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2014-04-29代然
摘 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细致的情感与敏感的内心撑起了全部的写作核心,而起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中她对于母亲形象的描写和刻画。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总是爱财、冷漠,甚至是仇视子女的。究其原因,这与张爱玲从小的家庭生活和经济条件息息相关。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冷漠;钱财
作者简介:代然(1989-),女,汉族,北京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方向。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02
1、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几点特征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绝大部分的作品都设置了母亲形象,若对这些形象进行通读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的几点显著特征。
1.1 不幸的婚姻生活
在张爱玲较为重要的几部作品中,她设计的母亲形象都有着不幸的婚姻。最典型的例证就是《金锁记》的曹七巧,这个在穷苦环境长大的“麻油西施”,被许配给了传统大家族中患有骨痨的姜家二爷,终日与“废人”度日,在姜公馆中自然是受尽白眼和非议。因此她紧紧抓住她所能把握的唯一资源——钱,“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①
也许是因为她们各自有着不幸福的婚姻,这些母亲的私生活往往是混乱或者说淫乱的:曹七巧(《金锁记》)与三叔姜季泽有染、梁太太(《第一炉香》)与乔其乔、卢兆麟和司徒协的混乱关系,蕊秋(《小团圆》)的各国男朋友更是多得让九莉数不清。但是,他们虽然有着极强的情欲,但是心里却都是“死灰”般的生活。这样的设计不仅与张爱玲的创作观有关,也不得不说与张爱玲自己母亲的不幸婚姻密切相关。
1.2 金钱至上
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的第二点特征,是他们都将金钱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为了钱,母亲可以舍弃一切,甚至是女儿。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半生缘》,顾曼祯的姐姐以其做诱饵,致使祝鸿才逼奸成功。“顾太太本来还想要求和曼祯见一面……只好就这样走了,身上揣着曼璐给的一笔钱。②”顾太太接着又面对曼祯的男朋友沈世钧,本来想把曼祯遭到监禁的实情告诉世钧,恰巧手指碰到了口袋里那一叠钱,便打消了让女儿得救的念头。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小说《花凋》中。川娥病重,危在旦夕,她的母亲郑太太也是五内俱焚,郑太太把医生的开的救命药方交给丈夫,谁料得丈夫拒绝支付高额的药费。郑太太看着自己命在旦夕的女儿,本想自己出钱把药取回,但是她又一转念,这时候如果拿出钱,岂不是证明自己有私房钱,就为着自己的私房钱不被发现,她就毅然放弃了挽救女儿生命的唯一希望。在张爱玲的很多小说中,钱总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地位,在这些母亲的心中,女儿或者说家庭远比不上金钱重要。曹七巧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就发生在她的爱人姜季泽妄图骗钱的时间节点,那碗打翻的酸梅汤也成为她的命运转折。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这些母亲对任何人的情感态度往往是冷漠。
1.3 泼辣与冷漠的态度
小说中的母亲对女儿是冷漠的。《倾城之恋》中,“寄人篱下”的白流苏受到尖酸兄嫂的刻薄羞辱,逼她回到离过婚的婆家做寡妇,她哭着跑到母亲身边,希望母亲替他做主。但是她失望了,作为女儿唯一的希望,母亲却只会一味地避重就轻,遇到现实的压力时,她是全然不为女儿着想的。
将这种冷漠发挥到极致的人物,自然要数《金锁记》中的曹七巧。长白是七巧生命中唯一可亲近的而又不会想她钱的男人,但这个几近疯狂的母亲,将自己长期以来压抑已久的情欲投射到儿子身上。儿子新婚不久,她就霸占着他们的洞房,窥探儿子儿媳夫妻生活的细节,并且最终用女人和大烟摧毁了他。女儿往往被看做是母亲生命的延续,七巧的女儿长安所延续的也正是她母亲一手导演的悲剧命运。在母亲的压制下,长安30岁了还未出阁,在女儿好不容易找到男友之后,嫉妒之心又促使着她摧毁了女儿迟来的幸福。
另一方面,母亲对女儿的态度冷漠,也使得作为母女关系另一方的女儿,同样表现出与母亲关系的疏远。最明显和集中的例子便是《小团圆》中蕊秋与九莉一对母女复杂纠葛的情感关系。这一部分后文将有详细分析,在此恕不赘述。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在张爱玲的母亲形象中,她往往将家庭穷苦和地位低下的母亲塑造得较为正面,如《桂花蒸阿小悲秋》和其他作品中一系列的女佣形象。这也许和张爱玲童年、青少年时期与下人的友好关系有关。在《私语》中,她用很大篇幅介绍了自己的保姆张干与弟弟的保姆何干。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中也写道,在张爱玲遭受父亲家庭暴力被监禁起来后,是弟弟的保姆何干在第一时间把她患病消息告訴父亲,因此张爱玲对下层妇女保有一份情感是自然而然的。当然这种感情也有例外,《小团圆》中,九莉一直把佣人韩妈看做亲人般对待,但当自己被软禁起来后,韩妈的监视终于让她明白了自己与她不过是雇主与雇员的交易关系,根本没有过多的感情成分。这种冷酷的写法,不得不说是与张爱玲擅写阴霾、冷漠的情感关系,也与作家性格和《小团圆》整部小说对九莉情感被动形象的塑造密切相关。
