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娱乐化教学研究
2014-04-29唐海珍
唐海珍
[摘 要]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教学中出现了娱乐化倾向。娱乐化教学通过提高文本吸引力和设置刺激性教学情境、设计游戏化实践活动、提高教师个人魅力、树立积极榜样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学质量的下降和价值取向、教学目标的的偏离,最终可能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要坚持教育为主、娱乐有度、寓教于乐。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娱乐化倾向 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58 — 03
在快餐文化盛行、实用主义泛滥的今天,为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教育者们做了种种尝试。从百家讲坛的说书化与相声化,到各地麻辣教师的出位表演等等,以往以严肃的话语模式和面孔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纷纷让位给轻松活泼、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著名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一书中很早就谈到了类似的努力:“宾夕法尼亚州的公立学校已经试行把所有要学的科目都唱给学生……希望以此获得学生们的更大欢心。”〔1〕(P82)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娱乐化倾向。教学的娱乐化在实践中大受欢迎,在理论界却备受非议,陷入悖论。本文结合教育心理学兴趣理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娱乐化倾向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角度进行辩证分析,试图提出解决之道。
一、何谓娱乐化教学?
就“娱乐”一词的本来意义而言,并无褒贬的倾向性。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娱乐”是使人快乐、有趣的活动。从心理学分析,娱乐是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客观事物符合主体需要,从而引起主体愉快反应的活动。因此“娱乐”并非洪水猛兽。事实上,从《诗经》到元曲,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原本就是因娱乐活动而产生的(如柳永所说的“浅斟低唱”),只是时光流逝让它们镀上了严肃的古典色彩。娱乐活动本身是正常甚至积极的日常生活行为,对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娱乐活动更是不可或缺的。
“娱乐化”是什么?按照传播学的通俗解释,娱乐化就是事物以更显著的煽情性、花边性、刺激性的内容或形象出现,以吸引住观众眼球为目的,让一切形态的思考变得更感性、更具诱惑力,以达到人情味更浓、更贴近观众、更容易吸引大众关注的目的。〔2〕搞笑、逗乐、感官刺激正是其主题。娱乐化从形式上可大致分为内容娱乐化和表达娱乐化。
对教学的娱乐化,我国教育界尚无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娱乐化倾向是指教学活动中以娱乐、迎合学生为其主要宗旨,在教学内容上不再重视理论的严肃性、系统化,代之以“新、奇、特、怪”为主要特征,竭力从严肃的政治问题中挖掘其具有娱乐价值的兴奋点;在教学形式上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借鉴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重构课堂,追求学生感官娱乐体验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娱乐化倾向具体表现为:政治理论实用化、价值观念世俗化、榜样人物明星化、教学语言煽情化、实践活动游戏化。
二、娱乐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90后”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自我中心、崇尚世俗与自由,渴望关爱和释放压力。“90后”大学生身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张扬的个性导致他们天然排斥一切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对满堂灌的学理化教学和政治灌输丝毫不感兴趣,这直接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首要前提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一)学习兴趣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基于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推动个体去认识事物并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心理和教育学领域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兴趣是行为的兴奋剂和调节器。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作为学习兴趣问题最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杜威1913年就曾在《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中提出:没有兴趣,完全依赖于努力的学习不会取得好的效果。〔3〕(P168-171)
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既有外界就业形势的影响、评价体系的刺激引导,也有学生自身对社会的责任使命感、对专业和课程的兴趣,以及学习基础和学习信心的影响。此外,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都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娱乐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娱乐化教学通过提高文本吸引力和设置刺激性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情境兴趣。
在当代西方兴趣研究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兴趣概念,其中海蒂(Hidi)于1990年提出的个体兴趣(individual interest)和情境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分类及其研究对学习的影响较大。〔4〕个体兴趣是个体对一项活动或一种行为比较稳定的心理偏爱倾向,对学习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方面的决定因素,对学生选择和坚持某种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个体兴趣可以帮助个体在一个领域中应付相关的却令人厌烦的任务。但是因为对一项活动的个体兴趣是通过知识和价值观被确定的,难以被改变,因此,要想在学校教育中利用每个学生的个体兴趣是非常困难的事。〔5〕研究者大都将目光集中于比较容易控制的情境兴趣上。情境兴趣被看作是对环境输入的一种反应,是指活动或学习任务的特征对个体产生吸引力,进而激发个体产生一种短暂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它包括两个阶段:兴趣被诱发的阶段和兴趣被保持的阶段。〔6〕情境兴趣在个体对当前活动没有任何个体兴趣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个体的动机和行动。情境兴趣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发展为相对持久的个人兴趣。对那些对学习活动、内容领域和话题没有个人兴趣的学生来说,激发情境兴趣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策略提高情境兴趣?
