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中国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

2014-04-29花建

关键词:文化建设

[摘要]推动文化建设主体多样化,是实现中国作为世界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要让各种文化资源充分涌流,激发广大国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优化文化主体的结构比例,培育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发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鼓励创新型主体的文化DNA。

[关键词]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创造活力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200320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建设主体多样化的目的,是立足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时代特点,着眼于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通过培育多元化文化建设主体,让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充分涌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培育文化创造活力的社会基础

文化主体多元化建设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社会基础。人类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创造,文化成果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创新,创新是突破前人的水平而贡献新理念、内容、产品、形式的能力,而培育文化创造活力的基础必然是多元化的文化主体。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所指出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遗产和智慧密码,是激发人类创造活力的基础:“正如生物多样性对自然界来说是必需的一样,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也是必需的。”①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科波娃在上海世博园的联合国馆内,发布了联合国成立65年第一份有关世界文化的报告《着力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间对话》,她进一步分析指出:创造力是文化多样性之本,文化多样性本身又会增强创造力。她强烈地呼吁:“各国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在促进文化多样性上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这样的投资又会换来哪些回报?答案就是推动可持续发展。”②

从纵向的文化谱系研究角度看,人类历史上最有作为、创造成果最为辉煌的时代,正是文化主体最为多样、包容性最为丰富的时期。大量历史案例证明:一个国家和城市的辉煌发展只有在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各种文化创造和而不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卡尔·雅斯贝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指出:公元前800~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历史上多轮智慧的太阳共同升起的地平线。该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35度区间。多轮精神的太阳引导着人类建立“进行历史自我理解的共同框架”,各个文明群落都出现了强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等[1]。这些由多元文明实体所培育的精神导师自由而大胆,聪慧而深邃,激辩而并存,依托不同文明实体孕育和衰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了哲学、伦理、数学、法律、天文、地理、军事、美学、文学、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根本性命题,在他们的率领下,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这几个地方的先民们真正开始用理智的方法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建立了多元的宗教。它们超越了原始文化的范畴,为以后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开创了基础,至今照耀着人类追求理想和正义的前驱道路。

第12卷第2期花建:推动中国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4月

从横向的文化空间形态角度看,历史发展中众多交错的线性次序关系,往往在特定的空间形成了有意义的连接。正是那些汇聚和包容了多条文化谱系,吸纳了多元文化建设主体,犹如江海交汇处之富饶三角洲一样的地方,才能孕育出澎湃汹涌、辐射周边、影响世界的文化活力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4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创意城市,这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生动案例。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等指出的:倡导“创意城市”的意义,超越了狭义的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因为“城市有一种关键资源——它的人民,人的智慧、欲望、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取代了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市场通路成为城市的资源,……将决定城市是否拥有成功的未来。”[2]一个国家拥有“创意城市”的数量,成为发展多元文化和创意经济的世界级标志。而从“创意城市”分布的全球版图上看,那些历史古老、文脉久远但是缺乏现代多元文化活力的地区,如非洲、俄罗斯、南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创意城市”极为稀少;而全球范围内三个“创意城市”最集中的区域:东亚、北美、欧洲西部,恰恰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相互交融、本土文脉与外来文化密集交往、产业转型与文化更替频繁展开的热土,也是创造和引领了現代文化潮流的主要源头地区。其中,神户是日本最早向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名古屋是日本近代产业集聚和发展的中心,首尔是韩国联系国际经济和文化的主要枢纽,而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是中国对外开放度最高、吸引外资和开展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城市,至于成都则多次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城市之一,体现了中国城市海纳百川、包容多元的胸怀,正所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历史的经验和国际的比较,在知识经线与智慧纬线的交织中,为当代人弹奏起一首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奏鸣曲,那就是:激发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必须在一个宽松自由、包容多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下才能实现,必须在鼓励多元文化主体,推崇和而不同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必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基础设施和充沛投入的交融汇流中才能形成,必须在开放与包容、与全球各种文化实体密切交流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二、优化文化主体的结构比例

