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拖堂”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2014-04-29王春彪

考试周刊 2014年90期
关键词:拖堂变式教学高中数学教学

王春彪

摘 要: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对新教材“量太大,课太少,教不完”的质疑之声不绝,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拖堂”成了一种习惯。本文就哪些具体的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结合一些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拖堂 问题情境 合作探究 变式教学

2005年,江苏省实行了新课程改革,随着课标、教材的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教学生动灵活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在逐步提高,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拖堂”现象便是客观存在的一大顽症。实行新课改的多年来,笔者聆听了省市县等各级专家老师的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参加了各类高中数学教研活动和随堂听课大约300节课左右,其中出现“拖堂”现象的占60%左右,其中35%左右的课拖课时间达到5分钟以上,部分竞赛课则是通过多次试上、反复演练才达到控制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拖堂”的危害无需多说,虽然一节课的教学不一定要绝对地控制在45分钟以内,但教学时间不可以任意延长。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导致“拖堂”现象的出现呢?笔者对这些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与反思,思考该现象的成因和解决对策。

一、问题情境的导入方式上:“靠近热闹,远离数学”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一堂好课同一篇好的文章一样,往往讲究的是“凤头,猪肚,豹尾”,于是教师挖空心思地动脑筋,“不走寻常路”地试图通过创设令人耳目一新的问题情境,开个漂亮的好头,但往往是“山转水遥,百折千回”,回到数学概念时,课堂时间已经用去了三分之一。“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认真领会教材的内涵,而不是一味依赖多媒体技术,偏离数学课堂的育人目标”。

案例1:在执教苏教版教材《数学1》第二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件上打出了李咏的照片,请学生仿照中央台幸运52猜一件商品的价格?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程序输入价格,出现“高了,低了”的提示?目的是通过猜价格的过程,让学生体会通过高低的指引体会数学上的逼近思想,得到二分法求近似解得方法和步骤。然而,课堂上的实际效果却与预想大相径庭,学生在经过一番问答后得到了商品的价格,却无法实现对二分法的数学生成和建构。

反思: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架设数学知识生长点的素材,起到“抛砖引玉,筑巢引凤”的作用。实际教学中,往往为了追求热闹而给数学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在课堂教学中最终作茧自缚,导致时间浪费,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如果就按照教材的设计,以二次函数f(x)=x■-2x-1的图像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放大图像,利用中点函数值和端点函数值的比较确定位置,则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开门见山地让学生进入到新知识,简约自然、清新直观地将知识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事实上,问题情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创设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情境,引领我们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为了实施“凤头”的想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简背景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简洁明了,不能用复杂无意义的信息干扰数学知识的生成、问题的产生,以及数学本质的体现,好的数学情境应“简约而不简单”。

(二)近距离

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将学习过程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有机统一在一起。

(三)小切口

一个情境所承载的任务和目标不要太多,让学生能较容易地切入到新问题和新知识当中,入手容易开放性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多,不能因为需解决的问题太大太全而无从下手。

(四)超链接

将不同情境、不同问题之间步步连接、层层搭建,实现数学的学习和创造过程。

当然,任何一种问题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兼顾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有待课堂教学的检验。

二、合作探究的数学建构中:“盲目放任,收放无序”

案例2:2010年3月,江苏省以苏教版(必修5)1.2余弦定理为主题进行了高中数学研讨,分组后由三名教师以同一课题先后3上3评同一节课。在第一节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然后试图引导学生得出等式■=■+■,并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将向量等式■=■+■数量化吗?最后希望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如何将向量等式■=■+■数量化,从而通过研究得出三角形三边与一角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经启发,学生却仍然无法得出正确数等式,难以将等式数量化,教师在一遍遍的提问和引导后,均无法得到预设的结果,教学时间已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过半。

