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斗茶:茶文化的新传承
2014-04-29华慧水
华慧水
2014年4月26日到27日,在浙江德清,“武林斗茶大会第一届德清会”隆重举行。斗茶又重新出现在大众的面前。
在斗诗、斗字、斗禽、斗虫、斗联、斗酒、斗琴、斗歌等诸多“斗”的活动中,最富人文情趣的应该是斗茶。
“斗茶”活动起源于唐代,那时候叫做“茗战”,最初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较新茶优劣的一项活动。宋代时喝茶之风盛行,雅致的文人墨客们对品茶逐渐形成一套规则,非常讲究饮茶的程序和容器,互相比拼所饮茶的优劣,逐渐形成了斗茶的风气。宋代焙茶的技术已很成熟,范仲淹写了一首《斗茶歌》,很是有趣:“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据说,斗茶高手可以用同样的茶叶冲泡出完全不一样的味道。比如蔡襄和苏轼的斗茶就各有特色,蔡襄泡的茶有“松枝香”,而苏轼泡的茶有“竹香”。这说明,宋代的斗茶已经是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情趣活动了。
“一届”:重拾历史茶俗
虽然是第一届斗茶活动,但因德清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县茶文化研究会等相关组织、部门的努力,斗茶会搞得有声有色,颇为成功。在当地最大的千秋广场上,摆出了三十几张展台。各地的选手们纷纷拿出了新采摘与烘炒的春茶以及珍藏的上好茶叶,用精心布置的茶具、茶点、摆件,把传统茶文化的内涵诠释得多姿多彩。
比如,一位选手别出心裁地在展台上设计了清水假山,水中有红色的金鱼。茶叶茶具点缀水间,让人观水色、闻茶香、品茶味,得到了莫大的享受。另一位选手摆出了一组青瓷盖碗,在白色竹席、翠色洗具的衬托下莹莹发亮,精致细腻宁静。
台下是各个展台别具一格、互不相同的布置,台上则不停上演着传统的茶艺茶道表演,让观众们目不暇接,大呼过瘾。
为什么第一届武林斗茶大会选择在德清举办?听了这个问题,德清县农业局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胡建平的回答是,德清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和重拾古代斗茶风俗的主题是不谋而合的。
德清的传统名茶莫干黄芽茶历史悠久,相传在晋代就有僧侣上山结庵种茶,据宋《天池记》载:“浙,莫干山土人以茶为业,隙地皆种茶。”明朝文人诗僧游莫干山时,对莫干山茶有较多记载,其中诗僧圆信写道:“帘卷春风啼晚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莫干山芽茶形似雀舌,色泽嫩黄,清香飘逸,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莫干山黄茶才见之于市。新中国建立后,莫干山区改制炒青绿茶,莫干山黄茶散见于山民茶农。1956年春,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茶叶系庄晚芳教授在莫干山休养,一日,他遇见一位卖茶的老妇,索价10元一斤,询问茶产何地?老妇笑而不言。庄晚芳认为这是本山土茶,买了一些品尝,觉得香味极好,足以与其他名茶媲美,便赋诗道:"试把黄芽泉水烹,香佳味美不虚名。塔山古产今何在?卖者何来实未明。”直至1979年,在庄晚芳、张堂恒教授的指导下,名茶“莫干黄芽”在南路西坞顶茶场诞生。
“莫干黄芽”用一芽一叶的芽茶制成,据说每公斤有6.5万—8万朵芽茶,炒制中有半小时的焖黄工艺,因而色泽金黄多毫,芳香醇和,味甜鲜爽,堪称是茶中精品。在安吉白茶、长兴紫笋茶名声渐响时,“莫干黄芽”以其独特的神形气韵,牢牢抓住茶客们的嗅觉味蕾,令他们魂牵梦绕。
这次武林斗茶大会里,经过品牌化运作的黄茶精品,出现在斗茶现场,赢得不少叫好声。
“二赛”:吸引全国茶人
但这次武林斗茶,绝非德清人的“专场”,来自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市的选手们济济一堂,参加了仿宋斗茶和泡茶PK两项比赛。在众多来宾和媒体的面前展示了自家的好茶和高超的泡茶手法。
比赛评委、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告诉我,比赛的评分标准很细致,包括茶叶的好坏、泡茶的手法、茶汤的颜色和滋味、选手的服饰和茶道礼仪等等。评分的过程也很严谨,采取由多位评委共同打分,取其有效值的方法。“茶汤的颜色和滋味还是占到分数的大头,起码50%以上,而服饰和礼仪占分较少,只有20%。我们也想通过比赛告诉更多人,一样的茶叶,不同的人来泡,滋味确实会有很大差别。”虞富莲说。
经过一天的比赛,来自临安市茶文化研究会的选手陈泠以无可争议的茶道茶艺夺得了仿宋斗茶和泡茶PK两项比赛的双料冠军。但其他选手也并未因此而气馁。大家秉承了茶道中“精行俭德”的茶德和“清敬和美”的传统,在细腻宁静的氛围中交流心得。
来自德清三合乡的选手王永梅就是其中之一。她带来的烘豆茶是德清最古老也是流传最广的茶叶。早在远古时期,德清的原始住民已经在吃这种茶了。王永梅告诉我德清当地的传说:当初防风氏率众治水,人们就将烘青豆、野芝麻、橘子皮、胡萝卜等和茶叶一起水煮,既饮又食,解渴充饥。
这种食茶风俗至今仍在德清三合一带流传,现称“烘豆茶”。一泡开来,红黄绿白各色齐全,香味醇和,十分好喝。王旭烽在小说《南方有嘉木》一书中写道,“烘豆茶”是咸茶一支,出自德清。因而在该书的故事情节里,杭家有一媳妇就是娶自德清,做得一手上好的“烘豆茶”。
“四进”:结合群众文化
德清县分管农业的陈健副县长也来到斗茶大会现场。当旁人问及,为什么德清要花大力气重振“斗茶”这种反映古人生活情趣的风俗呢?
陈健的回答是,斗茶作为一项可看性很强、表演意味浓重的活动,和德清当地推进茶文化“四进”,把茶文化和群众文化结合起来的想法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所谓“四进”,指的是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陈健说,除了办好首届斗茶大会外,今年德清还有许多相关活动,包括组织茶文化培训,组建德清县茶艺表演队,协助县文化部门在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做好茶文化知识宣传,指导乡村、社区开展茶文化普及等。
把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天的群众文化相结合,德清在这方面无疑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德清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费罗坤透露,接下来,德清还要把茶文化和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在莫干山景区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洋家乐”推广茶文化,让更多的中外游客、来宾品尝德清香茗,走读德清茶园,也让更多的当地人传承、传播德清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