一个国家和城市推动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具有多层次的构造。它需要来自本土、外地和国际的各类文化主体,需要来自科技、艺术、金融、工业、贸易、媒体、文博等各个领域的资源和人才,也包含着各类文化企业、社团、基金会、私人机构的配比,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建设主体焕发自我组织活力的“密码图”。

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是由文化产品的价值特色和生产形态所需求的。因为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其核心的精神和符号价值,远比其自身的实用功能要来得更为重要,正如向勇教授所指出的:它包括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等三种样式。膜拜价值是经由文化产品的原真性、在地性和距离性所带来的“光韵体验”;展示价值是经由文化产品的复制性、在场性和介入性带来的“震撼体验”;体验价值是经由文化产品的娱乐性、互动性和时尚性带来的“交感体验”。见向勇:《超越硬创新:从软创新到巧创新——在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的演讲》。

为了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价值,人类的文化生产组织方式先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代以前,在文化产业领域流行的“福特主义Fordism”强调效率与功能,以及流水线式的大生产模式。像洛杉矶的好莱坞大片厂、日本的松竹映画、NHK、香港邵氏电影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而1990年代以后,后福特主义(post Fordism)模式逐渐成为文化生产主流,强调专业人员的聘雇弹性化、项目的专业外包、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工作室的灵活组合等,而且需要大量配套服务的中介机构、基金会、非营利机构和以承担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社会企业”,以及像香港西九龙文化管理局那样与政府“一臂之遥”,却能推动超大型文化项目开发的法人机构,香港西九龙文化管理局是与政府“一臂之遥”的法人机构,它受政府委托推动大型文化项目的开发。2008年2月香港立法会批准成立该法定机构——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同时,通过了一笔216亿港元拨款予该局,建设占地面积40多公顷的西九龙文化区。形成多中心、多层次、多种联系的文化生产网络。

21世纪文化生产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规模、层次、专长、背景更加多元的文化生态体系。从文化创造之投入产出的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文化建设主体的发展壮大依赖于各类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地产等的获得情况。而资源的获得必须是多样的渠道和来源,不但需要政府的拨款等扶持和文化机构的自我造血功能,也需要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以及各种文化基金会的筹资渠道、社会组织和私人的捐赠等,这也是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内容。杨绍林先生指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6个国家在剧院收入中:自我经营收费(自给率)46%,公共资助46%,民间捐赠8%,扣除民间捐赠受外部条件影响等不确定因素,自营与公共资助占比正好是50%,而动员大量的公共资助必然要依托各种民办非企组织和文化基金会,进行募集、推广、评估、中介、代理等工作[3],这说明文化企业和机构的成长,必须获得多元化的资源渠道,不能偏袒或者依赖于单一的来源,犹如人体必须获得多样化的营养,才能生机勃勃一样。这正是纽约、伦敦、香港等城市鼓励大量NGO即民办非营利机构和文化基金会参与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在培育多元文化主体,推动文化机制创新,在发挥文化创造活力方面大有可为的领域。

根据中国香港、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城市有关研究数据,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企业、文化社团及民办非企组织、文化类基金会等三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一般为100∶10∶1,也就是以文化企业的数量为参照,文化社团及民办非企约占文化企业的10%,文化类基金会约占文化企业的1%。这就犹如一座茂密的热带雨林,不但有巨大的乔木,而且要有丰富多彩的灌木林和花朵草坪,这样才能吸引飞禽走兽、招蜂惹蝶,授受花粉,形成一种相互依托和交叉拉动的文化生态结构。

根据我们对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有关专家的访谈可知,美国现有全国性基金会5万多家,其中有广泛影响的包括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等,约为1000多家,总资产约4500亿美元。而在纽约的全国性基金会就有7000多家。根据2012年美國基金会中心提供的《美国基金会年鉴》披露,资产在300万美元以上,年捐款在20万美元以上的基金会共有11000多家,占基金会总数的1/4,捐款总额占90%以上。 参看:美国基金会中心:Foundation Center http:// fdncenter.org;美国国家慈善数据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haritable Statistics(NCCS),http://nccsdataweb.urban.org。这是纽约等美国大都市培育多元文化主体的重要资金来源。

