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依赖症”引发的道德思考

2014-04-29贾素宁王来圣

考试周刊 2014年90期
关键词:伦理

贾素宁 王来圣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空虚。手机成瘾使人们忽视了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本该亲密无间的亲朋好友之间关系变得日益疏远、陌生,引发社会伦理道德危机。

关键词: 手机依赖症 伦理 道德思考

近日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许多人在笑过之余,开始反思手机成瘾引发的社会伦理道德危机。2012年10月在《城市信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事例: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老人摔盘离席事件曾引发热议,却没有改变年轻人手机成瘾的恶习。据调查,有六成以上的年轻人睡前不玩手机睡不着觉。现实生活中,开会时、上课时、坐车时,低头玩手机的人占到半数以上,手机已然超过电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甚至过于依赖的重要物品,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笔者认为,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通讯工具的确使人们的联系变得更快捷和便利,但是不能忽视手机给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减少对手机的过分依赖,不迷恋、不上瘾,还原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何谓“手机依赖征”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等,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信息化时代,手机的功能从最初的只具备拨号、短消息功能迅速扩展到上网、阅读、音乐、游戏、购物全部包揽的智能、娱乐工具,又因其造型小巧、美观、方便携带,迅速取代电脑成为年轻人迷恋的对象。近年来,年轻人(尤其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提高。判断手机依赖症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二、“手机依赖症”引发伦理道德危机

手机作为新型的快捷通讯工具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最明显之处表现在它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空限制,人们之间无需见面,就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聊QQ、发微信等方式彼此进行沟通和联系,在家用手机在虚拟世界里忙得热火朝天,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却冷冰陌生,痴迷手机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疏远、冷漠和陌生,内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亦随之而来,“手机依赖症”严重的人更多地表现出抑郁、焦虑和人际交往障碍倾向。

1.手机热、人情淡。正如文章一开始列举的事例,一家人聚会,开饭前本该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家人围坐在一起交谈的场景却变成了人手一部机器的静坐不语,张爷爷一怒之下摔盘离席警醒了家人,也警醒每一位“手机依赖症”患者。亲人、朋友就在身边,却视而不见,只顾低头玩手机,沉湎其中不可自拔,原本温馨的人际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人们之间的代沟、隔阂愈来愈重。每逢节假日,铺天盖地却如出一辙的问候短信席卷而来,本该面对面的相聚和交流被寥寥数行、蜻蜓点水的群发短信所代替。关心与问候本该源自内心,却变得日渐表面化、形式化、不“走心”。偶尔有难得的聚会,也各自忙着按手机,身在聚会心灵却已然缺席。笔者认为,手机功能再多,也不该成为人情淡漠的理由,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某一群体中的一分子,这也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人的社会性。倘若让一步小小的机器把自己框在手机世界中不能自拔,那就是丢掉了人最珍贵的东西——真情。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手机功能娴熟,人际交往却存在障碍。每个人都本应是主体性的存在,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这种主体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这种主体性只有在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即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表现出来。然而,在以手机为主要通讯媒介的现代社会中,交往的主体往往不在同一时空内,交往变得更加虚拟化,充满不确定因素。这种疏离的交往关系瓦解了传统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信任,这种意义上的交往更多的是信息的互通而非情感的传递,许多人习惯了通过手机联系、沟通,一旦进入真实的人际交往情境中就感到紧张、不适,无话可说。

3.手机依赖症造成危险行为多发,影响年轻人身心健康。目前,很多研究者开始针对手机依赖程度与年轻人在早恋、吸烟、酗酒、自杀倾向及对学习和生活的满意度等方面存在的相关系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早恋、吸烟、酗酒、情绪暴躁等问题行为与手机依赖程度呈正相关。不恰当地使用手机提高了年轻人参与不健康危险行为的概率,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调查后发现,在城市生活的学生,六成以上的中学生都有手机,有些学生无聊时喜欢用手机聊天,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冲动,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往往通过手机联系同伴引发群体性斗殴事件。手机也给早恋、作弊提供了“温床”。笔者认为,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明辨是非能力较差,过早佩带手机会影响其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

4.手机信息泛滥导致公共道德滑坡。手机因其具备短信服务功能一度深受人们青睐,但这一功能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许多人深受其害。一些诈骗者和违法营销者利用手机短消息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手机用户经常收到垃圾广告、中奖诈骗、色情文字或图片等垃圾短信,新闻不时爆出有手机用户缺乏甄别信息的能力,掉入诈骗陷阱损失严重,铺天盖地的垃圾短信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综上所述,手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合理使用手机,摆脱“手机依赖症”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困扰,还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值得每一位手机用户审慎思考。

猜你喜欢

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科技伦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伦理传播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四 婚姻伦理演变的当代启示
二 家庭伦理剧视野下婚姻伦理的演变
一 婚姻伦理与家庭伦理剧概述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