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责任感
2014-04-29单新
单新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以德为本的办学方向和育人为先的办学宗旨的主要阵地。而且,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版本及课程资源都十分接近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也都十分突出。但是,有一种现象却让人不能理解:仍有一部分学生不尽人意,自私、清高、狂妄、不理解父母等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是有责任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更是难推其职。在抓好教学质量、抓好让学生及家长满意的教学成绩的同时,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勿忘学校有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的责任。
一、教师贵在观念的转变
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应当以德为先,在抓好“德”的前提下,去提高教学成绩,这才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下,受各种利益的驱使,以及各种关系制约与影响,有的教师考虑到教的是朋友的孩子、亲戚的孩子等,经常忽视人品的培养,只是注重成绩的提高,有相当多的教师教学理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仍是分数为先,育人在后,只要成绩好就一俊遮百丑,既有名也有利,既是各种利益的享受者,也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佼佼者。殊不知,以提升分数为目的的教,最后学生品德会不稳定,易变性很大。以德为先、育人为本为目的的提高学生成绩,其学生的成绩不但好,而且思想品德也比较稳定,在是非面前能够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选择。因此,教学理念的转变非常重要,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更加凸显,应当以育人为本,在以德为先的前提下,去提升学生的成绩,要分数更要人品,这样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还思想品德课程的本来面目。
二、学生贵在参与教学
教学本身就包括教与学,教师教的再好,学生不学也是白教。在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为目的提升分数教学中,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更是我们有效上课的基础,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从思想上受到感染与熏陶,产生震撼与共鸣,才能上升到新的台阶。如,《我爱我家》一课,我就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对家的热爱、对父母的感恩,其中就有一位同学讲了他自己小时候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发高烧,母亲和小姨轮流背着他去医院,在抄近路过河的时候,由于下雨河水上涨,母亲决定自己先过一趟试一试,当时我别提有多紧张,还好河水刚刚齐胸深,我就骑在母亲的脖子上过了河。当时学生讲得十分感人,有的同学都哭了,就连授课教师和部分听课教师眼里都挂着泪花,使人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当时我的想法就是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回家看看母亲。只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既能使学生思想受到感染,又对提升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师生贵在评价
现在的学生非常重视别人对他的评价,正确利用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育人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是教师的评价。(1)一定要积极、阳光。多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多鼓励,少批评;多激励、少责怪;多和颜悦色,少吹胡子瞪眼;最好是用其优点,克服其缺点。(2)要有导向性和代表性。结合课程内容,及时对学生平时的各种行为表现给予评价。注重共性、导向性、代表性,给予品德优良的学生点名表扬;表现不良的学生只言现象,不予点名,既使其明白是自己,又保留了其自尊,还明白自己学习与改进的方向及努力的目标。二是学生的评价。学生比较重视同伴之间的评价,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赞同,心理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会激励自己做得更好、更完美,不断校正自己某些错误的行为,完善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评价,对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言行与评价标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评价依据,同学之间要树立人格平等、相互尊敬、取长补短的评价观念,形成正确的评价氛围,使学生能够知耻辱、明美丑。
思想品德课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其课程中“立德为本,育人为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只顾学生的分数,而忽视育人功能,放松对学生做人标准的教育,在一点一滴上宠坏了学生;切记: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更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生思想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一定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的一生考虑,加强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