对比中国的情况,截至2011年11月,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508万个。在所有上述法人单位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经营性单位有42万个左右;执行事业、社团及其他单位会计制度的公益性单位有65万个;其他单位2万多个。 文资网:《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2011年12月30日,http://www.ccizone.com/html/77/n3877.html。 而截至2012年底,各类全国性社会组织共有1600家,其中全国性的民办非企39家,基金会127家,学术性社团600多家。其中主业为文化类的社会组织不到1/4。特别是文化类基金会,作为专门从事文化类资金筹集和运作的机构,不到30家,后者数量太少,大大限制了社会资金通过文化类基金会等渠道筹款和运作效率。按照前面所说的文化企业、文化类民办非企单位、文化基金会的数量100∶10∶1的比例,相对于全国文化企业经营性单位41万家的数量,全国各地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包括在省市县注册的,至少可以达到4万家,各类文化类基金会可以达到4000家左右。这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13亿人口、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来说,绝对数量也不算多。目前,社会上许多企业、团体、私人都有出资建立文化类民办非企和文化基金会的愿望,但是受到现有政策的限制而无法实现。有鉴于此,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应该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积极探索发展各类文化类社会组织,扩大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渠道,让各种文化资源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

三、培育多元主体成长的优良环境

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多元化主体,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正如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在谈到“人造科学”时所说:1.社会系统是设计出来的,而非自然命定的;2.设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可以在过程中不断改变将要实现的目标;3.良好的设计往往鼓励看问题的新鲜角度,追求更加有价值的理想和更加睿智的路径。参见Herbert A Simon: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 Journal of Economic Prespective, 1991(02),P28。如何“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探索培育多元文化主体和创意阶层茁壮成长的环境和路径,这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一个前沿领域。

美国学者佛罗里达提出包括“人才、科技、包容性”的3T模型;科瑞德基于美国纽约文化和艺术行业集中度的分析,提出了创意经济集中在具有原创性和创新型领域的结论;香港学者许焯权提出需要文化资本、制度资本、社会资本、人才资本相聚的5C模型等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创意指数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委托顾问报告》2004年12月,第22页。,都给人们提出了富有启发的思路。其中尤其是制度创新和制度质量,包括制度的灵活性、宽容度、弹性,更成为集聚多元创造主体的一把钥匙。美国有两个案例成为发人深省的“智慧果”:首先是好莱坞作为全球电影之都的崛起。美国电影最早崛起于美国东海岸的新泽西和纽约一带,而拍摄制作电影的全部专利,几乎都被爱迪生控制的通用电气公司所垄断,后者雇佣的律师严密监控着纽约和新泽西一带,向每一家电影制片商收取名目繁多的专利费。而偏僻的好莱坞小镇远在美国西海岸,距离大洛杉矶市有90多英里,当时公路设施很差,驾车从洛杉矶到好莱坞至少要一整天,加上加利福尼亚州的专利制度本来就比较松弛,当地良好的滨海气候和太平洋沿岸的多元文化元素,更吸引了电影制片商们从东到西,纷至沓来,终于从一个偏远小镇崛起成为电影产业的中心。第二颗智慧果是IT革命的发祥之地硅谷,这里培育了苹果、皮克斯、Facebook、甲骨文等一系列国际级的信息、创意和动画巨头,它们的助产士就是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在VC问世之初,受到美联储的严厉监管和限制,尤其是在东部的纽约等大都市监管更严密;而在偏远的加州圣克拉拉山谷——硅谷,各类监管鞭长莫及,VC犹如另类仙人掌而茁壮成长,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终于形成火山爆发般的能量,托举出傲视群雄的新兴产业集群。硅谷面积为47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2013年贡献的GDP高达2580亿美元。在硅谷排名前10名的公司,个个都富可敌国。

