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与对策

2014-04-29徐胜雷程燕英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习得性归因动手

徐胜雷 程燕英

一、“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

1.“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自身因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动手能力发展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动手表达能力困难。这些动手能力不足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的话,很容易产生失败的体验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良的归因反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教学因素。集体授课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也是导致“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认为后进生的投入与产出比不高,所以对后进生的关注会不够充分。也有部分教师对于运用归因理论相关成果不熟悉,虽然想关心这部分后进生,但是无法有效进行指导工作。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帮扶对策

1.及时发现潜在的“习得性无助感”学生。

(1)统计分析。劳动技术教师因为上课班级多,学生人头广,所以容易观察不到这种潜在的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资料的积累。我的做法是:在学生作品完成后,要给学生一个分数,接着我们要重视评分数据的积累,通过对学生每次得分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名单。这样,我们就可以达到扩大化的早发现目的。

(2)观察确认。我们应当观察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观察的重点是潜在“习得性无助感”名单上的学生。一般潜在的或已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会在教学活动中有所表现。比如,有的学生会有不耐烦现象,有的会容易分神,有的会做小动作等等。只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学习者,就能发现确认。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区分学习认真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或潜在的“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从而找到真正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

2.帮助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

(1)降低学习的难度或帮助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降低学习难度或者帮助其克服困难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让其在短期内有所改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可以更多地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通过辅导让其找回自信,获得学习的乐趣。比如,在项目活动“香炸猪排”的授课活动中,我将几名平时观察确认已有或潜在“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拉在身边,进行强化指导,使他们成功且出色地完成项目活动。此时,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悦,这种喜悦在随后的几节课上都会得到体现。假如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不断给予这种帮助,可以极大地树立他们的信心,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

(2)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学记》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学习,就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减少距离感,增加亲近感。这种交流可以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比如,可以了解学生的爱好,进行切入式的交流,形成彼此良好的印象。也可以和学生认真深入地一起分析目前学习的状况。概言之,让学生喜欢你是成功的第一步。

(3)培养积极有效的归因能力。培养积极有效的归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从内在本质上解决“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韦纳的动机情绪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学生,应尽量引导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等不稳定性原因,减少他们对失败的稳定性内部归因(如能力差)。这样,失败的状况在后继的活动中有希望改变,从而增强对未来学业成功的期望和实现目标的信心,并促进成就行为。比如,在点评学生失败作业时,我经常会说“你看,这个地方你没有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观察”之类的话。这样,就暗示学生是努力不够导致的失败。

三、对“习得性无助感”的思索

虽然已有或潜在的“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属于一小部分,有时甚至不一定会存在,但作为教师,不能忽视这种可能存在的情况。教师一定要能够运用习得性无助理论的相关成果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归因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预防或者消除已有的“习得性无助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目的。

猜你喜欢

习得性归因动手
我也来动手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动手画一画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动手演示找错因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