均分依然高于重点班. 这是符合学生学情的,因为强化班的生源相对比较优秀. 但是两个班级前测和后测之间的差距却是重点班比较小,也就是重点班进步比较大. 重点班的得分与入学相比上升得较多,而强化班上升相对少一些.表格中的优等生是所在班级成绩的前20%,一般生为班级成绩的后20%,中等生为剩下的学生. 分层次来看,优秀学生强化班提高了4.9分,重点班提高了3.8分,差距不大,说明优秀学生的成绩对教学模式的依赖性不大. 在中等学生方面,强化班的学生提高仅1.5分,而重点班提高4.2分,这说明“活动单导学”模式对中等学生成绩影响确实比较大. 对于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也是重点班学生提高的稍微高一点. 将两次的测试成绩在excel表格中计算了标准差,强化班的前测标准差为12.6,后测标准差为9.2;重点班前测标准差为15.6,后测标准差为11.7. 强化班整体比较均衡,所以前测和后测的标注差比重点班低. 但是经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一段时间以后,强化班标准差降低了3.4分,重点班标准差降低了3.9分. 分层次来看的话,中等生的标准差降低的幅度比较大,重点班下降3.8,强化班下降1.5. 重点班的优等生反而标准差提高了,说明重点班的优等生这个层次并不稳定,进入20%的也有成绩是中等的. 中等生比较多的重点班变化比强化班显著. 这说明了“活动单导学”模式有利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同时说明“活动单导学”模式能有力地抑制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

教师访谈实录和访谈结果

笔者在高一备课组选取了不同类型的三名教师进行访谈,三名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

教师A,有二十年教龄,中学高级教师;

教师B,有十一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江阴市教学能手;

教师C,有五年教龄,中学二级教师.

具体访谈结果如下:

(1)谈谈你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体会

对于问题(1),三个教师都表现出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肯定,也给出了积极的评价,他们都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确实改变了课堂教学,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对于“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他们也谈到了自己的体会,教师A认为学生需要适应的过程,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有选择性的试验;教师B认为教师的转变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学习和理解要到位,需要适应的时间;教师C表示非常喜欢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认为给他搭建了新的课改平台.

教师A:我觉得“活动单导学”模式比较新,虽然新课程里也有活动,但是活动单导学里的活动和以前的活动不同.以前的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为了某个需要的知识点或者内容而采取的一种学习形式,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活动是课堂的主体,在活动单的引导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感觉这个教法带来了清新之风. 我觉得活动单教学模式有优点,但是如果在高中全面推开,还是要先做试验,再推广.

教师B:对于“活动单导学”模式,我以前去如皋听课的时候了解过,我的感觉和某老师(指的是教师A)差不多,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从小学就开始,所以学生已经适应很久了,我们学校的学生估计要适应一段时间,我自己也在适应. 说实话,从主体到主导,说起来容易,做的时候,还是要研究和动脑筋的.

教师C:“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我很喜欢,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觉得和学生拉近了距离,能更近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摆脱了“一言堂”,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可以观察小组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更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我觉得很多学生也喜欢这样的模式,他们可以摆脱严肃的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活跃.

(2)你觉得“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否适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全部内容和课型?

对于问题(2),三个教师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教师A认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高中教学内容,他的观点是比较难的内容和数学学习基础比较差的班级其效果不一定有讲授法好. 教师B的观点和教师A相同,他们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的建议针对的是学生的成绩和效率问题. 教师C没有教师A和教师B的担心,他的观点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花很多数学学习时间,如果没有充足的预习时间,课堂很难展开讨论.

教师A:高中数学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有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能靠活动就能弄透彻,这种教学模式不一定有教师讲的清楚和明白. 教学方式还是需要有多样性的.

教师B:“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否适应所有类型的学生,我觉得还是一个问号. 比如对文科班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还有比较困难的内容,如高三的二轮复习的难题、提高题,这些靠学生的讨论能否解决,这也需要去实践和研究.

教师C:我觉得“活动单导学”模式是灵活的,课堂上也可以灵活的调整讨论时间,所以我觉得“活动单导学”模式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我也有担心之处,这样的教学模式我感觉需要很多的时间预习、复习、巩固. 学生能否提供这么多的时间支撑?

(3)说说你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建议

对于问题(3),教师A认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得边实践边探索,教师A有这样的建议,体现了他的教学经验丰富. 他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改,关键在于教师的实施. 教师B认为对于活动单的制作,必须依靠备课组集体的力量. 教师C认为要提高效率,需要让“活动单导学”模式发挥最大作用.

教师A:如果要我说一点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建议,我觉得教学模式的好坏,取决于教的内容,和教师怎么实施很有关系,还是要边学习,边实践. 对高中数学中的不同知识、不同内容能否区别对待,找出哪些内容适合使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加以重点研究.