从好莱坞到硅谷的文化科技孵化奇迹,启发我们:一个区域能否成为优秀文化主体的孕育之地,不完全取决于是否在人口稠密的国际大都市,也不一定要在交通发达、工商繁华的通都大邑,更不一定在文脉深厚、历史悠久的名城胜地,相反,它取决于能否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培育环境体系,它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对文化资源的尊重和保护,文化的成就总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经过大浪淘沙式的检验,人类文明的核心密码就隐藏在历史的遗产中,为人类在未来开拓生存空间和应对未知的难题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源。传承和开发文化资源的能力,成为文化培养力的第一要务。

第二,政策保障与资金投入,强调文化创造主体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大规模投入,包括政府、企业、私营机构、社团机构、各类基金会和私人投资等,包括风险投资VC等新型的金融运作模式,而这种投入需要公共政策的制度性框架和清廉有效的行政来保障。

第三,社会开放与文化多样性,强调文化创造主体需要以人的自由想像、创意培育和天分开发作为发展基础,所以需要在多元的交融中激发精神活力。诚如佛罗里达所说:“金钱买不到热情……有吸引力的地方不一定是大城市,但一定是具有世界观念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让他们自在安逸的同侪团体,也可以找到足以带给他们刺激的其他团队。”“美好的城市有两个特点:可以容忍陌生人,却无法容忍平庸。”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新贵:启动新新经济的箐英势力》,郑应瑗译,台北:台湾宝鼎出版有限公司;日月文化股份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25页。

第四,基础设施与人才培养,强调文化培养力必须依托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条件,建立在良好的科技基础之上而极大地释放人的文化创造活力。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培养力(Empowerment)”,意为“使能够,赋权于”,兼顾了各类社会群体的分享,使得文化环境与文化人才的培育具有更广泛的涵盖性。台湾财团法人台湾智库:《台湾文化指标TWCI——建构兼具气质与实质的永续台湾文化指标系统》,第16页。

第五,階段目标与社会协调,培育文化创造主体,不能脱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背景,而必须与国家和城市在现阶段面对的挑战相结合,比如产业结构的转型、寻求更有活力的金融体系,摆脱贫困和扩大就业等,相互协调起来。因为在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阶段上,文化创造的任务和重点是不同的。

图1培育多元文化主体的环境五要素

正是在培育多元文化创造主体的全球竞争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浙江横店就是一颗文化创造主体集聚和培育的“智慧果”。横店处浙江中西部丘陵地区,至今还未通铁路和航空,离它最近的义乌火车站有38公里,横店所在的东阳(县级市)人口为80多万,历史上没有拍摄电影的基础。但是,横店集团从“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从1990年代后期为《鸦片战争》提供外景服务起步,开创出一条全新的影视产业发展道路,成为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和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外景拍摄和服务基地之一。自2004年成立到2012年,实验区影视企业先后拍摄影视剧25000多部(集),占全国古装片数量的2/5,累计完成营业收入200多亿元,上缴税费近20亿元。2012年横店在全国控股或参股的电影院线累计开业33家影城,稳居全国十大电影院线之列,实现票房收入75亿元。

横店培育大规模的影视产业,与横店人真诚地海纳百川,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全方位提供服务密切相关。横店影视产业收入从2004年的3700万猛增到2005年的4亿多,又一路飙升到2010年的491亿元、2012年的132亿元,其重要原因是横店在全国从2005年率先实施了所有剧组入驻横店免收场租费,同时全方位提供器材租赁、后期制作、专业培训、群众演员、后勤保障等服务,大大降低了影视企业成本;从提供影视外景拍摄服务,逐渐扩大到后期制作、影视投资、电影院线、人才培训、衍生产品、会展博览等全产业链服务,并且发展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吸引游客达1200多万人次。[4]

