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垄断、技术进步与行业收入差距
2014-04-29邱兆林
摘 要: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测算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垄断行业比非垄断行业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改进。采用2003—2012年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和行政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行政垄断仍然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但影响作用较小;技术改进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利于行业收入差距的缩小。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可以从技术进步和行政垄断两方面入手,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垄断是主要途径。
关键词:收入差距;行政垄断;技术进步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6-0001-09;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
收入分配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进入21世纪,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不利影响也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的警戒线以上,最高达到0.49。[1]近年来,行业间收入差距成为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被认为是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增大的关键,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据统计,2012年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最高为157975元,畜牧业的平均工资最低为20327元,二者相差了7.77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实际差距会更大。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导致公平与效率的失衡,甚至会危及社会安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解决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心。
一、文献述评
行业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外文献中关于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有效率工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制度理论等。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适度的收入差距能够激励职工的积极性,给工人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多利润(Yellen,1984)[2];马丁斯(Martins,2004)[3]认为行业收入差距反映了行业间劳动力质量的差异,高收入行业拥有更多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然而,即使控制以上行业特征和人力资本变量,行业间收入差距仍存在持续性,部分学者用制度因素来解释行业收入差距,主要包括工会因素和垄断因素,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工会力量在工资谈判中的作用(Freeman,1981)[4];普格尔和尼克尔(Pugel,1980;Nickell,1996)[5][6]认为行业垄断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或直接原因,行业集中率对行业工资产生较大影响。但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性垄断与我国的行政性垄断存在本质差别。
对于我国行业间不断增大的收入差距,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行业垄断因素、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产业结构调整、行业间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行业特征因素、地区差异等。在这些因素中,众多学者对人力资本和行业垄断做了非常广泛且深入地研究。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张车伟、薛欣欣(2008)[7]认为我国国有部门的工资优势中有80%以上来自人力资本的优势,人力资本在国有部门的工资决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张原,陈建奇(2008)[8]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行业工资回报有正向作用,人力资本和行业特征均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但行业特征的作用更为显著。邱兆林(2014)[9]区分了三种不同质量的人力资本,实证研究异质性人力资本对行业有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垄断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相对更高,并且异质性人力资本在不同的行业间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人类资本与垄断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共同扩大行业收入差距。行业垄断因素则往往被加以强调,被认为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或者说垄断行业过高收入的主要原因,史先诚(2007)的研究发现,行业平均报酬变异系数的40%源于垄断行业的租金分享。任重(2009)[10]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导致的垄断与部分垄断是形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丁启军(2010)[11]考察了行政垄断与效率的关系,结论是垄断并不能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垄断行业的高工资是企业凭借行政垄断地位制定垄断高价获取超额利润的结果。行政垄断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已经被许多学者所证实,但垄断是否导致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仍有待商榷。魏峰、荣兆梓(2012)[12]基于效率的视角研究了国有垄断行业利润来源,认为传统观点强调了国有企业利润的垄断来源,而忽视甚至否定了效率来源,为我们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研究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关于技术进步或生产效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未引起国内学者的太多关注。琼斯(Jones,1965)[13]和阿西莫格鲁(Acemoglu,2010)[14]的研究认为,技术进步是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曾小春、王金龙(2012)[15]认为技术进步对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增加都存在显著影响。孔庆洋,黄济生(2012)[16]认为中国垄断行业技术改进明显,而竞争性行业技术效率具有相对优势,技术改进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反地白重恩等(2009)[17]则发现技术因素对行业收入影响很小。
综上所述,行业间技术水平的差异虽然被认为是导致收入差距的因素,却未被置于重要角度来研究。事实上,我国的垄断行业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会产生深刻影响,增加企业利润,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的收入,但学者们对技术进步如何影响行业的工资水平,以及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的影响有多大还没有更多深入的分析。因此,在分析行业收入差距时有必要充分考虑行业的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的影响。我国的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其高收入存在合理因素。
