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辽宁民间鼓乐的即兴性

2014-04-29贾光辉

北方音乐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贾光辉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辽宁民间鼓乐就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支绚丽多彩的一束鲜花。

[关键词]民间鼓乐;民族文化;即兴演奏

我国新疆石窟中二世纪已有唢呐这科乐器的描绘记载,这说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已使用了这种乐器。在我国的明、清时代更为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各地。它来自于民间,产生于劳动人民之中,并一直掌握在唢呐艺人手里,经世代相传,唢呐就以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生动形象地反映着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

辽宁民间鼓乐的主奏乐件是唢呐,俗称喇叭。唢呐曲牌繁多,长期流传,久经锤炼,富有存真的音乐情趣,它具有朴实无华的音乐性格,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唢呐音乐早已被人们所熟悉,特别是在农村红白喜事中享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不同的场合下,每一首唢呐曲牌都具有它一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特点,在演奏中时而产生着粗犷奔放、红火热烈的气氛;时而产生委婉细腻、柔和悦耳动听的迷人乐章,所以说辽宁的鼓吹乐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具有研究价值的辽宁鼓乐,早在明、清时期从宫廷的朝政礼仪就有唢呐盼出现,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审也离不开这种乐器,无论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生活基础上,各自享受着不同程度的琐呐音乐,因此说唢呐音乐的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比如,农村娶媳妇,就要请上一伙或两伙鼓乐班为喜事欢庆。办丧事时也要请鼓乐班大办酒席,以表示人们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在现实的生活中只要是喜庆的日子里,唢呐就出现在人民群众之中,平日的茶余饭后,人们自娱自乐也给人以赏欣悦目之感。欣赏唢呐音乐的过程是人们对唢呐音乐的认识过程,也是唢呐艺人不断提高和发展唢呐演奏水平的过程。通过人们对琐唢呐音乐认识的不断提高,唢呐音乐在民族音乐发展的道路上迈着兼蓄并容的坚实的步法。在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上将会出现更好、更新的社会效果。

唢呐音乐已源远流长,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民间乐种,有成就的艺人们在演奏唢呐曲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演奏技巧,在音乐的处理上有极大的灵活性,充分发挥了演奏才能和娴熟的演奏:技巧,在基调的发展和运用上恰到好处,从而使乐曲达到此起彼伏,从一个高潮转向另一个高潮,并能随时创作出一个热情奔放、欢乐喜悦的音乐气氛,而在这此旋律和节奏上的变化,艺人称之为“加手法”,也叫“加花”演奏,这也就是唢呐演奏的即兴性。有些民间老艺人把正规的乐队配器谱拿来演奏,他们也不得不在小的情节上删减音符或加花演奏,如果不让他们这样处理,对老艺人来说是太困难啦,其实琐呐演奏的即兴性在唢呐定音准时就有所表现,民间艺人把定唢呐音准称为“留喇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喇叭把音溜平就是把音定准啦,在演奏中偏高偏低是由老艺人即兴处理的,以领奏人的音高为主,用气息和手指的技巧来达到统一合协的音乐效果。一个有经验的老艺人无论在任何场合下演奏都会与伴奏配合默契。有人把民间艺人的演奏

说成是不正规的演奏,因为唢呐音乐在民间多数为口传心授,唢呐艺人已掌握了它的特殊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在民间长期流传而产生的,如果让艺人们正规演奏就不能称之为民间啦。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和研究一下唢呐曲牌的即兴演奏。

其一,汉吹曲牌的结构可分为“引子”(散板)——“身子”(慢板)——“尾巴”(中板、流水板)——“捎头”(小曲)。在汉吹的“引子”中开始就是散吹(节奏自由)。在艺人的演奏中,音符的使用无一定规律性,而汉吹曲必须由“引子”开始,然后进入“身子”,再由“身子”反复多次后进入“尾巴”。汉吹曲牌的“尾巴”则又是由几个曲牌连接起来所组成的,而大多数汉吹曲牌共用一个“尾巴”。“尾巴”由中板或流水板不断反复,速度由稍快转快至全曲结束。但是有的艺人为了增加全曲的演奏时间和发挥演奏的技巧,也可以再接“捎头”(小曲),从“捎头”的最后一个音起艺人可以进行即兴演奏,也就是艺人发挥技巧,使乐曲达到高潮的乐段,这样就不难看出汉吹曲牌所出现的即兴演奏部分就有“引子”和“尾巴”两个部分了。当然“身子”是全曲的骨干,但就“身子”不固定的反复次数也说明了唢呐演奏的即兴性。