意味深长的是,与首都的“北漂”相对应,2012年横店影视节首创“横漂奖”,以延揽影视表演人才,让优秀的“横漂”人才脱颖而出,获得了海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2012年横店常年提供规范服务的“横漂”群众演员达10100多人以上数据包括横店群众演员公会统一管理的人员数量等,来自我们课题组2013~2014年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多次进行的实地调研。,2012年横店影视产业收入高达到7811亿元,截至2013年7月,注册入驻横店的影视企业多达517家,包括器材租赁、影视拍摄、后期制作、专业培训、群众演员等多个环节的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影视产业链。而西部一个近1亿人口的大省,2013年的影视企业才不到200家。可见: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改造环境,智慧形成奇迹!图2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入驻影视企业的数量

四、依托科技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培育多元文化主体,必须密切关注当代科技进步的潮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径。2012年8月颁布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需求,促进有利于文化和科技有机融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这是培育多元文化主体的强大引擎。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艺术生产的规律,艺术生产虽然是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具有不平衡性,但它具有一般人类生产的规律,即都是生产者通过一定的工具加工、改造生产对象、创造产品的动态活动过程。[5]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从几何学到电学,从无线电技术到互联网技术,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化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为培育和集聚更多的文化创造主体,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从总体上看,互联网特性可以表述为三个化:无形化、国际化、去中心化。互联网特性是传播点对点、信息匹配化民主,因為互联网是由无数个小点组成一个网络,再由网络中心分发信息至每个点。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升级和普及,让信息传播变得更为迅速、便捷,信息越来越对称。借助互联网思维,从事文化创造的企业和其他主体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目标用户,针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服务,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快速反应,让他们一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去,等于把文化创造的主体成百倍地扩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组织”而催生出大量的文化主体新模式。

比如:国民广泛参与文化艺术创作的“众筹”模式。众筹的概念兴起于美国一家网站,最初是孤军奋斗的艺术家们向支持者筹措资金的一个无奈之举,现已演变成文化企业为项目争取资金的一个渠道。2012年末,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向社会提出“艺术树运动”,包括“一人一棵艺术树”和“一企业一棵艺术树”两种参与方式。普通民众每月出3000韩元就可以“种”下一棵艺术树,这些资金用来支援文化艺术疏外阶层韩国将弱势群体称为“疏外阶层”,指的是被社会主流疏远、冷落和排斥的群体。,扶持新锐艺术家、推动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等。从2012年1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参与这项活动的韩国民众超过17万人,种下了79万棵艺术树,募集资金237亿韩元。中国的众筹也是风风火火,2013年末,《快乐男声》主题电影在20天内成功在众筹网上筹得501万元,创中国电影众筹融资金额纪录,此外,动画电影《大鱼海棠》通过众筹融资近160万元,动漫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募资超过137万元等,说明大量观众越来越广泛介入电影电视投资,而成为创造主体的组成部分。

又如:观众参与视频传输的YOUTUBE模式。它使全球广大民众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技术要求,向视频分享网站上传自己贡献的视频,包括纪录片、微电影、专题片等,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邀集讨论和分享。YOUTUBE模式一开始被许多人认为是小青年圈内的自娱自乐,但是它的便捷、快速和民主化,吸引了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最近,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的研究报告指出:以YOUTUBE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巨头正在引领一轮新的发展势头。2010年YOUTUBE每月的视频观看次数为620亿人次,2011年为860亿,2012年为980亿,2013年达到了1300亿。Google在2006年投入165亿美元收购了当时成立仅一年的YOUTUBE。2013年Google在YOUTUBE上的年收入为30多亿美元。[6]这样快速增长的投资和产出效益体现了多元文化主体参与下,文化资源、文化产权和文化未来预期效益的资本化。