二、行业收入差距及垄断行业高收入
(一)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用来衡量行业收入差距的指标主要有极值差、极值比和泰尔指数(MLD指数),极值差指最高行业工资收入与最低行业工资收入的差值,反映了行业收入差距的绝对值;极值比指最高行业工资收入与最低行业工资收入的比值,反映了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对值;MLD指数是当前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测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yi表示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y表示所有行业的平均工资,n为样本个数,fi为各行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a为常数,代表厌恶不平等的程度,a值越小,它所代表的厌恶程度越高,当a=0时,得到平均对数离差指数(Mean Log Deviation Index,MLD),又称为泰尔—L指数。
表1列出了全国97个两位数行业工资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表示,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2年,我国的行业工资差距迅速扩大,虽然从2008年开始有所减小,但缩小幅度甚微。具体来看,2003年,行业工资极值差仅为3.6万元,到2012年,行业最高工资为15.8万元,最低工资为2.03万元,二者相差13.8万元。极值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08年达到最大,行业最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16倍,之后开始降低,到2012年,二者仍然相差7.77倍。同样,综合反映行业收入不平等程度的MLD指数也是先升后降的趋势,2008年达到最大值0.052,工资差距从2008年开始逐渐缩小,但缩小幅度较小,且2012年开始又有扩大的趋势。这说明,从2008年到2011年行业收入差距小的原因有可能是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不景气造成的,并非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结果。
(二)垄断加剧了行业收入差距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业、金融业、航空业等。这些行业中国有经济占据着控制地位,且与行政权力相互渗透,形成我国特有的行政垄断。
要比较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需要对垄断行业进行界定。能够反映行业垄断程度的指标有许多,如行业集中度、进入壁垒等。但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行业集中度来表示垄断程度在我国并不适用,我国的垄断行业主要是由政府以行政命令方式形成的行政垄断行业。于良春(2011)[18]基于ISCP的分析框架,选取了五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行政垄断程度:国有化比重、行业集中度、是否具有明显价格规制、垄断行为程度和产业利润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处理,用主成分值来测度行政垄断程度。通过计算得出垄断性行业有11个,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业,银行业,邮政业。
从2003—2012年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可以看出(表2),垄断行业平均工资从2003年的2.2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7.5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4.5%;非垄断行业的平均从2003年的1.47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4.65万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3.7%。无论在工资水平还是工资增长率方面,二者都存在较大差距,非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甚至还低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工资,这说明垄断行业的高工资拔高了所有行业的平均工资,反映了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工资差距之大。可以说,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
三、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技术进步比较
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垄断并不必然就产生低效率,垄断行业的高工资也不必然完全由垄断地位所产生,部分学者认为,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大的企业规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获得规模收益,因此其高收入也是技术不断改进、效率不断提高的结果。下面我们将通过比较行业的技术进步来分析垄断行业的高工资是否与其技术进步相一致。
(一)测量方法
全要素生产率(TFP)代表了行业的技术水平及其变化,传统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是索罗余值法,这种方法由于存在严格的假设前提,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本文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非参数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指数法,这种方法无需设定生产函数,精确度较高。其基本思想是在投入产出空间从一群决策点(DMU)中找出最优生产前沿,以各点到生产前沿距离的大小来衡量其效率。用Dtnxtn,ytn表示第n个决策单元在t期的相对有效性,则DEA模型就是求解以下线性规划问题:
行业规模报酬不变和投入要素强可处置的条件下,Malmquist生产率变化可以分解为技术改进(Tech)和技术效率(Effch)的乘积;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下,技术效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ech)和规模效率(Sech)。
采用DEA方法求解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借鉴已有研究,本文产出指标为行业工业总产值;投入指标为行业年平均从业人数和固定资产净值,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所需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最后,以2000年作为基期,将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分别用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二)技术进步比较
使用DEAP2.1软件根据各行业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得到2004—2012年我国工业34个行业的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指数及其分解指标技术改进和技术效率的增长指数。我们要比较的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按照前面的划分方法,工业34个行业中有6个属于垄断行业,其余28为非垄断行业。
从表3中可以发现,垄断行业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都超过了非垄断行业。具体而言,垄断行业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2012年的增长率接近20%,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3%;非垄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值较低,年平均增长率仅为7.3%,比垄断性行业低了4个百分点。从各分解指标来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改进,垄断行业的技术改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6%,非垄断行业技术改进平均增长率只有11.5%;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二者相差不大,相对而言,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率,2009-2012年的规模效率增长率全为正值,非垄断行业具有相对较高的纯技术效率。这说明,我国的垄断行业规模较大,已经开始呈现规模经济特征,而非垄断行业企业规模较小,依靠管理效率的改进来提高技术水平。
