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地球演化
2014-04-29朱予
朱予
继“中国大运河”“‘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原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文化申遗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次日,即2014年6月23日,“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自然申遗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批通过。
此前,2007年6月27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以其显著卓越的全球价值入选并获得全票通过。二期项目包括广西桂林喀斯特、贵州施秉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和广西环江喀斯特,入选以后将与一期遗产地共同组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系列遗产,反映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喀斯特深化过程,同时也将展示世界上最壮观、最多样的喀斯特景观。
中国南方喀斯特景点多、面积大、区域广。这些特殊又美丽的地貌景观,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符合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反映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等标准。“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中国第一个跨省联合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满足世界自然遗产评选的全部四条标准。
“数百座山峰,真像一些巨大城池的城垛。这幅景色感人之深,就连当地人也站在那里观看并惊讶不止。如此壮丽的场景,必然是自然之神的构思。”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塞谬尔·柏里在日记中写的这段话,描述的就是喀斯特地貌的美丽景观。喀斯特缔造了太多的美景,即使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也展现着一种自傲的凄凉美,一种别具一格的包容美。
喀斯特分布面积占中国国土近1/8,喀斯特环境是中国三大脆弱环境之一。喀斯特也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是一种地貌特征。喀斯特地区要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动辄就是几千上万年,是非喀斯特区域形成同样厚度土壤时间的几十到几百倍。由于喀斯特地区多以山石的形式表现,所以喀斯特地区又称为石山地区。中国石山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以及山东、川南、湘西南、鄂西等地区。
而“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出露的碳酸盐岩发育于不同地质年代,经过几百万年的喀斯特作用,塑造了显著的石林喀斯特、锥状喀斯特和峡谷喀斯特,是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的模式地。
入选的贵州施秉喀斯特,是世界热带、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杰出代表。发育在5亿年前的古老白云岩性基础上的锥状峰丛峡谷喀斯特,例证了白云岩在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及构造基础上发育的典型景观,提名地范围内沟壑纵横、溪水清澈、植被茂密,地貌十分壮观,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拟的自然美。施秉喀斯特从多个方面填补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发育演化中的白云岩类型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全球意义。
而作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一颗明珠,桂林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峰丛。它分布在漓江两岸,形成非常俊美的山水风景,这样的峰林地貌在世界范围里也是独一无二的。
重庆金佛山几乎占据了南川区幅员面积的一半。它是重庆的南部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南川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安身立命之所在。金佛山喀斯特是独特的台原喀斯特,被大量的塔状悬崖环绕着,拥有多彩的地表喀斯特景观。
广西环江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中贵州荔波喀斯特的扩展区域。两地共同组成了从高原到低地斜坡地形上的锥状喀斯特地貌,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态及生物生态特征,是大陆湿润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杰出代表。法国洞穴生物专家露易斯·德哈文先生多次考察环江喀斯特后说:环江喀斯特地貌独特,所有峰丛、峰林几乎在同一海拔上,以及洞穴生物的丰富性均为亚洲第一。
今天的研究已经发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将森林砍伐掉,水土流失速度将是森林区的60多倍,如果再进行农业活动的开垦,可达到200多倍,流失的速度远大于一般土壤。
大多数喀斯特地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加上喀斯特地区具有岩石裸露、水文特殊、缺水少土等特殊自然条件,大多数地区喀斯特森林逐渐消失,许多地方已石漠化,喀斯特环境进一步恶化,人类为了生存,在进行着破坏性的开发。
只有保持森林植被的覆盖,使森林凋落物大大加速成土的速率,才能留住美丽的喀斯特。尽管土壤依然薄弱,土地依然破碎,但土壤肥力很高,有森林地被物良好的保护作用,喀斯特森林环境就依然会是一个生命的天堂。
在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境内,就还保存着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生态系统稳定的喀斯特森林——茂兰喀斯特森林。通过多年保护管理,喀斯特森林保存完好,气势壮观,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对于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植被演化、重建其他喀斯特地区的森林群落具有重要价值。
长久以来,即便是专家,对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对文物,对各种各样的专门类型的公园,都比较集中于谈论它们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此次“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成功,再次向人们提供了关注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的机会,至少,它让全世界加深了解中国独有的自然资源,强化公众对自然资源、特别是特殊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本文照片由作者和达飞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