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4-04-29袁岳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内容提要】 财经类独立院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其校园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滞后;学校文化积淀薄弱,人文精神相对缺失;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文化内涵不足;借鉴移植过多,个性化文化欠缺;地方文化特色弱化,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财经类独立学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财经类独立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问题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浙江省教科规划研究课题“财经类独立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C18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袁岳,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7-0026-03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从属于当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亚文化。

财经类独立学院是世纪之交新出现的一批三本学院,是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按照新机制新模式、新管理运营体制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财经类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8年5月正式成立的一所财经类独立院校,是以浙江省为主面向全国、以研究浙中地区财经发展为核心、促进浙中经济转型升级与发展的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学院。成立之初就面临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财经类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相对不长,受各方面资源的限制较多,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校园文化理论研究滞后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校园文化理论研究进而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是财经类独立学院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全球化背景下财经类独立院校适应时代发展、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拓宽发展路径的必然要求,更是财经类独立学院提升文化软实力、谋求更好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财经类独立院校没有足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没有从战略高度进行科学规划,没有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提到议事日程。对校园文化创新方面的理论研究则更少。就笔者的调研情况来看,关于财经类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研究、校园文化的内生与外铄机制研究、与财经类公办高校校园文化相比较应重点突出的特色和品牌文化研究、校园文化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关系研究、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校园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课题亟待思考。

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积淀薄弱,人文精神相对缺失。文化需要培育,需要积淀,是几代人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蕴涵着人们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一定是经历长时间的文化的浸润和洗礼,是传统文化精髓的凝聚,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从时间上看,财经类独立学院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办学历史长的也只不过十多年,如成立于1999年的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最早的财经类独立学院)和2000年的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短的只有五六年如成立于2008年的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其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少的困境。作为新生事物,财经类独立学院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从空间上看,财经类独立学院大多是择地新建的,没有厚重的文化底子,新的文化环境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去建设与描绘。教学上,大多过分强调智力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方面的培养,忽视了情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术氛围不浓。校园文化活动,往往是做样子、凑次数,缺乏缜密思考和系统规划,有的活动更是单纯地为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活动之间没有连贯性和向心力,更谈不上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涵。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已成立六年,校园还荒着一大片,一些制度也在讨论试用阶段,精神文化也在着手建设,正在凝练“财浙精神”,用的是母体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经济匡时”,图书馆楼门两侧的显示屏、教学楼旁边的显示屏上会显示一些讲座信息、时事大事、经典名句、励志格言,虽起到文化传播和育人的作用,但总的效果并不如意。

第二,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注重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作为基础设施的楼宇场馆等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培育人才的场所,校园环境建设状况关系到招生数量和质量,影响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财经类独立院校都高度重视有形的、可见的物质、环境等硬件建设,进行了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的投入,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校园。目前,处于创业期的财经类独立院校大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道路、楼宇场馆、网络信息等显性的基础建设,但在校园规章制度、生态文化、品牌文化、精神文化等软环境建设上则投入不到位,现代化的教学楼和花园般的校园,缺少文化底蕴和内涵,导致隐性的精神文化缺失。这样的校园文化只能是物质文化、洋葱文化,没有灵魂支撑。这些基础设施是大学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有了它们,就能孕育出优秀的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精神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同时也是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精神文化建设发展跟不上,良好的领导管理工作作风、教风、学风、校风就无处可寻,学校的软实力竞争就是落后的。因此,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应同步发展,正如邓小平说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第三,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精神内涵欠缺。财经类独立学院按照民办机制运转,在运转过程中很容易在校园中出现功利主义倾向。有的财经类独立学院由多方联合办学,投资方愿意出资办学,是出于寻利动机,经营过程必将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在“经费投入多、经济回报少”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不愿投入过多,加之学院领导求规模、效益,不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出现了办学行为短期化、利益化的倾向,缺乏财经类独立学院教育公益性的特点,导致了大学精神的异化:逐利倾向严重,把学生当作经济人来培育,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甚嚣尘上。在这样一种办学理念的主导下,校园主体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往往奉功利主义为圭臬,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形式上的丰富多彩,搞面子工程,缺乏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大学精神流于表象化、虚无化,极容易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第四,借鉴移植过多,个性化文化比较欠缺,自身特色不明显。“独立学院脱胎于母体高校,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是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财经类独立学院在建校初期,没有文化资源,往往借用母体学校的精神财富来铺垫和充实自己的校园文化。可以肯定,母体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大学精神有利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在短时期内开展得红红火火、丰富多彩,“但也容易使其校园文化建设趋同于母体学校,表现在:过度依赖母体学校,拘泥于母体学校的文化传承,继承了形式,忽视了内容,在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缺乏自身特色,无法形成文化品牌。”许多专业设置上与母体高校雷同率较高,甚至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计划,这种盲目的专业复制不可能使财经类独立学院走上开拓创新的路子,只会加剧专业结构的趋同和人才结构的失调,只会束缚其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丧失自身优势与特色,最终培养出的学生将是母体高校的“克隆”产品甚至次品。另外,财经类独立学院受“就业至上”办学目标的影响,多以应用型学科为主,忽视了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设置。所以,财经类独立学院应该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专业资源,整合母体高校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将学科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挂钩,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办学资源,充分发挥独立学院运转机制灵活的特点,开设公立大学不愿办、不能办、不能及时办、但又有社会需求、发展潜力、市场前景看好的新专业,并把这些专业打造成特色专业。

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发展,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也不例外。各国纷纷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呈现出教育的趋同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教育的开放性。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机制不灵活、优势不明显,使得财经类独立院校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合作办学层次低、办学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随着对外交流机会的增多和合作办学的深化,财经类独立院校对外来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对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关注不够甚至视而不见。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不谋而合地出现多校一面、相互攀比、食洋不化等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财经类独立院校大都立足于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人才,应当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地方文化特色,但是现实中却鲜有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第五,地方文化特色弱化。作为坐落于某一区域的地方高校,财经类独立院校无疑应该是特定区域精神文化的标志性品牌,是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辐射源。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财经类独立院校的这一功能被弱化了。全球化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方面的强势扩展到文化方面,形成了全球化中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出现了文化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文化市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侵蚀与破坏,致使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故此,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坚决抵制文化殖民主义,有意识地来传承和保护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位于地方的财经类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有着与公办大学等同的职责和使命,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和接班人的同时也在传承、弘扬、发展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华。事实是,校园里流行的是欧风美雨,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过得热热闹闹,一些传统文化节日、地方节日却分外冷清,其文化内涵也无法彰显。财经类独立学院对滋养自己的文化认知不足,不去认同和传承,更谈不上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有深刻的认识,足以说明一些财经类独立学院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已经弱化了。

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财经类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步履迟缓,办学特色未能充分体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因此,财经类独立学院应切实提高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摒弃那些诸如“校园文化建设只是管理部门的事情”的狭隘观念,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按照“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师生共建”的原则,理清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建设好校园文化,提高软实力竞争水平,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来焕.校园文化价值取向[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 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苗玉宁.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 李汝涛.论独立学院校园网文化品牌建设—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刘海静.全球化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殖民主义[J].理论导刊,2006,(2).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论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避开“问题”银行股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