2、“罪恶母亲”写法原因试探
翻开张爱玲的散文和相关回忆,在了解她的童年环境和心路历程之后,其“罪恶母亲”形象塑造原因的蛛丝马迹便可有所追寻。但是同时需要承认的是,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她的成长经历和小说形象之间,也存在着相悖相离的矛盾现象。
2.1家庭环境对形象创作的直接影响
2.1.1爱的缺失
二十世纪的中国,“五四”思潮无疑给中国人以极大的精神触动,西方先进的文化观念及文艺作品影响了一代生活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包办婚姻中的广大女性,“娜拉”几乎成了一切寻求爱情自主女性的楷模。张爱玲母亲黄逸梵无疑也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她的开明思想和做事原则,对张爱玲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因母亲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就赴欧洲,几年之后又与她父亲离婚,没有爱的接收,就难以产生爱的给予,张爱玲敏感的性格和冷漠的小说创作风格便由此而生。
张爱玲父亲张廷重是清代遗少,吸鸦片、玩女人,对子女缺少责任心。他也曾因女儿很小就显露的才华洋洋得意,为女儿八岁时写的《摩登红楼梦》拟题目,这个经历让爱玲体会到了父亲的慈爱,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温馨记忆(很大程度上这也致使张爱玲作品中似有似无地保留了对父亲的依恋,如《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在病中会梦到父亲的书房,父亲的玻璃镇纸,这是张爱玲笔下不多的对家庭之爱的描写),但之后发生的家庭暴力事件完全将他们的妇女关系对立了起来。后母对张爱玲冷嘲热讽,无中生有的中伤这个不过十几岁的孩子,加剧了父女关系恶化。张廷重最终对张爱玲拳脚相加,把她囚禁到一个空房间里达半年之久。
可以说,张爱玲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父爱与母爱均缺失的环境下渡过的,这种爱的缺失,也就自然导致了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对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疏离:《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花凋》中的郑夫人、《琉璃瓦》中的姚太太等。
2.1.2钱的决定性作用
张爱玲从来不掩饰钱对自己的吸引力,她甚至公开表示,“能够从一个人那里拿得零用钱的程度,说明了他爱你的程度”,从她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记叙中不难看出,金钱,或者说金钱的缺失曾经给张爱玲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首先,张爱玲的家之所以从上海搬到天津 ,由从天津搬回上海,其原因都是与张伯父的家庭遗产纠纷。其次,张子静回忆,张爱玲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出洋游学,后来为着张爱玲姐弟俩上学的事情才回到家中,虽然张母对张爱玲的教育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心,甚至为此从海外回到家中,但是这份爱是无论如何不能包括付出金钱的。
此外,在张爱玲因家庭暴力事件出逃到母亲家中后,“伸手要钱”变成了消磨掉母女情爱的重要因素,从住进母亲的家中,张爱玲便经常怀疑自己是否对母亲的生活产生影响,一方面在于母亲带着女儿不便于应付自己“众多”的男朋友,另一方面便是给本不富裕的母亲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很难说这是否后来就演化成了《小团圆》和《易经》中那结束了母女之爱的800块钱,而这种经济上的纠葛也逐渐地将她们的母女情消磨殆尽。因此,张爱玲在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将金钱与情感作为对立关心进行处理,便不足為奇。
注释:
[1]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2]张爱玲:半生缘,张爱玲典藏全集,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2]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3]张爱玲:雷峰塔,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4]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