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四个认同”力 凝聚民族团结正能量

2014-04-29董立仁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国梦民族团结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深化对“四个认同”的认识,深入开展“四个认同”宣传教育,切实践行“四个认同”社会价值,凝聚“四个认同”能量,提高“四个认同”文化自觉等,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是创新民族工作方法、激发民族团结活力、凝聚改革正能量、维护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现实需要,更是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需要。

【关键词】 “四个认同” 民族团结 中国梦

【作者简介】 董立仁,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5-0004-04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指出:“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四个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根本和保证,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是个人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的统一,更是维护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

“四个认同”既是把全国各民族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同时还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众所周知,当前世情、党情、国情、社情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局面,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刻对“四个认同”的认识、积极宣传“四个认同”、深入开展“四个认同”教育、切实践行“四个认同”,这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以及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三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及和谐稳定创建活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是固化民族团结、维护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深化的需要。

一、“四个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四个认同”是党和国家近些年积极倡导的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增强“四个认同”的极其重要性,其目的就是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大力促进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人民幸福安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凝聚加速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要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不仅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靠雄厚的物质文明、优秀的精神文明、科学的生态文明,靠完备的制度和法治,更需要整个民族社会成员政治心理的高度认同和思想意识形态绝对统一。“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认同”一词即“认可”、“赞同”的意思,是指人们心理层次的情感和认知,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在某种程度上说,认同是人心认同问题,是人思想认识的深层次问题,因而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认同是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前提,是团结的坚实基础,通常以社会群体的感觉、情绪、意志、愿望、社会风尚、习俗等形式表现出来。认同的社会价值与自觉的、理性的意识形态共同构成社会意识,并接受意识形态指导,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约束“行为的总开关”,直接支配着一定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增强我国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以达到促进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形成实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添砖加瓦。”为此,加强对“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与实践,增强认同力,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做好民族工作、增强凝聚民族力、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阖家幸福安康,积极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大“四个认同”宣传教育力度和广泛度

1. 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宣传教育

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四个认同”的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要求。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都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我们只有把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才能拥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才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才能战胜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风险挑战,才能实现祖国统一安全,国家形象和综合国力才能享誉世界舞台,国家的软实力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久经不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就是维护民族团结,这也充分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

一个国家的国民是由各个民族的人员构成的,国家是各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政治载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祖国不仅是指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系统,同时也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民族的全体居民在内的社会共同体及其精神文化的意识形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祖国。”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祖国的主人,是祖国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我们通常把祖国比作母亲或祖先,祖国赋予我们每个人生命、生活、生产及生存环境条件。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强烈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我们每个民族、每一位国家的主人都要认识到,我们大家所生活的这个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通过共同努力缔造了我们神圣的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国家的每一位成员要深刻认识到:自觉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创造条件促进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2013年12月20日,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把“爱国”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人们的生命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进行,满足人们需要的生产劳动也是在祖国所提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中进行的。作为祖国的主人,我们秉持人人爱国责无旁贷的坚定理念。全国各民族人们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伟大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才能因民族团结而兴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因而个人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这是我们每一个国人成长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底线,换句话说是人们的政治责任。

2.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宣传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理告诉我们,区分民族有四个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认同是民族团结、和谐和凝聚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是民族认同和团结的不竭的有生力量。团结稳定是各族人民之福,分裂动乱是各族人民之祸。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是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的民族共同体的总称,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使民族的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脉相连,休戚与共。我国各民族从长期的历史经验中深刻懂得“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各民族的权利、各民族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每一个人都要树立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具有很强凝聚力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具有勤劳、智慧、勇敢的优良品质,正是由于各民族对于祖国有着很强的向心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宏伟事业中才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深刻理解和践行党中央提出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我们民族的每个成员都应明白,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只有民族和谐团结,我们民族才能振兴,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3. 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宣传教育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日趋加深。而且当下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文化是每一个国人的价值取向的坚实基础。作为海纳我国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不断久经不衰,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文化具有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征。正是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根植于当代伟大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中华文化的缔造者、受益者、传承者和忠实的捍卫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各项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在每一个民族成员深深地打下烙印。

4. 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宣传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独特创造。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作的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演讲时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使我们每一个人深刻认识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事实,正确的选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必然共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带领我们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到2012年10月份,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截至2013年12月份,中国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良好形象日益增强,都极大地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实力和凝聚力。这也充分进一步说明了尽管在当今国际风云变幻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三、把“四个认同”教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要把“四个认同”教育和实践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各民族的“四个认同”宣传教育,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与责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次重要场合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关键,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三股势力”,而且坚持“露头就严打”。要积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广泛运用文艺作品、影视节目、报刊书籍、新闻宣传等形式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各类新兴媒体,灵活多样地开展宣传,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和“四个认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宣传教育高效高质。各级统战部门要充分发挥统战干部的示范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统战成员的广泛参与作用,形成人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宣传者,更是民族团结正能量的传播者,处处讲民族团结的生动局面。

四、结束语

面对国际的复杂局面、国内改革的攻坚期,我们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坚持“四个认同”、积极宣传“四个认同”、切实践行“四个认同”,引导党员干部坚定认同的信念,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引领到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正确轨道上来。自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说促进民族团结的话,多做促进民族团结的事。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同舟共济、共同繁荣发展。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民族区域协调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明进步,为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步伐而奋斗。

责任编辑:周 俊

猜你喜欢

中国梦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