再如:网络作者与读者互动的新文学平台模式。以盛大文学等为代表,网络作者与读者互动的新文学平台吸引了全球数亿中文文学爱好者。经过近15年的发展,网络文学的自然增长率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10年前中国网民为8000万人,如今已经达到6亿多人,其中文学网民达42%,约25亿人。尤其是2010年移动互联网平台建立后,网络文学的直接收入几乎每年都以超过50%的幅度增长,从不足10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60亿元。[7]大量情趣不同、爱好多样的小众群体通过无所不在的移动互联网连接到一个巨大的网络文学平台上,把数字化时代的“长尾理论”演绎得淋漓尽致。中国作协牵头成立的全国网络文学重要园地工作联席会议,已经汇聚了盛大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等20多家文学网站。

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模式,有的已经趋向成熟,有的正在踉跄学步,必将经历一个潮起潮落的优胜劣汰过程。而更重要的是,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网的科技成果,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将愈加汹涌澎湃,并且胁裹更多的主体参与到这个巨大的潮流中去,形成一股强大的动量。正如澳大利亚学者马克·罗德在《大动量——什么控制了我们的世界?》中所指出的“这与量子物理中的‘场的理论类似:动量将各种分散的力量协调在一起,并推动人们朝着每一个方向前进。群体中的成员同样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情绪或能量,从而更愿意从‘场中接收其他成员的信息,好像那就是他们自己的。”[8]这就要求中国在推动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进程中,要更加关注各类主体的自主创造活力,更加关注他们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大动量”,更加善于把这样惊人的动量释放出来,成为造福全社会的文化财富。

五、鼓励创业型主体的文化DNA

一个文化强国需要的多元文化建设主体,其中最宝贵、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意、创新、创业之组织文化的优秀主体,可以描绘为具有创新DNA的活力主体。它们包括各种文化企业、机构、组织、非营利机构、研究机构、个人工作室等,这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突破平庸、迎接挑战、引领潮流的强力集团军。

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埃德加·沙因指出:企业和组织文化是在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且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它不但包括了一个组织要追求的核心目标,而且反映了关于真理、时空、人性和理想的更深层次观念。由此,具有优良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的群体,将随着竞争的展开和困难的磨砺,越来越显示出长远的活力和巨大的能量。[9]

2012年2月,美国物理学家马克·P.米尔斯(MARK P.MILLS)、工程与应用专家朱勒M.奥迪诺(JULIO M.OTTINO)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科技变革将引领新的经济繁荣》的重要文章,指出:美国社会真正的竞争力是它特有的文化,这是美国在历史上立国并且战胜诸多挑战的根本优势:“美国文化尤其适用于充满动荡和挑战的年代。文化无法在一夜之间改变或复制,它是一个拥有高度惯性的民族所具备的一种特征。我们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些不容置疑的强大特征,即开放的心态、敢于冒险、勤劳、富有趣味性,以及对于初生创意至关重要的、挑战权威的思维方式。其他哪个国家有可能冒出苹果公司(Apple)或者是乔布斯(Steve Jobs)?”[10]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深层次分析表明:硅谷就经历了五次大的产业升级,小规模的产业转型更是频繁发生,恰恰是强烈的创新文化成为硅谷长盛不衰的内驱动力。

我们课题组在张江文化产业园、金桥网络文化产业园、外高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國家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访谈过60多家文化企业和机构,包括盛大文学、盛大游戏、华策影视、PPLive、河马等知名企业,其中有诸多从硅谷回来和本土崛起的创业精英,他们多谈及:创业不仅包括生存型创业,也包括机会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等。不断地有青年一代成功创业,是推动一个城市经济和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不能再像前三十年一样主要依赖于投资和政策,而必须将创业的成功作为主要驱动力。

环顾全国,富有创新锐气,敢于进行跨业开发,具有强烈创新型文化DNA,在海内外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主体还不多,类似硅谷的创新型文化DNA和新锐集群还比较缺乏。相反却有不少企业滋生出依赖政府资助,依托园区的扶持政策、不思进取的惰性。在许多文化机构和组织中,平庸守成的理念和安于现状的情绪普遍存在,一些国有控股的文化行业性集团,拥有了大量垄断性资源,被原有的管理框框和行政官员思维所束缚。它们的增长速度和扩张活力,与民营资本为主的万达、腾讯、阿里巴巴、宋城、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小马奔腾、盛大等难以同日而语。

