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4-04-29陈悦
【内容提要】 民办高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出发,提出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突破民办高校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该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成长成才、高校信誉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 陈悦,南京审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5-0017-03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及教育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民办高校概莫能外。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讲,民办高校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境。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就业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
1.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优势
首先,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由于民办高校收费高于同批次的公办院校,家长与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必将专业选择与毕业后的就业相联系,因此,设有更多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符合市场运行规律专业的民办高校更有竞争力。就南京审计学院而言,目前设有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等专业,此类专业迎合了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市场规律。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一些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辅修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其次,民办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入学起点相对较低,能正视自身的差异与不足,大部分学生能充分利用大学四年时间,积极参加校内各种团体及校外社会实践,弥补自身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就这两点而言,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劣势
第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及挫败心理。由于高考入学起点低于同批次公办院校,部分学生潜意识里存在“低人一等”的感觉,以致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展示自我。第二,民办高校的教学资源配备不完善。由于民办高校发展时间较短,近年来又不断扩招,使得师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短时间内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带来不利影响。第三,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明显劣势。由于相对较高的学费带来的快速追求高回报的心理,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期望留在大中型城市工作,而不愿去基层、西部等非常需要人才的地方。第四,社会用人观念滞后,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存在偏见。认为民办高校过分看重利益,轻视人才培育质量进而怀疑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地位等观念大量存在。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民办高校树立品牌,提升办学竞争力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就业率成为各民办高校评比的重要指标,更是检验其教育质量的试金石。所以,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让职业指导、职业规划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功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明确方向、积极进取,改变由于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缺乏而造成的违规行为多发的局面。总之,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可以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民办高校的就业率进而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美誉度。
2. 帮助学生正视就业压力,努力提升自我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从“国家统包统分”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转变。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获得就业能力、掌握谋生手段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高校要尽早对学生的就业、职业规划及人生发展给予全面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高校及早介入,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并开展有目的的系统训练,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他们从“为父母、教师”学习转变到自觉地、有目的地“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学习,主动制定学习计划,提升就业竞争力,也为其一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1. 职业生涯规划界定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具备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持续性。可行性原则即在对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时,要有事实依据,将主客观情况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适时性原则即在设定目标、预测未来行动方案时,应有时间、时序上的妥善安排;适应性原则即针对可预测到的多种可变因素,对职业规划进行弹性完善;持续性原则即要求职业生涯规划在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能够连贯衔接。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
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这仅是职业规划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估,真正了解自己,为将来的事业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分为自我评估、环境评估、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生涯策略、评估和反馈等五个方面。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就是对个人的基本情况、个性心理特征进行评价,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也就是对个人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专业特点等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的心理测评方法、人才测评考量表及计算机技术等,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必须要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2)环境评估。环境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自身在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的要求及自身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务实的作用。职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行业环境及内部环境三种,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体制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和主流价值观等;行业环境主要指行业发展现状、国内外该行业的影响及该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内部环境指企业实力、企业文化及领导者的素质和价值观、企业制度等等。
(3)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选择正确与否是关系到事业成功的关键。职业选择就是对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它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一种构想和规划。职业选择往往与社会生活中该职业的声望和个人择业倾向密切相关。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的权力、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景等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影响人们对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包括职业的社会功能、职业要求、职业报酬、职业环境等等。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时,应把个人职业目标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有现实的可行性。同时职业目标又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职业规划的顶点,短期目标则是近期素质能力的提高等等。
(4)职业生涯策略。职业生涯策略是指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措施,它是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保证。由于职业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也即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将职业目标转变成职业成功,需要将目标细化成具体的行动方案,因此必须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观念、潜能等进行分析,将之与目标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与自身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每个具体目标任务的完成,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5)评估与反馈。由于现实社会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会使最初制订的职业目标与目标的实现有所偏差,这时职业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职业评估是运用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各种测试手段和方法对职场人士或将步入职场的人士进行的一系列客观评价,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反省、检验策略方案是否恰当,进而对规划目标和行动方案做出修正或调整,作为下一轮职业生涯设计的依据,从而保证人生理想的最终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估与反馈调整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走向成功的过程。
四、民办高校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需要政府出台多种政策给予支持,更需要用人单位以宽容、公正的态度对待民办高校毕业生。此外,民办高校及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课,让学生了解一些职业内容和特点,中学阶段则有职业指导、升学指导等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在中小学阶段职业教育的缺失,加大了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责任,这与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及职业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笔者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对做好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
1.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全程指导
从大学生入学伊始,就要把职业规划作为自我发展的观念渗透给大学生并将之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做到职业规划的全程引导与教育。因为各年级学生存在差异,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尽相同。大一阶段,学校应着力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专业学习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制定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大二阶段,应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兼职工作、社会实践等等;大三临近毕业,在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准备考研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把学习目标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上,培养他们的独立创业能力;大四是一个分化期,应聘请专家为学生介绍不同行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做的规划和准备是否合理。
2. 培育学生健康的择业观及积极的就业心态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每年有近30%的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这其中还不包括“将就”、不满意就业的情况,这种形势下,许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易产生过度担忧的心理,并对就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慌情绪。由于学生的就业信心受择业观的影响,与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观和就业信心。据调查,很多大学生一心想留在大城市、政府机关工作,而且一味追求高收入。然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后,这种择业观并不现实。因此,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形式开展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响应党的号召,以大局为重,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到西部、到基层、到边远地区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将自身所学运用到基层实践中,既可以开阔眼界、磨练意志、增长才干,自己也将受益终生。
3. 帮助学生完成就业知识准备与能力准备
知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找到满意工作,能否将自己的职业蓝图变为现实。据人力资源专家分析,目前有两种人才——“通才”与“专长”最受用人单位青睐,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首先应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就业时的敲门砖。其次,还要引导大学生通过相关专业课程或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不断充实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还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包括公共知识、求职面试技巧、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等非专业知识能力方面的教育,努力帮助大学生适应用人单位选用最合适人才的选拔标准,提高其职业技能,做好就业准备。
参考文献:
[1] 贾少华.民办大学的战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冯媛媛,廖晓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述论[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 刘俊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 章达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