反思:向量作为工具确实有其便捷的一面,但学生对向量方法理解不够深刻、运用不够熟练,让学生从■=■+■探讨数量化的方法和结果十分困难。在第二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1:已知△ABC中,AB=1,AC=2,∠A=60°,求边BC的长。学生在使用正弦定理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追根求源,从推导结论的方法上入手,思考能否运用相同的向量得到一个和边角有关的等式,并提出方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2:和向量的边角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有哪些?怎样去一般化得问题知两边和一角如何解决?通过启发和引导实现课堂的高效,通过建立合理探究建构数学知识过程,达到合理运用时间的目的。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李善良博士形象生动地总结为:“数学教学引导的过程相当于将学生从山脚领上山顶,目前大致有三种:一是把学生装进闷罐车里一路狂奔拉上山顶,学生实现了到达山顶的目的,但却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二是老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追,老师到达山顶后发现,从山脚到山顶到处都是学生;三是老师将知道的路况和走法告诉学生,然后学生在前面走,老师在后面赶。”这三种课堂教学形式目前都是客观存在的,相对于具体问题,老师要能灵活运用施教方法和手段,并综合指导。

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绝对的,所谓“教无定法”,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便显得异常重要。只有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成,选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有序、有度、有目的地引导和点拨学生,才能节约时间,实现高效课堂。

三、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过细,变式过多”

案例3:一节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直线与圆》习题课,教师设计了以下的一组热身训练题组:

(1)已知两点A(-2,0),B(0,2)点C是圆x■+y■-2x=0上任一点,则△ABC的面积的最小值?摇 ?摇。

(2)过点M(1,2)的直线L与圆(x-2)■+y■=9交于A、B两点,若A、B的中点为M,则直线L的方程为?摇 ?摇。

(3)若直线y=x+m与曲线y=■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摇 ?摇。并对(1)作变式:过A(-2,0)作圆的两条切线,求切线长?摇 ?摇。

(2)变式1:若直线AB将圆分成两段弧,其中优弧长于劣弧长之比为2:1,则直线L的方程?摇 ?摇。

变式2:若直线AB将圆分成两段弧,则劣弧最短时,直线L的方程为?摇 ?摇。

(3)变式:若y=kx+2k+1与曲线y=■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摇 ?摇。

教师让学生先练习,然后细细讲解并进行小结归纳,最后进行变式训练。本节课已接近尾声,匆匆忙忙地训练完例1,下课已多时。回顾整个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感觉本课似乎才刚刚开始,缺少一种整体的框架和完整的认识。

反思:变式训练为提高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能力确实在解题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在训练的方式和时机把握上值得研究和商榷。本节课的变式感觉只是在提问的方式上作了变化,而未将训练学生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能力和思维训练上有发散和提升。很多时候的数学课堂的变式仅仅是在原地打转,或变相地搞题海战术,侵占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并消耗了学生的精力,使“拖堂”无可避免,使“课堂”索然无味。

自从江苏省实行新课改以来,“量太大,课太少,教不完”的质疑之声一直没有停过,也是客观上导致“拖课”的根本原因。以上仅仅是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常见现象,对课堂教学中的“拖堂”现象进行的分析和反思,主要探讨了引起“拖堂”的原因。随着江苏省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的过程推进,要想提升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研究,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江苏省教科院的杨久俊说:“就像是煮饭前淘米、洗菜去除泥沙一样,我们的课里有没有‘泥沙呢?要做好一道菜,就必须去掉泥沙;要上出一堂有效课,就必须洗掉里面无用的或可用不可用的东西。”当然,我们也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课堂变得精确、变得精致、变得精彩。

参考文献:

[1]解俊.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活动的思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9)(上旬).

[2]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高中).

[3]高爱玲.备课之后话“洗题”.数学通报,2009(11).

猜你喜欢

拖堂变式教学高中数学教学
细数十二星座老师都是怎么拖堂拉仇恨的
变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的应用途径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解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透过现象看本质
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中应用算法教学的研究
高中数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分层教学的应用
咱老师的拖堂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