教师B:我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建议是,由于活动单的准备工作量比较大,因此这个一定要借助备课组集体的力量. 好的活动单,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教师C:对我个人来说,如果利用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倘若能提高效率,就更好了.

学生访谈实录和访谈结果

通过平时观察,结合学生表现和成绩,笔者选定了学生A,B,C三人作为访谈对象. 三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学生A,男生,数学成绩优秀,课堂思维活跃;

学生B,女生,数学成绩中等偏上,学习勤奋,经常主动提问数学问题;

学生C,数学成绩中等偏下,学习比较认真.

具体访谈结果:

(1)你以前上课的模式是什么?课堂上有活动吗?

对于问题(1),三个学生都表示,高中以前的课堂都是传统的讲授模式的课堂,有时候课堂里也有活动,也只限于公开课、展示课等. 他们都喜欢现在这样的课堂,觉得有参与度,不再是被动的对象,更有自己的积极参与. 学习更有主动性了.

学生A:高中以前,我一直接受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 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活动为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基本不会打破这种方式,除公开课之外,很少有活动.

学生B:在当今这个处处以教育为重心的现代社会中,课堂毋庸置疑是这一切的起点. 活动单导学的课堂,让我感觉到自己能够参与课堂,很多问题自己可以通过活动解决.

学生C:长泾中学的教学模式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活动单模式. 上课时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挖掘疑问,解决疑问,可谓“和谐、新颖”. 之前课堂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虽说枯燥无味,但经过几十年的验证,效率还是挺高的. 像物理、化学这些从西方引进的科目,则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了创新,会有实验与小组研究的环节. 总的来说,是以传统为主的.

(2)你适应活动单导学模式吗?你的感觉是什么?

对于问题(2),成绩优秀和中等的学生都表示很适应“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优等生认为非常适应,不需要过程;中等生认为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生则表示了担忧,认为学生讨论,没有教师讲课效率高.

学生A:现在所使用的“活动单导学”模式,无疑打破了这个怪圈,在课堂上我们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辅助和引导作用,随之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班级也被分为一个个小组,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使我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地投入课堂. 我也很适应这种模式.

学生B:进入高中,活动单就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起初那是万般的不适应,就像骑惯了山地车的让他去开电动车一样,少了感觉总是刹不住车,掌握不了方向,后来也就逐渐地适应了.

学生C:长泾中学采取的“活动单导学”模式虽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性较强,教师压力较小,但要我说实话,我还是不怎么赞同.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上课以活动为主,课堂笔记等来不及归纳,课后因高中时间安排紧便也没有空余时间整理,时间长了容易造成知识遗忘. 第二,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后,课本似乎放在次要位置了,以活动单为主了,日后整理复习,用活动单可能不太方便,知识点不成板块,不好复习. 第三,同学之前并不是特别自觉,讨论过程中也许会有浪费时间闲扯的现象.

(3)如何评价一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对于问题(3),优等生和中等生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非常适合他们的学习,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提高了效率,减轻了负担;差等生表示还是传统教学模式好.

学生A:我认为活动单教学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让我明白学习原来也可以这样学,而不是以前的只要听,跟着教师动脑筋就行了,要求的是我们怎样做到“好学”,使我们学生更加清楚学习的目的,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教学这类学科,可以让同学之间交流想法,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便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同学更愿意学,比起以前的课堂教学,我更喜欢“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学生B:我觉得活动单虽然需要不少时间去做,去克服新的问题,但其实也有十分多的好处. 活动单好比一条绳索,你牵着它便能一步一步理性地向前走,有了活动单,不仅在预习上,在今后的复习中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学生C:对于活动单这种新颖的学习模式,也许我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上课模式.

研究小结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觉得新课程改革有了很好的载体,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前准备活动单,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堂变得生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自然学习兴趣提高了.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他们可以和其他学生交流,不会的可以当场讨论,或者和教师交流,避免了传统模式下要课后才有机会解决问题的麻烦,提高了学习效率. 很多成绩中等的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变多了,学习变得自信了.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不适宜,觉得传统模式下,教师讲授,自己听课,心里“踏实”. 对于这部分学生,笔者建议课后多辅导,多交流,让他们尽快适应活动单的教学. 教师基本上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发现了问题,就是“活动单”的制作需要很多时间,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班级,要考虑到变化,从而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通过集体备课,组织教师互相听课、交流,可以提高教师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活动单导学单导学标准差
用Pro-Kin Line平衡反馈训练仪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对其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减少小组合作学习中伪活动的研究
活动单导学在中职英语中的应用
“活动单导学”模式在五年制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英语阅读“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探索
对于平均差与标准差的数学关系和应用价值比较研究
“活动单导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策略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自主、合作、探究”引领高效体育课堂——对“活动单导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