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大学开放微课程建设初探

2014-04-29任小媛

考试周刊 2014年90期
关键词:微视频微课程

任小媛

摘 要: 本文以大学专业知识为内容,以微视频为载体,以开放的微课程为形式,旨在提高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惠及全民教育。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微课程视频,每个人都能获取到课程资源,在观看中受益,降低传统专业知识的学习门槛,让人们受益其中。本文设计了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大学开放微课程架构,论证了技术可行性和呈现方式,说明信息技术发展到现阶段已具备了利用人人拥有的智能手机进行大学教育内容的分享和传播的条件,该方式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有的优越性,可以与传统大学教育形成优势互补。

关键词: 微课程 微视频 大学专业知识 移动智能终端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信息技术领域如闪电般迅速地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彼此接近。人们虽受惠其中但也受限其中,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融入其中。在阐述全球化浪潮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在平坦的世界里,没有所谓的美国人的工作,任何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参加竞争。”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如今人们的生存压力,在这个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现代人较快的生活节奏、较大的工作压力、空余时间的碎片化促使今人更倾向于接受便于获取、短小专业、具备一定娱乐性的教育方式。从技术上分析,随着4G网络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日益普及,为以视频方式在移动终端呈现教学内容提供技术支持。

高校是集中了人类优秀专业知识的学术圣地,其特点是专业性、系统性、前沿性。但传统教育方式中,大学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在“围城”内为少数人所传授,而网上传播的很多知识又由于缺乏专业性、前沿性难以确保学习效果。

笔者探索如何以大学专业知识为内容,以微视频为载体,以开放的微课程为形式,从而满足人们便于获取、短小专业又具备一定娱乐性的便携式课堂需求,旨在提高高校教学资源利用率,惠及全民教育。笔者设计了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大学开放微课程架构,论证了技术可行性和呈现方式,为建设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大学开放微课程提供了有益探索。

二、大学开放微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目前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国内首先给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于2010年提出的。自2013年以来,微课程概念和实践迅速升温,试图通过开放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和大众化高等教育”,以进一步实现“平等”和“共享”的教育愿景。

考虑到学习者生活节奏快、时间碎片化、无法有整块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的特点,微课程旨在通过短小精悍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专业性的教育资源。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特别适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大众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

目前微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卡通动画、电子黑板、真人演讲等。面向不同年龄、专业等人群,其内容短小精悍,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配有对应的字幕,便于人们学习。如著名的可汗学院的微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人文学、测试准备及与著名高校合作的医学、实验等。其内容主要以电子黑板和教师旁白讲授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并配有多国语言的讲授字幕。教师通常采用例题讲解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授,没有过多的导入,直接进入主题。除基本课程外,每个专题还设有相应的拓展性内容供学生提高能力。国内微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主要以结合PPT等多媒体的教师讲授或课堂实录片段这两种形式呈现。如运行非常成功的中国微课网,涵盖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上传的参赛微课视频,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信息技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学科,授课时长均在10分钟以内。微课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小学常规课的教学内容,部分微课是课堂实录小片段,也有一部分是教师结合课件的讲解,视频常配有相关课程说明,方便学生寻找对应的知识点。

但目前,以大学专业知识为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形式进行微课程展示的成功案例不多见。一方面,大学知识通常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作铺垫。另一方面,如何结合目前飞速发展的移动智能终端、社交网络的高效的传播技术和方式进行微课程传授,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大学开放微课程建设可行性

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阶段。移动终端的移动性和网络浏览功能让学习者可以摆脱学习对环境的束缚,让学习者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接入移动网络获取学习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习者对泛在学习的诉求。此外,随着4G移动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智能终端具备更流程传播和播放视频文件的条件,使得视频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形式成为可能。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传播者可以将学习内容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单元,使得学习者可以更合理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

从内容提供方面看,大学不同专业的教授都有自己专长的研究领域,可以就某个知识点进行专业但通俗的讲解。将微课程时间控制在单个知识点上,可以提高课程的讲解质量,避免传统课程时间冗长、节奏慢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可以反复观看学校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从内容的拍摄方面看,目前我国高校一般建有电教中心或教师培训/卓越中心等进行电化/远程教育的专门机构,可以由专人负责视频的拍摄、制作、传播及服务。相比中小学的微课制作主要采用录屏软件,高校的微课制作主要采用摄像机拍摄,由专业的摄像团队摄制并进行后期制作。以江南大学为例,学校设置有教师卓越中心,该部门配置有电视制作部门、多媒体制作部门及教育技术研究部门,有一支成熟的摄像及专业后期制作团队。可以有效率地完成微视频的录制,方便教师们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录制,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四、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程设计

