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南京的文化世家

2014-04-29孟义昭

寻根 2014年6期
关键词:梅氏世家藏书

孟义昭

藏书世家

清代南京藏书中,私家藏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藏书世家则是私家藏书的主体。

清初南京藏书世家,首推江浦丁氏。丁氏藏书,可追溯至丁玺。丁玺,字伯符,明万历年间贡生,《金陵通传》称他“笃志力学,藏书万卷”,开启了江浦丁家的藏书传统。丁玺之子丁明登,辞官归乡后,“筑园于乌龙潭,徜徉著书无间岁月”。至丁明登之子丁雄飞时,其家族藏书事业发展到了顶峰,丁氏成为江南地区著名的藏书世家。

丁雄飞,字菡生。“心太平庵”为其藏书处所,在乌龙潭畔,“庵凡三楹,两楹为书所据”。丁雄飞藏书数万卷,名闻江南。其藏书来源大致有二,一为购买所得,一为继承其父遗产。丁氏酷爱购书,其妻也有同癖,据丁雄飞说:“见书肆栉比,典册山积,五内震动,大叫欲狂,尽倾所蓄以易之。授室后,内子有同癖,结缡未十日,遂出奁中藏四笏畀予,向书隐斋得数抱而返。自后簪珥衿裙,或市或质,销于买书、写书两事,内子欣然也。”其父丁明登去世后,遗留了大量典籍,共有二十橱之多。丁雄飞将其父所遗藏书与自己的藏书汇合在一起,共同藏于心太平庵。丁雄飞不仅藏书,而且利用藏书进行著书立说,“撰述极富,著有《尊儒帖》……计九十八种,又《读书馋笔》五十卷。至所积书有《古今书目》十卷”。

乾、嘉时期,严氏是著名的藏书世家。乾隆间,“严侍读长明、洪征士象言收藏颇富,近亦散佚無存”。严长明饱读诗书,对自己要求极高,他说:“士不周览古今载籍,不遍交海内贤俊,不通知当代典章,遽欲握笔撰述,纵使信今,亦难传后。”他曾入值军机处,擢内阁侍读,但回乡丁忧后不复出仕,在南京筑“归求草堂”,“藏书二万卷,金石文字三千卷,曰哦其中”。其子严观,则利用藏书著书立说,“凡归求草堂藏书,丹黄殆遍,尤喜金石。以金陵桑梓地,旧刻湮没者既不可考,乃访其今存者拓藏之。始汉迄元,以时代为次,撰《江宁金石记》并《金石待访目》”。严观之子严元、严兆也颇能继承家学。

陶氏也是当时南京首屈一指的藏书世家。陶湘,字衡川,号秋水,一号楚渔。他致力于经训之学,酷嗜购书,故其藏书甲于江宁。据《白下琐言》载:“陶孝廉衡川先生湘,家居库司坊小园,老树饶有古趣,为阮大铖故宅,藏古书多宋元善本,子孙尚世守焉。”陶氏子孙世守其业,藏书得以不废。

嘉庆以来,甘氏后来居上,成为南京的藏书大家。甘氏本为清贫之家,至甘国栋时才因经商而颇有家业。嘉庆四年(1799年),甘家迁至南捕厅,甘国栋将堂名定为“友恭”,希望兄友弟恭的精神成为甘家历代治家、处世的准则。甘国栋有四子,分别是甘福、甘遐年、甘延年、甘鹤年。王芑孙《友恭堂记》说:“江宁甘遴士国栋,身不仕而以内行自力。四子皆能成立,悖善不怠,称家法者归焉。”事实上,也正是通过甘国栋夫妇与甘福兄弟的艰苦创业,才有了甘氏的辉煌。

甘氏藏书,实际上始于甘福。甘福的藏书楼原为甘家大院后花园内的“桐阴小筑”,姚鼐、孙星衍都曾在此与主人吟诗论道。甘福生性嗜书,积书十万余卷,于家宅之东筑“津逮楼”作为藏书之所。梅曾亮评价他说:“自敝其力与财,汲汲焉兴无便于己之利,此人以为难,而俗情所疑且笑者也。为其难而不顾疑笑于世,缓急者不敢望于所亲厚,乃乐以此自见于乡党。”