总体来看,垄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改进明显高于非垄断行业,并且呈现规模经济特征。技术进步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说,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时,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垄断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其较高的工资水平是否一致?技术进步对行业工资收入的差距有多大影响?还需要通过具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四、行政垄断、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同时,垄断性行业也存在较高的技术进步。垄断行业的高工资到底是由于行政垄断还是技术进步形成的呢?垄断行业的技术进步对其工资有多大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将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行政垄断与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被解释变量为行业收入差距,采用各行业的年平均工资与行业最低工资的比值表示,该比值越大,说明该行业的工资收入与最低工资的差距越大。
解释变量为技术进步和行政垄断,行业垄断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在某些行业居于垄断地位,我们采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表示行业的垄断程度。另外,影响行业收入的因素很多,为了准确地说明技术进步及垄断对工资的影响,我们选取企业平均规模、资本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由于人力资本数据较难获取,行业之间存在着进入壁垒,不同行业不能进行直接比较。所以,本文没有考虑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具体指标如表4所示: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在2002年和2011年进行了修订,考虑到各行业统计口径前后可能发生了变化,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4—2012年,并且剔除了统计口径不一致的行业,最后保留了工业34个行业。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中,行业平均工资和年平均从业人数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和工资总额;工业细分行业的特征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
(二)模型设定
为了更加充分的说明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都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到模型中。由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标存在线性关系,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我们分两步将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指标加入模型中,建立模型(3)和模型(4):
其中,X′it表示控制变量,包括企业平均规模、资本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Monopoly行业的垄断程度,TFP为全要素生产率,Tech表示技术改进,Pech表示纯技术效率,Sech表示规模效率。γt为时间趋势项,εit为随个体及时间而改变的扰动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对面板数据模型回归之前,需要根据Hausman检验值来确定模型应该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本文两个模型的Hausman值均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表5和表6报告了方程(3)和方程(4)的回归结果。
1.垄断和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
回归结果(1)中垄断程度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负,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相反,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是由于存在时间趋势因素。具体来说,垄断程度采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表示,从时间趋势来看,垄断性行业中的这个比值是随时间下降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行业的垄断程度下降了,横向比较的结果表明垄断行业中国有单位资产比重仍占有绝对优势。为了消除时间因素的干扰,在模型回归分析时加入了时间趋势项,得到回归结果(2)。可以看出,垄断程度对行业收入扩大有正向的影响,垄断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差距将扩大0.4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即全要素生产率对行业收入差距有负向的影响,技术进步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收入差距,TF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差距将降低0.17个百分点,TFP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贡献远远小于垄断程度对扩大收入差距的贡献。为了更充分的比较垄断程度和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将两个解释变量分开来看,得到回归结果(3)和(4)。垄断程度对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变大,垄断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差距将扩大0.42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仍然是负向的,但作用效果变小,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可能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各分解指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
三个控制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企业平均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这是由于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规模扩大可以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从而缩小与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扩大了行业收入差距,原因是垄断行业大多被国有资本控制,较少引进外资,国外资本主要进入竞争性行业,因此,要想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可以通过在垄断性行业中引入外资。资本深化能够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因为竞争性行业的资本规模较小,增加其资本投入有利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总体上,三个控制变量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都非常小,远小于垄断程度和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