其二,大牌子曲的结构和节奏变化也很复杂。大牌子曲的曲体不是固定的。大牌子曲没有“引子”,而是由许多个乐曲段落所组成的。比如:“四来”,是由“春来”、“夏来”“秋来”、“冬来”和“冬来尾”所组成。乐曲在演奏时随时可以加“打手”和“出鼓”,加“打手”和“出鼓”的乐段是唢呐即兴演奏最突出的表现乐段。

大牌子曲每一个曲牌的“身子”长短不一,所以在身子中间加“打手”或“出鼓”都没有一定的规律和固定的模式,汉吹曲的身子可以不断反复,而大牌子曲的身子没有反复,由此看来以上两种曲牌各有它本身的特点。两种曲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那就是结构的段落名称有的地方相同,而相同的结构名称中演奏的规律又不相同。大牌子曲的演奏即兴性可突出地表现在乐曲中间的某个音上可以加打手”,而“打手”的落音又可吹出即兴散板的旋律。在“出鼓”时唢呐放轮(吹长音)艺人也可以自由发挥,此时打击乐进行表演,“打手”和“出鼓”艺人的表演是大牌子曲。即兴性的突出特点。

其三,小牌子曲没有“引子”和“尾巴”,只有一段“身子”,也没有“打手”和“击鼓”,艺人在演奏过程中,以基本曲调为基础,在各种不同的节奏、速度,旋律上进行即兴演奏,这种演奏也可以叫做“变奏”。在变奏的过程中时而速度放慢,时而速度转快,在快报的高潮中有时把乐曲推向更快的垛板,艺人在演奏时则采用减字的方法来演奏,这种演奏难道不是唢呐演奏的即兴l生吗?

当然,水曲的曲牌的即兴更为突出,有的曲牌只有一段“身子”,如《八条龙》《柳河吟》等,有的曲牌不但有“身子”而且还有“尾巴”,如《哭长城》《太平春》等,还有的曲牌不但有“身子”和“尾巴”,也可以加“出鼓”,如《梁州》《游潮》等等。水曲有的和汉吹曲相同,有“引子”、“身子”、“尾巴”,如《老关调》《玉芙蓉》等等。

以上几种类型的曲牌各有各的表现手法,它们在即兴表现方法和形式上都各有千秋,从古至今鼓乐艺人开始学习琐呐时,都以口传心授为主要学习方法,传统的王尺谱旋律和节拍记法它也只是代表音符的汉字和记号,而艺人在实际演奏中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从单一的基本曲调上加上各种手法,在加手法的基础上产生了各种的转调效果。从传统的唢呐演奏技巧上来看,因为每个乐曲经过变奏以后,其效果比原来单一的基本曲调要丰富很多,但是艺人们学习时必须把基本曲调背熟后才能进行加花和转调演奏,在演奏的过程中每个艺人都有自己的“加花”演奏方法,手法不同,奏出的音乐效果也不同。

在长期的实践中艺人们掌握了即兴演奏的规律和方法,因此产生了“压上”、“单借”、“双借”、“三借”的几种转调方法。这几种方法在民间艺人中间很流行,当然几种方法都掌握的艺人还不多。因此就唢呐演奏的即兴而言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既有灵活性,又有它的规律性。

现代的一些青年唢呐演奏家,通过古今中外的音乐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中逐步走向正规化,对唢呐的音准和音色上有明显的发展,唢呐演奏的即兴处理也少于民间老艺人,这也说明时代在发展,音乐事业在前进,所以有些不正规的演奏方法随之就要被淘汰,正规的演奏方法在一些专家学者的精心培育下逐步完善,唢呐乐器的本身和具体演奏方法也是在音乐艺术的海洋中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我们祝愿唢呐音乐的这束鲜花长开不败,使唢呐这支乐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图书馆在民族文献阅读与民族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昭通苗族花山节浅析
浅论民族文化对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影响
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回归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