甘福致力于搜集南京乡邦文献,并将其作为“津逮楼”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其子甘熙说:“前贤著述有关乎是邦考证者,近多失传。家大人留心掌故,凡此类之书,搜访尤殷。”津逮楼所藏南京乡邦文献种类较多,较著名者有《建康实录》《六朝事迹编类》《景定建康志》《客座赘语》《金陵古今图考》《金陵梵刹志》《摄山志》《江宁金石记》等等。

甘福不仅重视藏书,而且酷爱读书,并利用藏书著书立说。据《梦六府君行述》载,甘福“春秋之暇,辄登楼静坐,浏览群书,见有嘉言懿行,辄手录之,积帙逾五六寸,曰《保彝斋日记》。尤笃好性理,如《朱子性理吟》《朱子语略》《温氏母训》《城守验方》诸书,有关于心性治功者,悉手自精校,重付剞劂,以广其传。又博采子史诸书,续纂《科名显报》《普济良方》,刊以利世”。

甘熙继承其父遗志,扩大了藏书规模。“津逮楼”藏书正是在甘熙的主持下发展到极盛,名闻海内。甘熙还利用所藏书籍,精研学问,著述极富,如《白下琐言》《桐阴随笔》《日下杂识》《金石题咏汇编》《栖霞寺志》《重修灵谷寺志》《寿石轩诗文钞》《忠义孝悌祠传赞》等。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入南京,甘家大院被毁,津逮楼也被付之一炬。

嘉、道时期,上元朱绪曾家族也藏书顿富。朱绪曾在秦淮水榭建“开卷有益斋”,聚书十余万卷,声闻海内,与甘家“津逮楼”藏书一起,“在嘉道时期的金陵并领风骚,相得益彰,为金陵文化增添了色彩”。

晚清以降,南京仍有不少藏书世家,如汪士铎、陈作霖家族。其中,汪士铎藏书共有三万余卷,在当时南京藏书家中堪称翘楚。

治学世家——以梅氏为中心

南京人杰地灵,治学世家辈出。清代南京世家大族中治学者颇多,举凡经史文章、诗词歌赋、天文历算、堪舆水利、书法绘画诸学,皆有可称之处。这些世家中,以梅氏最为典型。

梅氏自梅毂成时移籍南京。梅毂成,字玉如,号循斋,梅文鼎之孙,清代著名历算学家。因其祖梅文鼎极得康熙帝信任,梅毂成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被召入内廷,“以生员供奉蒙养斋,汇编御制天文、乐律、算法诸书”。他在内廷期间,学问精进,“圣祖授以借根方法,毂成知与古《立天元》一术同,有明三百年所不能知者,一旦复显于世”。梅毂成顿受康熙帝赏识,先后蒙赐举人、进士功名,后除以编修之职,官至左都御史。他著述极富,除撰有《增删算法统宗》十一卷、《赤水遗珍》一卷、《操缦卮言》一卷外,“国朝历法及《明史·天文志》所手定也”。梅瑴成晚年致仕后,奏请移籍南京,“以原官俸食于家”,终老于此。

梅瑴成有五子,铹、铽、钤、钫、锣,顿能继承家学,俱有学行。孙辈如梅冲,曾孙辈如梅曾亮,更是名闻当世。陈怍霖《金陵通传》对梅氏家族如此评价:“文穆以祖荫得官,益恢家学。自是以后,孝友文章代不乏人,而伯言古文竟推一时作手。桐城之盛,于此极已!”梅氏家族简要谱系如下:

