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尔顿的精神之旅

2014-04-29谢佳维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心理分析

摘 要:霍尔顿是60年前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历史潮水的冲刷之下,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学形象,历久弥新,并无褪色,以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分析这个人物的成长经历,会使我们对小说的精神内涵有许多新的发现。

关键词: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成长经历;心理分析

作者简介:谢佳维(1993.02-),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在读,英语专业,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1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田》),是至今广为流传的小说,已经被译为多种版本。本文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主人翁霍爾顿的情感失落、精神困顿等成长历程,着重分析了其心理发展过程之中的种种内心矛盾和冲突,通过塑造霍尔顿这一鲜明的角色表达了作者塞林格在这个角色上的传达的青春成长的意义。

一、引领者的空缺失守与心灵的孤立无助

《麦田》主要讲述了霍尔顿心理成长的故事。文章的首先讲述了高中生霍尔顿是一个心性单纯、乐善好施、喜欢读书、性情开朗的男孩。但是其性格与学校的教育制度严重冲突、秉性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表现出了玩世不恭的言语行为和强烈的逆反心理,在其上学期间,由于其一次次的“犯错”,导致一次次地被父亲转入另一所学校,他又一次次地被学校开除。主人翁霍尔顿发生的辍学的导火索在于其五门功课中有四门不及格而再一次被学校开除,由于其在学习上的不尽如人意,使他的内心世界充满挫败和沮丧感。尽管他的外表装得满不在乎,事实上他对学校充满了厌恶,心理学理论指出青少年时期的思维是片面性与批判性共存,时常表现为极端与思想偏激。伴随着独立性与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他们会批判地、独立地对待遇到的问题,但是青少年此时的批判性思维还不成熟,仍然不能辩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情感的孤寂无依与抚慰者的匮乏缺失

主人翁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之后,其知道父母会很激烈的批评这种行为,所以为了避免内心受到更大的打击,想躲避几天再回去。在受到开除之后竟然没有任何一个同学来关心过问霍尔顿的内心感受,相反却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指责、冷落朋友的背弃,同学的冷漠,导致了其内心十分敏感脆弱,受到了极大的委屈,种种情绪叠加在一起,终于导致了主人翁心理防线的崩溃。心理学理论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冲动性、波动性都比较大,情绪存在两极性和不稳定的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若生活在密切关心他的人群体系当中,个体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消除;若处于一个完全被人遗忘或者孤独一人的环境条件下,个体的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后果更严重。已有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极度的焦虑状态下,趋向于向周围的人寻求安慰和支持。当见到自己最疼爱的妹妹时候,妹妹却说道:“你怎么现在才回家,老爸会干掉你的”,而霍尔顿心里本来想的是“我不在乎爸妈逮住我,甚至在打我,真的不在乎。我想,要逮就让他们逮吧,说心里话,我心里还要还希望他们会呢或者关心我一下。”这说明了霍尔顿非常渴望与自己的父母交流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家庭对于一个内心十分渴望爱的孩子,特别是遭受到外部强烈的打击的情况下,父母就是他情感的所依,家就是心灵的港湾。霍尔顿趁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回家以此来避免来自父母的挫折和打击。从作者对主人翁的心理细致入化的描绘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特别是在情感无依、心灵孤立的状态下,缺少心灵的慰藉。令人惋惜的是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对这种青少年孩子心理的变化进行详细的认知和察觉。

三、浪漫的理想主义与现实行为的软弱无力

作者《麦田》的写作过程当中,不仅考察了家人、同学、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还考量了青少年本身的内在因素如性格缺陷、个性特点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本文中看到了主人翁霍尔顿既有无力承担,性格软弱的个性缺陷,不甘从俗,思想叛逆的个性特点,又有固滞童年,逃避现实的心理问题和有高蹈远阔的浪漫情怀,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交融下霍尔顿的成长充满了极大的坎坷,展现了他的心中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极大的差距。

在小说的末尾处,我们看到主人翁霍尔顿最后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进行休养,仰首望天,我们沉思:霍尔顿真的有病吗?他为什么会得病?通过对小说的仔细分析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致使美国社会迅速地商业化,由此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潜在的危机。当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社会上的人们盲目追逐物质利益,作者塞林格表情凝重地站在历史车轮的悬崖旁,高举着警示的红灯,他在他的“麦田”里守候着自己的那一份纯真。我们希望社会上其他的“霍尔顿”,能够反抗物质文明快速的发展给精神文明带来的伤害。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是我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专注的目光。也许,正是他那份执着地守候与等待,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孩子们没有失去他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姜姗.《<麦田里的守望>中的寻找自我》[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2008,(21)1

[2]赵瑞超.霍尔顿的成长[J].怀化学院学报,2007,(2)1

[3]肖凡.从美国教育文化角度透视《麦田的守望者》霍尔顿的呼唤[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塞林格著,孙仲旭译.麦田的守望者[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心理分析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
旋转木马上的追寻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孤独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