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心理效应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4-04-29石云
石云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学生的各种心理效应,因势利导,采用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合理利用 心理效应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合理利用学生的心理效应,因势利导,采用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教师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五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先入为主效应
也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教师第一堂课的教学产生的,而这种第一印象又往往会影响学生和教师以后的一系列活动。所以,第一堂生物课中教师的形象以及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甚至可影响到今后学生对教师讲课成败归因和态度,还可以决定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师,以致于是否接受他教的这门课。
二、激将效应
案例:“细胞增殖”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学得非常投入和认真,老师采用了“激将效应”。上课时对学生说:“今天大家要学的是高中阶段生物学中最难的问题——细胞分裂,所以我估计会有很多同学不能跟上进度。”听了笔者说的话后有些学生立刻很不服气地说:“还没学呢,怎么知道我们会跟不上。”这时全班进入了学习探究新知的状态,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表现出了特别的认真和专注,效果挺不错。
反思:中学生的好胜心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激将法”以激起学生“不服气”情绪和进取的内驱力,从而达到促其进步的教育目的。
三、挫折效应
例如高中生物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蛋白质的结构如氨基酸的通式、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由于化学未介绍有机化学,所有的术语、基团、化学式全然不知,造成学生上课听得懂,下课用不来,急躁、挫败、放弃等各种心理同时呈现。教师抓住此有利时机,先说明客观原因宽慰学生,再表扬极个别理解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请他们介绍方法,然后教师总结规律并让全体学生再次应用规律解答不同类型的题,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最后告诫学生遇到同类情况应沉重应对,决不轻言放弃。另外,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的概念、结构、复制和表达、遗传规律的应用等知识的教学同样如此,这些教学中的难点,看似障碍,只要我们细心,利用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挫折效应,就能化障碍为动力,出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逆反心理正效应
现代社会中,媒体、报纸、新闻、网络等到处充斥着与性有关但又故做神秘的不健康内容,而家庭、学校又遮遮掩掩或禁止学生接触,结果适得其反:有沉迷于黄色书籍的、有浏览黄色网页的、有男女同学交往发展为谈恋爱而影响学习......而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可结合生物教学实际,因势利导:坦然地、正面地从人体生理的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以及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等方面介绍科学知识,带学生听科普讲座,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从生理上为学生剖析青春期萌动的正常性和合理性;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正确处理。必然能将负面效应转化为正面结果。
五、牧羊犬效应
案例: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学习
学习活动中,教师事先没有告诉学生具体的设计和操作方法,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得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提供了一些协调、引导、点拨和答疑,最后,在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教师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因而教学活动不只停留在探究活动的形式和外壳,而是从探究活动的特性——学生的自主构建出发进行设计。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都很高,思维活跃,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也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和效果。通过教师及时组织讨论,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六、空白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空白效应在生物教学时的合理运用会收到令人惊喜的成效,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犹为重要。如评讲一道试题: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培养着一株绿色植物,其中放置一烧杯NaHCO?缓冲液,在较强光照下与容器连通的毛细玻璃管内液滴移动的原因?我在教学时顺着学生的思维依次递进式提出四个问题:
1、缓冲液的作用如何?光合作用的实验和酶的实验分别如何运用?
(维持容器内CO?浓度或pH的稳定,可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或为酶的催化
提供适宜的pH)
2、容器内有哪些生理活动?它们谁强谁弱?(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3、容器内CO?、O?体积如何变化,是否相等?(吸收的CO?体积=释放的O?体积)
4、既然变化的二种气体体积相等,液滴为何移动?
(缓冲液释放CO?,维持容器内CO?浓度的稳定。)
每个问题后留有空白、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严密的思维方式,结果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美妙无比”。
空白效应在批评时的合理运用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批评之后最好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穷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相反如果喋喋不休地批评学生,会使学生心扉紧闭,效果极差。
七、期望效应
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十分钟情于自己雕刻的一座象牙少女像,每天都深情地凝视少女的雕像,常常情不自禁地把她当做真人,最终这座雕像获得了生命,并与国王结为夫妻。这就是著名的“皮格玛利翁效应”,在心理学上也称为“期待效应”。
期待效应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有很多例子。由于教师的偏爱,某些学生真如教师所期待的有了长足的进步;反之,那些不被教师喜欢或歧视的学生,学习和品德可能呈现退步的趋势。众所周知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1968年作过一次的“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验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细微之处体现本质,相信教师关注细节,关注生物教学中每时每刻出现的师生心理活动,预期各种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效果并提早設计加以利用,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这门教学艺术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