梅瑴成之子梅铹、梅钫,继承家学,潜心历算,却不幸早逝。梅釴对天文历算也顿有研究,曾随其父参加相关编修事宜。据《清高宗实录》载:“刑部侍郎梅毂成暨伊子梅釴,编纂《天文》《时宪》二志,缮竣呈览。”后来,梅铽因其父而蒙赐举人功名。梅铽创立梅氏江宁支祠,置办祭田,申明宗禁,团结宗族,对梅氏家族在南京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梅鉁为乾隆年间副贡,性情至孝,其父有疾,昼夜陪侍。他工于古文,“與戴祖启、戴翼子、汪自占齐名,著有《三礼方隅》《大事论》《新晴阁诗草》”。梅锣也极重孝悌,“当兄钫病革,祷神乞代,既不起,锣痛之甚,遂不应科举以养亲”。他收藏顿富,据包世臣说:“江宁举人梅锣,举人为文穆公季子。文穆虽贫宦,然梅氏自北宋为江左甲族,闻人十数,弆藏至富。文穆又受圣祖殊遇,得秘府异珍尤多,盖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备在焉。”梅锣通小学,工八分书,著有《石居文集》。

梅锣之子梅冲为嘉庆年间举人,家学造诣颇深。《畴人传》对其评价曰:“抱村禀承家学,于诗古文词皆高出时辈,尤肆力于制艺,曾撰《离骚经解》一书行世。其所著之《勾股浅述》,盖即本先征君《勾股举隅》而详明之,并杂取《算法统宗》难题数则,附列于后。”可见,梅冲不仅通晓天文历算之学,对诗古文词也顿有建树,这对其子梅曾亮影响极深。

梅曾亮,字伯言,道光年间进士。曾亮肄业于钟山书院,极得其师姚鼐赏识。曾国藩说:“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箸(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可见,梅曾亮已成为姚鼐学问的主要传承人之一。由于管同早逝,梅曾亮成为桐城派的中流砥柱、学界一代宗师。当时,不少人都以得到梅曾亮的文字为荣。咸丰初年,梅曾亮返回南京居住。不久,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梅氏避难淮安。在此期间,南河总督杨以增助其刊刻《柏枧山房诗文集》,文集甫成,而曾亮卒。

梅氏家族中,不少女性也颇有学问。梅冲之妻侯芝,是上元进士侯学诗之女,她幼承家学,“通经史,能诗”。侯芝是清代江南地区有名的才女,号香叶阁主人,晚年致力于弹词的改写,并加序刻印。侯芝的家学造诣,也是促成其子梅曾亮学问精进的重要因素。此外,梅绍恩之妻孙氏,擅长作诗,著有《鬘云诗词稿》。

科举世家——以秦氏为例

清代南京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江南贡院吸引着大批的乡试士子,南京成为毋庸置疑的科举重地。南京的进士数量虽不及杭州、苏州、常州、嘉兴、湖州等地,所中进士却也不少。据范金民先生统计,清代南京共有进士311人,占江南地区的7.75%,其中状元3人。南京还出现了不少科举世家,最典型的莫过于秦氏,南京至今仍有“秦状元巷”这一地名。

秦氏一族,仅自秦大士以下三代,祖孙六人皆有功名,其中进士四人(含状元一人),举人二人,可谓极一时之盛。现将其谱系及主要成员功名绘制如下:

秦大士,字鲁一,一字磵泉,号秋田,清代南京著名文人。秦氏原籍安徽太平,明末动乱中,秦应瑚举家迁至南京。其曾孙即秦大士。乾隆十七年(1752年)状元。秦大士才华横溢,文章、书法俱有所长,少年时曾以润笔养家。冯金伯曾评价他说:“名儒硕德,望重一时……书法直逼欧柳,晚年兼喜绘事。尝见其为熊君楚香写竹,上题绝句云:‘三伏风生几簟寒,睡余长日自盘桓。写来竞日萧萧雨,都在潇湘竹上看。诗、字、画,洵称三绝。”秦大士诗词之作顿丰,极得袁枚赞赏,如其《游秦淮》曰:“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墙日夜枕寒津。兴亡莫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秦大士曾官至侍讲学士,负责教授皇子学问。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秦大士担任福建壬午科乡试正主考官,得士称盛。致仕后,大士卜居南京武定桥东,“为明大学士何如宠旧宅,取欧阳永叔‘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之意,名其园曰‘瞻园,日与子弟吟讽其中。年六十余卒,著有《蓬莱山樵集》”。