2.垄断和技术改进、技术效率等分解指标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说明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将全要素生产率的三个分解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由于受时间趋势因素的影响,垄断程度的符号完全相反,考虑时间趋势因素后得到回归结果(6),将垄断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各分解指标分开分析,得到回归结果(7)和(8)见表6所示。可以看出,垄断程度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与模型(3)的得到的结果一直。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指标却出现较大差别,技术改进对行业收入差距会产生正向作用,即技术改进每提高1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差距将扩大0.17个百分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行业收入差距产生负向影响,但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且影响作用较小,规模效率的作用效果显著,规模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差距将缩小0.13个百分点。控制变量全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影响作用同模型(3)的结果一致,具体原因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技术改进、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垄断性行业的技术改进要明显高于非垄断性行业,垄断行业借助技术改进提高了行业的收入。相对而言,非垄断性行业的纯技术效率要好于垄断性行业,规模效率的差距也要小于技术改进的差距,可以认为,竞争性行业主要依靠提高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来缩小与垄断行业之间的差距。垄断行业主要集中于资源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不断获得技术改进,或者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竞争性行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通过扩大规模及提高管理水平,获得效率与工资的提高。因此,技术改进为垄断行业的高工资提供了基础,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高缩小了竞争性行业与垄断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综上所述,行业的经济性特征如企业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和资本深化都对行业收入差距有影响,但是影响效果较小。行业的垄断程度和技术进步都对行业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作用最大,行政垄断仍然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说明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在资源及价格方面得到政府的保护,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和高工资收入。虽然技术进步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但其作用效果不明显,这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各分解指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技术改进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三者的作用相互抵消,使得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没有影响。
五、结论
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垄断行业比竞争性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改进,竞争性行业的纯技术效率比垄断行业要好。相对于技术改进的差距,竞争性行业与垄断行业在规模效率方面相当,说明竞争性行业中的企业在市场机制下也开始呈现规模经济。垄断行业的高工资既存在行政垄断的因素也存在技术进步的因素,行业的垄断程度和技术进步都对行业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行政垄断仍然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但是其作用效果不明显。但其分解指标对行业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技术改进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切入点可以从垄断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垄断是行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降低垄断行业的垄断程度来降低垄断行业的高工资,由于我国的行业垄断是同所有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行业垄断表现为国有行政垄断,要想打破这种垄断,首要问题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打破国有垄断的一条出路,通过降低国有资产比重,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垄断行业由于行政垄断所获取的超额利润就会消失,使行业收入差距达到市场合理的区间内。另一方面,国有垄断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技术改进实现的,其管理效率相对较低,相反,竞争性行业的技术改进较慢,而纯技术效率较高。因此,通过在垄断行业中引入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可以有效地提高国有垄断企业的管理效率,而政府增加对竞争性行业的投资,则能够有效地促进其技术改进。这样既可以提高竞争性行业的工资,又可以使垄断行业的工资向市场决定的水平靠近,从而缩小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周德海.论基尼系数与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6):36-40.
[2]Yellen J. Efficiency Wage Models of Unemploy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4, 74(2):200-205.
[3]Pedro S. Martins. Industry Wage Premia: Evidence from the Wage Distribution [J]. Economics Letters, 2004, 83:157-163.
[4]Freeman R B, Medoff J. The impact of the percentage organized on union and nonunion wages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1, 63(4):561-572.
[5]Pugel, T. Profitability, Concentration and the Inter-industry Variation in Wage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0, 62: 248-253.
[6]Nickell S.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6, 104(4):724-746.
[7]张车伟,薛欣欣.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贡献[J].经济研究,2008(4):15-25.
[8]张原,陈建奇.人力资本还是行业特征: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成因分析[J].世界经济,2008(5):68-80.
[9]邱兆林.行业垄断,异质性人力资本与行业收入差距[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5):18-25.
[10]任重,周云波.垄断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25-30.
[11]丁启军.行政垄断行业高利润来源研究——高效率,还是垄断定价[J].产业经济研究,2010(5):36-43.
[12]魏峰,荣兆梓.基于效率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利润来源——来自15个工业细分行业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2(1):9-16.
[13]Jones, R. W. The Structure of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5, 73: 557-572.
[14]Acemoglu. D. Diversit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J]. NBER Working Paper, 2012, NO.16984.
[15]曾小春,王金龙.技术进步对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12(4):47-53.
[16]孔庆洋,黄济生.行业垄断、技术进步与行业收入差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2):102-110.
[17]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27-41.
[18]于良春.转轨经济中的反行政性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70-76.
责任编辑:萧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