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高中历史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

2014-04-29王磊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

王磊

纵观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主宰课堂的现象。有些教师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几乎没有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教学效果平平;还有些教师则由于历史专业素质不足,缺乏对问题设计的思考,虽然也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是却出现“无人应答”的现象,结果又变成了自问自答的尴尬场景。下面结合自己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以人教版教材相应内容为例,列举若干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难求全面,权作引玉之砖。

策略一:研究学生,用好教材,提高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把教材、学生看作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认真研究。因为“教材内容不是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而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教师要想提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针对性问题,就要从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以及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对教材中的相关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教材有这样的叙述:一方面“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只得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办法。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20多万头大猪和六百多万小猪”。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新政内容后,我向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如此多的穷人生活没有着落,政府却提供补贴大规模毁灭农产品?政府为什么不将农产品直接发给穷人?”这就是用好教材的典型范例。它来自教材,却又高出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仔细分析并得出了相对一致的意见:资产阶级给失业者发补贴,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刺激消费;提供补贴毁灭农产品,保证价格,又可以以满足资本家的要求和愿望。其根本出发点在于追求利润,使资本主义生产由此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由此可见,用好教材离不开对学生已有认知的把握,同时还要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和系统性,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问题。

策略二:仔细琢磨,巧设情境,提高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对于有效问题的设计,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问题。贴近学生认知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高中学生的视野比初中生更为开阔,他们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更关注社会实际生活层面的问题。“如果‘问题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那么对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就具有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有关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我经过与同事的多次商量和修改,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如果你家是农民,国内战争结束后,你希望苏维埃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帮助你们,既能吃饱肚子,还能有些余粮可以换购其他需要的物品?

2.国内战争结束后,如果你想开一家小工厂,雇佣几个工人,你估计当时的苏俄政府会同意吗?讲清楚你的理由。

3.你在家做了一些面包,又摘了一些自己院子种的黄瓜、西红柿,想带到集市上卖。你敢这么做吗?如果你的父母阻止,你会怎么和他们说?

这样的三个问题其实是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措施分解为农业方面、工业方面、生产方面,引导学生从促进工农业生产、鼓励商品交换的角度思考。由于其“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思考问题的乐趣。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用生动诙谐的语气,设计有效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

策略三:角度新颖,突出问点,提高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科学性的问题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力求采用新颖的设问角度,以合适的方式巧妙切入,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问题本身还要能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等“问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中心内容。

例如,在对“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内容复习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世界上第一部电影诞生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你身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用这么一部‘活动的摄影机你将‘记录哪些重大活动,并说明理由。”这里的“问点”在于“理由”的阐述。学生需要先对电影产生的条件有所了解,再把20世纪中国的一些列重要事件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与电影的“记录”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就会将以上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内容、意义、影响等要素综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策略四:注重个体,定位明确,提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学习兴趣及途径、思维方式都带有明显的个性差异,高中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本定型,个性就更突出,更强。”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设计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的层次性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思考,使学生能在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中得到逐步提升。问题的设计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各种类型问题的思考中。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鸦片战争”的问题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目标定位:把记忆、识别和理解层次的问题交给水平较低的同学,如结合教材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落后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把解释和分析层次的问题交给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的同学,如鸦片输入会对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危害,试从对国家和人民的角度分别分析?把综合与评价层次的问题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如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证明你的观点?从三个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结果看,都取得了理想的解答效果,既没有让他们感到“高不可攀”,也没有“不屑一顾”,由于这样的问题定位于不同的回答对象,所以使各个类型的学生都得到思辨的机会。

策略五:面向全体,拓展思维,提高问题设计的探究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拓展所有学生的思维,引导全体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逐渐把教材知识本身的矛盾和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做设计有效问题的突破口,构建一些值得探究、联系实际的问题。一个有理想、有责任的的教师应该“感到自己有责任让每个孩子都成功,而且认为自己的教学表现是孩子们成功的关键”。

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就选用了课后的讨论题:“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亩,明朝更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为了让问题探究更全面,我还专门查阅了近几年我国现有国土资源的情况,给学生作为补充资料。对于这样的探究问题,学生都有话要说,而且有话可说:“中国古代开垦荒地在当时养活了许多人,值得肯定。”“中国耕地数量从古到今的一路攀升,是人类对大自然过渡索取的具体表现。过渡开垦会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要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还向他们介绍了华北地区原始森林的消失、黄河在中下游地区的数次改道以及城市雾霾肆虐等资料,让学生感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这种策略有助于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去思考,提出个性的见解,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拓展了全体学生的思维。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潜心研究相应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有效问题,也只有如此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猜你喜欢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