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概况》“微课堂”教学设计
2014-04-29苏丽芳
苏丽芳
一、“微课堂”的概念
“微课堂”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开通微课,主要是考虑到满足学生和老师自主学习的兴趣。调查发现,在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老师上传的“公开课”不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8分钟的精华内容,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
二、《长江的概况》“微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长江的概况”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微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如下: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江的源流概况;
2.了解长江干流流经的省份和地形区;
3.知道长江的水系构成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长江水系图学习长江概况,掌握学习河流概况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合作态度。
难点 掌握学习河流概况的方法
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江板画
小
组
划
分 1.四人一小组,根据班级情况分成若干小组
2.四人当中一人为组长、一人为记录员、一人为填图员、一人为发言员
3.根据知识点的数量、难易程度和小组数量分配任务
4.如果任务多,一人可以担当多重任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并配合自制课件,展示由发源地至入海口的沿岸景观图片,学生听歌并欣赏图片。
二、各小组组长抽签,决定本小组讨论研究的问题
总共有A-G七张签,每张签内容如下:
A:阅读课文和长江流域水系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的海洋 多媒体播放可以展现长江雄浑壮观、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视听震撼。
B-C: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D:阅读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E: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位置及省份
F: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G:找出长江沿岸四大重要城市:重庆、南京、武汉、上海
三、各小组讨论、研究、总结、准备发言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三幅长江简图,分别为板图1、2、3,以备学生发言时用,板图1、2、3内容一样,只是由于概况内容比较多,要在不同的板图中表示,板图如下:
2.教师对有疑问的小组给予帮助
四、各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交流总结
1.解决A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海洋;其他同学读长江流域水系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A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
2.解决B问题,小组发言员总结归纳之后,其他同学可以纠正错误和补充完善。
3.解决C问题, 抽到C问题的小组先派出发言员利用多媒体地图总结发言,然后派出填图员(一个或多个)在板图2中填出长江流经的省份,其他同学看多媒体中国政区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之后,可以纠正错误和补充完善。
4.解决D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其他同学读中国地形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D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 小组抽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态度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交流的过程,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概括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
5.解决E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E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阅读教材总结长江在我国的之最
在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区域:阅读教材总结长江在我国的之最
在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长江上、中、下游三大河段的分界宜昌、湖口;其他同学读长江流域水系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并说出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6.解决F问题,同学们从长江水系图中寻找长江的支流,(用笔描一下,或用笔圈一下),小组填图员在板图3中填出支流和湖泊,小组发言员进行适当总结,教师补充。
7.解决G问题,小组填图员在图1中填出四大城市,小组发言员简单总结。
备注 采取小组竞赛式:
1.小组填图加10分,小组总结发言加10分;
2.如果几个小组同时承担一个任务,哪个小组抢到发言权和填图权,就给哪个小组加分;
3.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内容和纠正错误,同时也给加分;
4.最后评出优胜小组和落后小组,优胜小组提出合理要求,落后小组满足其合理要求。
三、总结
《长江的概况》“微课堂”教学设计为《长江的概况》“微课堂”的形成提供了参考依据,《长江的概况》“微课堂”形成后,教师节省了重复劳动的时间,将有更多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增加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指导。
(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 项目编号:GP1513010 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