影响情境兴趣的主要因素是文本的特征(如生动性、新奇性、复杂性)和教学条件或学习环境。〔7〕娱乐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将教材内容做娱乐性解读,突出理论的实用性和世俗化;案例选择上主要考虑是否能吸引眼球,如最新的励志偶像、古今中外政治家的奇闻轶事、浪漫的感情故事、离奇的法律案例;教学语言上采用激昂的煽情用语。这些手段能提高文本吸引力、设置刺激性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道德法律的距离,使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认知力和坚持性、情感性,“激发”、“抓住”和“保持”了即时学习兴趣。
2.娱乐化教学通过设计游戏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促进情境兴趣向个体兴趣转化。
霍夫曼(Hoffmann)发现,教学条件或学习环境对情境兴趣的维持和转化影响较大。有意义的个人参与活动,例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小组合作等都有助于态度的转变和个体兴趣的产生。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在学习领域,态度总是伴随着人的好恶体验而改变。学生对某一学科之所以会有积极地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该学科始终具有更多的胜任感或成功的体验,这种经常成功的感觉甚至可以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一生精力奉献于这一领域的开拓事业。贝姆曾总结出一句话:态度跟着行为走。〔8〕(P144)
娱乐化教学在实践环节上往往采用游戏的方式,借鉴流行的选秀、PK、表演、戏说等方式,既刺激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由于这些活动参与门槛低、知识要求不高、简单易行,因而参与者容易体验到展示自我的激情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转变学习态度,激发对学习的恒久个体兴趣。
3.娱乐化教学通过提高教师个人魅力、树立积极榜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斯金纳认为:在学校里,学生维持对学习积极态度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知识信息传递者本人的榜样作用或者其提供的榜样人物的影响。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简单的劝说固然不能使人回心转意,而在奉劝中提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摆出正反理由、忠告对方某些特定的结局,也同样无法对态度的改变发生明显作用。与此相反,倒是传递这些信息的人或者信息源的特征,在影响态度的改变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特征包括: 外表上的魅力、象征着地位的着装和谈吐、劝说者的态度、获悉劝说者过去的行为得到奖励或者惩罚的证据。例如,文学作品、历史材料、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都可能成为学生热衷模范的对象。加纳据此认为:人的榜样作用是最为普遍适用的,也是改变学习态度的最有效的途径。传递者包括教师本人、作为证据的榜样人物的影响。〔8〕(P146)
正因为如此,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娱乐化教学方式,一改过去刻板的“马列主义”形象,以麻辣教师的面孔出现时,教师的个人魅力值将迅速上升,在学生中的受欢迎度可想而知。此外,课堂教学中所引用的新鲜出炉的文体明星、优质偶像,所展现的温情脉脉的历史人物、政治明星,不仅可能成为学生热衷模仿的对象,而且有助于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娱乐化教学倾向的弊端
但是,娱乐过度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1.教学内容的娱乐化很可能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和价值取向的偏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基本内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说服人,道德和价值的力量教化人,法治的精神规范人。但是因为学生不愿意听理论性太强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娱乐化教学就以非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其基本手法,在教学内容上不再重视理论本身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肃性、深刻性,反而倾向于解构权威、否定中心、怀疑一切、颠覆传统;选择案例时追求“新、奇、特、怪”。这种靠奇闻轶事、浪漫爱情、花边资讯、人物揭丑和批判社会取胜的教学内容上的娱乐化既无法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违背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道德,其正面引导学生的功能被大大削弱。〔9〕采用娱乐化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获得了形式上的追捧,学生获得了形式上的满足,但本质上是教师有意迎合学生的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价值取向无法保证。
2.教学形式的娱乐化可能导致形式主义泛滥和教学目标的偏离。
