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化用
2014-04-29李书芳
李书芳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里的“文”指文采,精彩的语言能使文章富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表情达意。诗文、名句、谚语、典故等往往凝练典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文质兼美。考场中若能善于援引或化用则可使作品文采斐然。
这里所说的援引指的是引用,就是在写文章时引进别人的言语作为佐证。“别人的言语”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俗语格言、诗文名句、谚语民谣、成语箴言、典故或者是现当代名家名篇、美文时文中的只言片语等等。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运用“引用”这种方法有时确实能起到扮靓文章语言增强文章意蕴的作用,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其目的:一是印证自己的观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在议论性的文章中最常见到,如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证明“学习需要勤苦的精神”这个观点,是极妙的了。二是抒发自己的情思,使文字典雅经济,读起来饶有风趣。《江城子·密州出猎》短短70字的一首词中,苏轼居然多次不厌其烦地引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以及天狼星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决心驰骋沙场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文人的婉曲风格尽展。
开篇引用古诗文名句或者名言警句,能够让文章迅速入题,而且给人一种典雅蕴藉的感觉。比如,写奉献类题材的作文,可以引用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爱国类题材可以用“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写亲情类作文可以用孟郊的《游子吟》或者“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清·李毓秀)。写景类作文中诗词名句则能使文章增添别样的风韵。比如,写春景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或者“二月春风似剪刀”,写秋景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形容秋叶纷飞的情景等等,皆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在议论文中旁引博征可增强文章的雄辩色彩,在说明文中一样可以引经据典。如,中学课文《看云识天气》中引用了很多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说屏》中引用了一些诗文词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不仅使文章古朴雅致,也让我们了解了屏风这类古物积淀的厚重的古典文化。
当然,考场作文不是考核背诵名言警句的能力,引用得恰切、自然,贴合文意才是好文章。
化用是引用的延续,是更高层次的引用,合理借用化用古语美文,往往能使作文意味深远、典雅而富于韵味。
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句;曹雪芹之祖曹寅亦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红楼梦》中林黛玉有一首咏白海棠的诗更是脍炙人口,其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意即白海棠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说得巧妙别致,海棠花对圣洁傲岸的精神内涵的追求也是黛玉自身的写照。其实后两联可能都是由前一联援引化用所得。
考场中化用古语作标题可使作文“眉目清秀”,令人眼前一亮。标题《近墨者未必黑》一看即知是对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翻新。上海一考生的作文标题为《忙兮忙兮奈若何》,幽默调侃中有丝惘然和无奈,它其实就是从项羽《咳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典化而来。
题记仅次于题目,处在一个抢眼的位置,有时借用古语箴言作题记也不失为一个妙招。广东一考生在《我和父亲一起走泥路》中题记是这样的:“泥泞留痕,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点题揭旨立意深远,足够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一般来说,结尾处可以化用诗文名句,稍作修改,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主旨。在表达乐观积极这个主题时,一学生在结尾化用了俗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林清玄却说那就常想一二”使人耳目一新。在抒发母爱情深时一学生化用艾青的诗收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你——我的母亲爱的深沉。”这样的化用新颖别致、化腐朽为神奇,怎不令人动容?北京一考生在《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结尾处说:“如果我们有了这双尾翼的辅助,哪里用翼若垂天之云?只需一双蝉翼,也可逍遥游于九霄!”正是对庄子《逍遥游》的艺术化用。
三、阅读积累,让“庸妇巧为有米之炊”
然而,引经据典援引化用的运用却与学生储存的知识量有很大关系,让学生在脑海中储备必须的材料,成为作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而这个环节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阅读多积累。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课外读物的匮乏限制了阅读的实施,更别说积累了。针对这个现状,教师要想尽方法弥补农村学生书源的短缺,定期为学生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定下阅读任务,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而初中生的鉴赏能力尚需提高,因此在具体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具体而微,先把学生引上路。每天给学生三到五句名言警句,利用语文课的课前几分钟时间带着学生背。如果学生程度稍差,可以减至两句,甚至一句。即使一句,若能长期坚持,收效也是很好的。
通过阅读和每日的背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即使是“庸妇”只要“有米”也可“巧为”了。考场中只要善于援引化用,何愁作文不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