以终身学习、开放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托江南大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学科的优势;以学校教师卓越中心为执行团队;将精深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人人能懂、深入浅出的讲授方式,录制成微课程视频,并借助移动智能终端及社交网络进行传播。

1.微课程传播方式

依据人们的学习特点,在学习动机不强烈的情况下,一般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以微视频为形式的微课既满足受众对媒体呈现方式的期待,又科学地符合一般受众的注意力,本着免费、方便获取的原则,在流行的社交平台、视频共享平台进行分享。创建微信的公共账号平台,方便受众在网络允许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视频观看,即使暂时网络不允许,也可以通过微信公共账号平台了解这一微课视频,方便通过电脑端等方式在视频共享平台如优酷、土豆等进行收看。

除了这些外,还可利用好校内网络资源,例如云窗这一平台,它是旨在为全国高校师生提供在校园网接入情况下的免费流畅无缓冲视频资源,包括公开课、纪录片和由每个高校自身来建设的特色视频资源。目前我校在这方面的资源建设上还是有很大空缺,而我校自制的微课视频可以很好地填补这一空白。

随着传媒的不断发展,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体手段进行宣传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校内校外同步宣传,以校内宣传带动校外宣传,以校外宣传回馈校内宣传。要利用好本校的本土应用、论坛,如i江南、江南听雨、江南大学官方微博等进行大力宣传。

2.微课程内容设计

传统的精品课程往往是普通课程的完整录制,实际利用率并不乐观,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有这些课程资源的存在。并且一般这些课程的专业性太强,观看这些课程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些课程资源的受众面。微课程就是要打破传统精品课程的局限性,在挖掘各个学院各个专业优秀教师的专业领域的基础上,本着“短小、高端、趣味”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反复修改,争取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凸显教师人格魅力的方式,有趣味性地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科普化的专业知识传授。

抓住微课程这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时间短。时长一般为5至8分钟左右。第二,内容少。每一个微视频都围绕一个学习目标展开,可以是课程某一章某一节中的一个关键知识点,或者是一个案例讲解、某类问题的解法、某个操作的演示等。第三,容量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视频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学生可以在线浏览,也可以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第四,形式多样。除了教学内容多样化外,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对于同样的内容,老师可以是模拟面授边板书边讲,也可以是人不出现,只展示PPT,同时播放老师讲解的声音。

根据学校的具体特点,突出优势学科的优点,以学院为单位覆盖文史理工各个代表性学科,初期在试点学院推选出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拍摄,以教师专业性知识、学科特长为基础,进行接地气的个性化讲授解读,制作成人人能懂、生动有趣的微课程,后期通过媒介互动,结合“校我最喜爱的老师”等,通过受众的反馈拍摄他们期待而又有意义的微课。

3.实施方法

对于具有知识性的微视频拍摄,应尽量确保原知识点的顺序,原则上对拍摄内容不做大的顺序调整,在前期准备中抓住对知识点的把握,控制好时间安排,符合教学科学。在初期试点制作时,由于经验尚不充足不宜做得复杂,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视频拍摄,加上简单的后期处理,对动画等的制作要适当降低。但应该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将其制作得正规,做到有趣味、内容考究,避免低级错误。

五、结语

笔者分析了人们对大学专业知识的随时、随地、片段化学习需求,论述了信息技术发展尤其是4G网络及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发展可以为实施以视频为形式的微课程提供技术支撑,并以江南大学为例,设计了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大学开放微课程的形式、内容、实施方法,为建设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大学开放微课程提供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闫寒冰,魏非.观照MOOCs的开放教育正能量[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2]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5]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6]乔军,吴瑞华,熊才平.智能移动终端的教学应用及前景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2):81-84.

[7]吴安艳,熊才平,黄勃.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03:60-65.

[8]官芹芳.TED-Ed——当演讲变成课程[J].上海教育,2012(17):25-26.

[9]王琼.微视频资源开发——基层电大教师参与视频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8):18-18.

猜你喜欢

微视频微课程
微课程理念下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分析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浅论微视频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
微视频的内容主题发展趋势分析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