从2013年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企业10强、文化上市公司10强,和最具成长性的文化企业10强的排行榜上,可以发现腾讯、星空华文传媒、东方财富、分众传媒、百视通等一批新锐企业[11],他们的文化血统DNA可谓意味深长。其中有的是来自IT的行业先锋,有的是从民营房地产企业横向杀出的一支劲旅,有的是中资企业并购海外卫视频道的创举,还有的是金融业、互联网产业和文化服务业的混血儿。正因他们是群雄荟萃,各自杀开的一条血路,所以,他们的文化DNA具有更加强烈的危机意识、挑战勇气、跨界思维和冒险精神。比如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腾讯所开发的QQ已经成为全国使用人数最多的即时信息平台,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腾讯也是全国网络游戏市场的三巨头之首,全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平台。它在2013年2月的市值人民币折算达409611亿元数据来源:和讯网,2013年2月18日,http://www.hexun.com。。腾讯的领军人物马化腾最强调抓住机遇、及时行动,“顺应潮流的勇气”。他最近指出:柯达公司等巨人稍有不慎,没有跟上数字化、信息化的形势,很快轰然倒下了;这些企业巨人倒下时,身体还是暖的!有人说腾讯拿到了所谓的移动互联网“船票”,其实,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走到终点。腾讯一定要深思这个行业该怎么发展。在拥抱潮流中表现出巨大的勇气,来适应未来的发展[12]。

面向21世纪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大潮流,中国推动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要把鼓励文化领域的创业者作为主流,激励他们形成一个创建个人王国的梦想,“敢于超越,王者归来,”激励他们形成一种征服和战斗的欲望,为了证明自己比其他人强大,不在意成功带来的财富,而更在乎挑战扑面的潮流,享受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中国推动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应该鼓励具有革命性思维的创新人士,而不是因循守旧的从业者,更不是官僚层级中唯唯诺诺的跟随者。文化建设多元化的主体,应该率先通过创业将资源从低效率转移到高效率之中,发现了新的商业机会和资源,用新的资源组合完成资源配置。中国的城市应该更加鼓励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文化氛围,让这样的文化DNA弥漫于城市的土壤和空气中,推动更多的国民特别是青年人从“生存型创业”走向“机会型创业”与“创新型创业”,在祖国大地上释放出巨大的文化财富,让世界文化强国的梦想早日在中国成为伟大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2]联合国贸发会议等联合编写:《创意经济报告2010》, 台北:师大书院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2页。

[3]杨绍林:《剧场管理评价体系构成初探》,《中国文化报》2013年8月12日,第3版。

[4]杨元:《横店帝国里的中国梦》,《钱江晚报》2014年3月11日,第86版。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296页。

[6]花建:《面对全球文化流动的前瞻视野和应对策略》,《中国文化报》2014年2月12日,第7版。

[7]马季:《网络文学面临“升级”的大考》,《羊城晚报》2014年2月16日,第B2版。

[8]马克·罗德:《大动量——什么控制了我们的世界?》,于卉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

[9][美] 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马红宇、王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0、18页。

[10]马克·P.米尔斯、朱勒M.奥迪诺:《科技变革即将引领新的经济繁荣》,《华尔街日报》2012年2月22日,第8版。

[11]陈少峰主编:《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3年》,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352-357页。

[12]马化腾:《为了抓住机遇,必须及时行动》,《讲刊》2014年第3期。

On Promoting Divers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ubjects

——Innovative Ideas and Implementing Focuses

HUA Jian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235,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subject diversity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China as a powerful cultural country. We should open various cultural resources,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optimiz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ultural subject perceivers, cultivate tolerance social environment, play driving forc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ncourage innovative culture DNA.

Key words:cultural construction; subjects diversification; creative vitality

(TrZhang Jing; Cui Xianquan)

(責任编辑孙俊青)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
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浅谈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秦皇岛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联动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