秦承恩,秦大士之子,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选庶吉士。承恩曾官至中央要员、封疆大吏。嘉庆十年(1805年),秦承恩迁左都御史,仍署江西巡抚。十一年五月,授工部尚书。六月,调刑部尚书。九月,署直隶总督。秦承恩不仅擅长从政之道,而且“精于考据,尤好地舆之学”。承恩有二子,皆有功名,“子耀曾,兵部候补员外郎;念曾,工部候补主事”。秦耀曾为嘉庆年间举人,工诗古文辞,著述颇丰,有《凤梨书屋文集》《铜鼓斋诗钞》《澹然居骈文》《冶城箫谱》《白门词略》《雪园词话》等。

秦承业,秦大士之子,乾隆年间进士,廷试二甲第一。《金陵通传》载有史料一则:“承业初拟一甲第一,长洲钱棨第十。高宗以本朝无三元,乃改棨榜首,而置承业于是。”此说是否属实,今已无从考究。但至少可以看出,秦承业文采极好、深孚众望,故而此类说法才会出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秦承业担任山西己酉科乡试正主考官。他还参与纂修《高宗实录》,教授皇子学问,入直上书房,颇受皇帝信任。承业博通经史,著述极丰,存世有《和养正书屋诗》《瑞芝轩文集》《馆阁诗赋》《字学启蒙》《地理源流》等。秦承业为其家族贡献极大,曾上奏道光帝,请求旌表其高祖母方氏,得到批准。承业年届不惑,其妻徐氏去世,“遂终身不娶,亦不置妾媵,晚好形家言,日徘徊山水间,年八十四卒”。秦承业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赐谥文悫。陈作霖评价他说:“伏见故赠礼部尚书前翰林院侍讲学士谥文悫秦承业……为天子师,允称江南大老;志圣人学,无惭史传儒林矣!”

秦绳曾,秦承业之子,乾隆年间举人,嘉庆年间进士,由刑部员外郎转御史,“刚直敢言,弹劾不必权贵”。秦象曾,秦承业之子,国子监生。兄弟二人,皆受其父余荫而蒙赐赏,前者加四品卿衔,后者赏给举人功名。

秦氏家族也有贤女子。秦耀曾之妻毕氏,字还珠,著名文人、官员毕沅之女。毕氏工诗词、善抚琴,是名副其实的才女,著有《绛雪斋诗集》《词韵辨讹》。她嫁给秦耀曾时,秦承恩方遭罢官,家道中落,毕氏罄尽嫁妆以维持家计,侍公婆极孝,贤声远播。太平军攻占南京,毕氏不愿受辱,率家属投水而死。

陈怍霖在《金陵通传》中评论秦氏一门说:“硐泉文学优长,雍容侍从,科名以人重,岂不然哉!文悫戆直,比于汲黯,宣宗笃旧,恩礼不衰,儒臣之荣,于此极矣!宜圃建言,不愧其父,季贤治邑,御侮有才。而妇女当患难之时,皆能殉节,化始闺门,非虚语也!”总体来说,陈作霖对于江宁秦氏家族的评价尚属公允。

清代南京文化世家绝非仅限于上述几家,尚有不少未及论述。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世家间的交往颇为引人注目。如黄虞稷、丁雄飞均为清代南京著名藏书世家,两家曾建古欢社,订立规约,史称“古欢社约”。及至晚清,南京世家大族间的交往仍盛行不衰,从而形成了一个顿具影响的文化阶层,在地方诸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梅氏世家藏书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北京梅氏中医药研究院
木玩世家第三代的接班故事
珍惜每一本藏书
黔国太夫人梅氏
胡宗南将美妻“摧残”致死
萧相国世家1
皮影世家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