娱乐化教学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参与,往往借鉴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设计很多课堂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例如,讲爱国主义时,花费大量的课时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红歌PK赛,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民主参与意识的觉醒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是由于教学活动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与知识的关联度不高,“寓教于乐”变成了“纯属娱乐”,很可能导致形式主义的泛滥,无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学的娱乐化倾向最终可能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娱乐化教学相比严肃教育的学理化教学模式而言,对大学生更具吸引力。但是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要求使得传承严肃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与娱乐化的教学方式完全适应。娱乐化的教学方式不但可能使所传授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面临浅薄化的危险,而且娱乐化思维方式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与主流道德观念的态度,在道德人格形成与价值观念建构的关键期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倾向于以叛逆与游戏化的态度来看待诸如信仰、道德、交友、恋爱、事业选择等人生重大问题的趋势。〔10〕当笑声代替思考,娱乐代替反省,在万事皆娱的浪潮中道德感减弱,良知麻木;当终极失声,高尚消弭,理想从高处降落,变得与世俗生活自身一样琐屑、无聊;当理论变得“无厘头”,思想变成“非理性”,课堂被解构为“后现代”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不再扮演教育和引导的角色,而只是充当了娱乐的工具,后果会怎样?正如波兹曼所说:“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四、探索可行的正确做法
如何将娱乐活动的吸引力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这既是挑战也是创新。
最近几年风行的选秀节目,像《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等,不但节目设置充满娱乐性,能让人享受通俗音乐,而且一直努力挖掘节目的教育性,大打励志牌、公益牌、温情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体会到民主精神的提升,对事物突破自我限定的包容心,懂得透过他人奋斗、进步来激励自我,达到了娱乐与教化的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能完全借鉴娱乐节目的操作模式,但适当采取一些娱乐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还是可行的。这就必须坚持一条原则:教育为主、娱乐有度。具体而言,就是教学语言可以激情化、榜样人物可以明星化、实践活动可以游戏化,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方面可以适当娱乐化,但是,政治理论、价值观念不能世俗化、游戏化,教学内容决不允许娱乐化。
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绝非简单的娱乐化教学所能做到。要掌握教育的主动性,就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要体现开放式、民主化、参与式、互动性与创造性教育理念。理论教学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比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又要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自助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同时,要创新彰显课程特色、体现教师本人教学特点、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形成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文化内涵,激发求知需要、满足发展需要,提高教学实效。
尤为重要的是要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接触真实世界与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既有利于以世界的真实与真理来对抗娱乐活动所营造的虚幻性与欺骗性,引导青少年树立与培养正确价值观与坚强的意志力;又能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暂时的情境兴趣,并最终通过职业生活的真实需求激发学生形成恒久的个体兴趣。
〔参 考 文 献〕
〔1〕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郑禾.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 J.A博伊兹顿编.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七卷〔M〕.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80.
〔4〕 Jetton,T.L.,Alexander,P.A.Interest Assessment and the Content Area Literacy Environment:Challeng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3).
〔5〕 李洪玉,徐良森,张龙梅.情境兴趣的研究进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03).
〔6〕张林,李玉婵,邢方.兴趣发展四阶段模型的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2).
〔7〕 赵兰兰,汪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8〕 吴庆麟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赵少英.学理化教学与娱乐化教学的比较与反思——以艺术专业理论课教学为例〔J〕.社科纵横.2010,25(10).
〔10〕郁乐, 冯宇.娱乐化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建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