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主体发展性德育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2014-04-29齐跃明
齐跃明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发展性教育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构建和实施新型德育体系的核心价值,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完善、思想境界提升、行为习惯养成,学生的自主发展,起到了深层次内化的作用。下面谈一谈我对学生主体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主体发展性德育
1.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内涵。所谓主体发展性德育,是指教师与受学生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德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创设自由、民主、平等的德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各种德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的、自觉能动的、积极创造的活动的主体。简而言之,主体发展性德育就是一种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2.实施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原因。简要地说,由于德育主体缺失,急需主体回归。青少年德育实效性偏低关键是学校德育中的主体性缺失,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主体德育需求的漠视;以道德认知为内容的评价体系造成主体人格的分裂。学校的德育活动通常是全然不顾活动过程的组织引导、内涵提炼和评价内化,造成“德”、“育”生态危机,“育”的无力,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
二、施行主体发展性德育应把握的几点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取得德育工作实效的关键,是我们后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回顾我市近十多年来的德育实践,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三全”育人,强化氛围营造。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主体发展性德育的重要依托。从校长到普通教职员工,将主体发展性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在道德运动场的合力。
2.实践探究体验,提升自我发展。主体发展性德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德育活动的参与,真切深刻地体验道德情感,在活动和实践中产生认同感,同时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认知,久而久之,逐步养成道德习惯,最后形成固定的行为方式。所以说,学校作为学生行为、道德形成的主阵地,学校应积极主动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实践岗位和实践场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体验情感,最终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3.注重个性发展,塑造主体人格。没有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就是不全面的。只有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德育才能收到实效。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拥有真道德的人,是现实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和谐发展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为核心,这是实现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础。
三、主体发展性德育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素质要适应要求。主体发展性德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而且还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如专业理想、专业能力和专业人格,有做好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德育方能取得成功。它需要教师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全方位的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用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交流,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实现人性的和谐。
2.德育、心育两者有机结合。学生中许多现象,如果能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加以分析并寻找教育对策会更有效。德育和心育,在学校育人工作中互为补充,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共同为塑造完美人格和优良道德品行而努力。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辽源市发展性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辽源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在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学生当家做主的德育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造就出未来的“当家人”。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相信:只要坚持德育科研,大力实施主体发展性德育,就能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